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厉害的父母,很少打骂孩子

 碧读好书 2020-07-27

好书像碧玉一般珍贵!

提供高品质必读好书资讯,欢迎关注

文 | 江晓白

近年来,严厉教育催生了一批“虎妈”、“狼爸”。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崇尚“惩戒”和“棍棒”的力量。

当孩子分数下降,他们怨声连连:“你怎么这么笨?”

当孩子调皮捣蛋,他们怒气冲冲:“你怎么回事,再这样我就要揍人了!”

总之,“打是亲,骂是爱”是这些人的教育理念,一旦孩子不符合期望,他们轻则又吼又骂,重则拳脚相加。

然而,这种暴力教育,真的有效吗?

01、打骂孩子,会造成生理创伤

成年人的气力本就远胜于孩子,如果盛怒之下抄起扫把、尺子、树枝等“武器”,那伤害性就更大了,孩子娇嫩的身体显然是承受不住的。

范冰冰在回忆童年往事时说,妈妈经常5、6个衣架绑在一起抽她,每次身上都会留下一道道疤痕

陈乔恩在一期节目中说过,自己是在妈妈的打骂中长大的,随时会有扇耳光的危险,还曾被妈妈用一捆枯枝打到浑身是血,很长一段时间活在恐惧当中。

汤唯也自曝小时候经常挨揍,屁股上有五个手指印是常事。

网上曾有一个8岁女童被妈妈一巴掌打死的新闻。起因是女童做作业不专心,出现了很多错误,妈妈一着急就随手打了孩子的后脑勺。

但没想到,原本健康的孩子,在之后的某天夜里,开始头晕和呕吐,送医后,医生的结论是:“孩子的后脑勺有呼吸中枢在那里,而且孩子的大脑血管本身就有脑血管畸形,妈妈这一巴掌导致孩子畸形的脑血管破裂,这一巴掌不是直接死因,却是诱因。”

一份家庭作业、一位母亲的随手一巴掌,一个孩子的生命就结束了。暴力教育的代价,大到我们无法想象。

难怪作家郑渊洁说:“打骂孩子的爸爸都不是男子汉,是懦夫。”

这句话中的“爸爸”,毫无疑问是代指所有施加暴力的父母。

02、打骂孩子,会造成心理创伤

演员陶虹在一起综艺节目中,分享了一段自己吼孩子的经历。因为女儿在出门前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劈头盖脸就冲女儿吼,然而女儿当即吓得哆嗦,不敢说话,满眼恐惧,连哭都忘了,陶虹立马意识到自己错了。

这就是典型的“暴力教育”后果。

有研究表明,儿童的神经系统非常脆弱,如果长期处在被打骂、吼叫、恐吓的环境中,那么他的精神就会高度紧张,严重的,还会引发心理障碍,最终,也将影响人格健全发展。

一般来说,经历过打骂教育的孩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叛逆心强烈,喜欢与外界对抗;

安全感缺失,过度关注他人脸色;

边界感模糊,无法建立规则意识;

自我认同低,性格谨小慎微;

信任感缺失,无法好外界建立长久的情感链接。

哈佛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精神病学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对“父母言语攻击对孩子的伤害”研究了十余年,结果表明:

经常遭受父母言语暴力的人,脑结构会受到损伤,既包括与言语智商有关的颞上回区域,也包括记忆形成的关键脑区海马体。

可见吼叫造成的许多危害是不可逆的,而且吼叫往往只短期内有效果,并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

03、打骂孩子,会引起“踢猫效应”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上了一天班回到家的男人,带着白天在办公室里受的气指责妻子,生气的妻子为排解情绪,对着孩子大吼大叫。

孩子呢,被妈妈弄得莫名其妙,就把委屈发泄到猫身上。

猫被吓坏了,逃到了街上。恰好这时,一辆车开过来,司机为了躲避横冲直撞的猫,把车开到了人行道上,撞到了一个走路的孩子。

这就是心理学里的“踢猫效应”。一个被恶劣情绪袭击的人,很容易、很自然地,会把那些负面情绪继续“传递”下去。

有心理学家曾对273个孩子做过实验,结果发现,在6个月的时间里,没被父母打骂过的孩子,每小时平均有2次左右的攻击行为;被父母轻微接触肢体的,4次以上;被父母重度殴打过的,8次以上。

由此可见,孩子经历过的暴力程度越高,攻击他人的频次越高。

这也就不难理解,那些在童年时期被体罚过的孩子,为什么也在成年后打老婆(老公)、虐待自己孩子。

04、与其打骂,不如“笼络”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

这就要求父母们必须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读孩子的各种行为,而不是用拳头镇压。

美国教育学博士简·尼尔森在她的著作《正面管教》中,把常人眼中孩子的“不良行为”,称为“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

她指出,孩子所有的行为,可以归纳为四种目的: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自暴自弃。

我们可以对此进行延伸扩展,来解读孩子每个行为背后的语言和诉求:

第一,  当孩子没有感受到关注、制造干扰行为时,TA的语言是:我要你爱我;

第二,  当孩子对抗父母时,TA的语言是:我是老大,你得听我的;

第三,  当孩子以牙还牙时,TA的语言是:你怎样对我,我就怎样对你;

第四,  当孩子自暴自弃时,TA的语言是:算了,反正不管怎样做你们都不满意,那我就什么都不做。

洞察了孩子的这4种语言,我们自然就能做出恰当的应对:

第一,尽可能多的关注孩子,不要冷落TA;

第二,授权,让孩子拥有选择权;

第三,鼓励、尊重孩子,把TA当个体看待,而不是附属;

第四,发自内心认可孩子,即便不完美,依然能接纳。

综合以上,对于孩子,父母们只要做到:关注、授权、鼓励、尊重、信任,就能收获一个“合作”的孩子,而不是槽点满满,需要以吼叫和打骂来管束的孩子。

05、除了打骂,还有其他技巧

如果父母们做了能力范围内的努力,孩子还是不肯“合作”,那该怎么办呢?

我有两个建议。

第一,  利用“谈判”来达成双赢。

比如孩子打伤了同学,父母要做的,不是把TA的玩具送给同学,以示道歉或补偿,也不是鼓励同学打回来,更不是威胁孩子说:“你再打人,我就打你。”

有效的做法应该是,正式通知TA:你再打架,昨天说好的周末旅游就不带你去了。或者:因为你打架,扣除一周的零花钱

大凡是人,都对“已得到”的事物,少了一份紧迫的、郑重其事的“珍爱”,对“未得到”的事物,反而更紧张、更期待。

所以,为了阻止孩子的失当行为,父母们不妨释放终止进行中的、即将实施的事物的信号,以此“裹挟”他们回归到正常秩序中。

第二,  实施“合理的惩罚”来达成管教目的。

如果孩子的确犯了某些很严重而愚蠢的错误,比如:玩火、玩水等。这种情况,一定要实时实地进行惩罚。

但“度”要把握好。

不能借助外物,只能以自己的手,以适当的力度拍在孩子的屁股上,后者打在手板心上。并且,要明确告知:我是因为你做了危险的事情才打你。

06、真正厉害的父母,很少打骂孩子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说:

“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

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

通过打骂来促成孩子学业进步,结果只能让孩子对学业产生厌恶;用打骂来让孩子听话,孩子只会变得更加逆反固执;用打骂让孩子做个好人,孩子只会在责难下心理扭曲变态。”

深以为然。

有道是:今天所种,明天所收。

想让孩子霸道,你就捧着TA;想让孩子任性,你就惯着TA;想让孩子脆弱,你就骄纵TA。

想让孩子逆反、糊涂、卑怯、心智低下,你使劲打、大声骂就行了。

尹建莉说:

“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位圣贤说过孩子应该打。恰恰相反,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上善若水’,提倡的做法是‘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即家人之间提意见,应该和颜悦色地说,而不要声色俱厉地指责。”

真正厉害的父母,会懂得运用智慧、耐心、包容,给孩子创造出无条件的爱和支持,而不是操控,更不是非打即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