分享

民国爱情:余生,找一个懂你的人在一起

 碧读好书 2020-07-27

读一流书,做一流人!

快来点击查看:必读好书目录

廖一梅曾在《柔软》中说:“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原来,找一个懂你的人在一起,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01 

我想给你幸福,却走不进你的世界

如果要评选民国最美情话的话,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这首情诗绝对可以上榜。

“我行走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到过许多次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的人。”

寥寥几语,却直击人心。

可是沈从文这位大才子,追求张兆和的过程却很艰难。

张兆和是沈从文的学生。她模样清秀,成绩很好,是中国公学校花级的人物。那个时候,张兆和每天都能收到许多情书,而里面就有不少,是她的老师沈从文写的。

张兆和从不回这些情书,还把写情书的人进行编号,“青蛙一号”、“青蛙二号”……而沈从文连“青蛙十二号”都排不上。

可别的“青蛙”多半只是赶时髦般地追一追张兆和,而沈从文却真如“癞蛤蟆”一般赖上了张兆和,对她实行“情书轰炸”,甚至扬言要自杀。

这一追就是四年。

沈从文与张兆和

沈从文的苦心终于感动了张兆和,两个人最终走到了一起。可抱得美人归的沈从文,婚后就真的如他所想的那样幸福吗?

沈从文那么卖力,却一生没有走进过张兆和的心。

他不理解,为什么自己写的文章别人都赞不绝口,可妻子不仅不欣赏,还挑三拣四,指出各种问题;张兆和也不理解,沈从文明明穷得叮当响,还要去收藏文玩古董,明明没有钱却故作清高,不愿意接受她娘家人的资助。

在北平同住的时间里,张兆和与沈从文分居两室,只有晚餐一起吃,其他时间,他多半是在吃冷馒头和冷豆腐。

张兆和后来在回忆录里说:“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竞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

直到沈从文去世之后,张兆和致力于整理他的遗作,她才在文字里读懂了丈夫的才华与深情。她说:“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然而,一切都太晚了。

沈从文当然是爱张兆和的,但一个人的心就好比一把锁,总有一把与之相配的钥匙。当你遇到那个对的人时才会发现,真正的爱情并不需要爱得如此卖力,因为爱情本来就不是因为付出而感动,而是因为懂你而彼此欢喜。

 02 

爱,是理解的别名

林夕说:“很多人结婚只是为了找个跟自己一起去看电影的人,而不是能够分享看电影心得的人。如果只是为了找个伴,我不愿意结婚,我一个人也能去看电影。”

真正美好的婚姻,不在于陪伴,而在于“懂”。

而钱钟书和杨绛几十年的婚姻,就很好地诠释了——“爱,是理解的别名。”

初见时,二人一见钟情。钱钟书的第一句话是:“我没有订婚。”杨绛则害羞地低头说:“我也没有男朋友”。话不必多,懂你的人,自会懂得。

恋爱时,钱钟书和杨绛经常通信。钱钟书文采飞扬,常常将情书写成了情诗。当杨绛读到:“如此星辰如此月,与谁指点与谁看”时,感动得潸然泪下。懂你的人,自会读懂你的深情。

钱钟书和杨绛

结婚之后,钱钟书和杨绛过过一段贫苦的日子。但日子再艰难,夫妻都能安贫乐道,乐在其中。闲暇时候,杨绛和钱钟书一起谈诗论诗,也一同背诗。还效仿赵明诚与李清照“赌书泼茶”的典故,比比谁读的书更多。懂你的人,日子清贫,也会懂得你生活的情趣。

钱钟书兴之所至,想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不仅精神上支持,更在行动上支持。为了为钱钟书腾出更多的时间,她让钱钟书减少授课的次数,又把女佣辞退,亲自包揽家中所有家务。杨绛本是富家千金,如今却洗衣做饭,劈柴生活无一不做。最终《围城》如愿出版,钱钟书在序中写道:“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地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懂你的人,自会懂你的事业,懂你的梦想。

钱钟书的父亲觉得这个儿子太不正经,孩子气,想过要找个严肃的媳妇来管教他。可杨绛却认为,自己此生最大的功劳就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痴气。可见懂你的人,自会懂你身上的好,将别人视为缺点的特质,看作是最宝贵之处。

钱钟书走时,一只眼睛没合好,杨绛附到他的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懂你的人,会懂你的牵挂,懂你的不舍,懂得你未了的心愿。

岁月轮回,静水流深。这对文坛伉俪,告诉我们最好的爱情,不过是一句“我懂你”。

 03 

余生,找一个懂你的人在一起

孟小冬的一生,与两个男人的名字紧紧捆绑在一起,一个是梨园宗师梅兰芳,另一个是“上海皇帝”杜月笙。

孟小冬的人生颇有传奇色彩。9岁学艺,12岁登台,以女人的身份扮演老生,英气逼人,被誉为“冬皇”,红极一时。

二十岁的花样年华,孟小冬如飞蛾扑火一般爱上了梅兰芳,那时候的梅兰芳,已经名满天下,更有了两位夫人。

孟小冬虽然心高气傲,却也是爱情至上。她不求名分,甘愿做妾,为了照顾梅兰芳的“面子”,她甘愿离开舞台,被梅兰芳金屋藏娇。

然而,孟小冬的一片痴情,换来的却是梅兰芳的伤害。梅兰芳的嗣母病逝,孟小冬特意剪短头发,身穿素服前去吊唁,却被身怀六甲的二夫人以死相逼,无论如何也不同意孟小冬进门戴孝。

梅兰芳一句话也没为孟小冬说,立刻要求她走,还请来了孟小冬的舅父将她劝走。

这一次,孟小冬终于大梦初醒。她才知道,自己深爱的男人最终根本不懂她的一片真心。她牺牲梦想,牺牲自由,甘居妾位,可梅兰芳却将这片真心随意践踏。孟小冬愤然离开,只留下一句话:“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不会比你差;我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不会比你差!”

之后的孟小冬,终于遇到了一个懂她的人,那个人虽然是个黑帮老大,却对她一往情深。


孟小冬与杜月笙

早在孟小冬十八岁时,杜月笙就默默喜欢着她。可惜当时的孟小冬心有所属,他懂她的情,始终没动用他的黑势力抢得家人归。

孟小冬被梅兰芳伤得体无完肤,杜月笙默默做起了她的军师,劝她不要打官司,却用自己的手段给孟小冬出了口气。最终梅兰芳赔了四万大洋,卖掉了北京一座四合院。

当上海被占领时,杜月笙写信给孟小冬要她来香港,只因香港是他势力范围之内,他可保她平安。

当孟小冬拜余叔岩为师,想要在舞台上有一番作为,杜月笙就出钱资助她,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地学艺五年。

杜月笙对孟小冬的情义,让她感到从未有过的温暖,两个人最终走到了自己。

后来,杜月笙的身体每况愈下,打算换个环境,于是举家迁移法国,孟小冬也跟着去。

经过了梅兰芳的伤害,孟小冬第一次提出了名分的问题,她问杜月笙:“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呢?”

杜月笙懂她,懂她受过的情伤,懂她心里对名分的渴望。即便全家人反对,他也要与孟小冬正式结婚。

那时候的杜月笙已经六十三岁,风烛残年,久病在床,浩大的婚礼仪式对他的身体无疑是一种损耗。

但杜月笙不管不顾,不仅要举行婚礼,还要做足“仪式感”,把自己在香港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全部叫来,对孟小冬行礼,改变称呼。

孟小冬终于得偿所愿。

所幸的是,孟小冬最终遇到了杜月笙,她晚年之际曾说过,此生唯杜月笙懂自己。

其实即便如一代佳人孟小冬,一生所求也并不多,不过只是要一份纯粹的爱,一份满满的安全感。只不过梅兰芳不懂,杜月笙懂,仅此而已。

 04 

有人说:“比一个人孤独终老更可怕的,是跟那个让自己感到孤独的人终老。”

其实,拥有一个真正懂你的人,远比有一个爱你的人幸运。

因为爱你的人很多,但懂你的人很少;爱你的人未必懂你,但懂你的人一定爱你。

余生,记得找一个懂你的人在一起。

往后余生,风雪是他,平淡是他,清贫是他,荣华是他,心底温柔是他,目光所至也是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