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绩一般却逆袭北大,专业冷门却获诺贝尔奖:决定孩子一生的,是这三点

 碧读好书 2020-07-27

好书像碧玉一般珍贵!

提供高品质必读好书资讯,欢迎关注

文 | 月月

最近几天,整个网络都被屠呦呦刷屏了。

这位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带领她的团队,经过了三年的攻坚克难,终于破解了“青蒿素抗药性”难题。

这一研究成果意义重大,青蒿素抗疟疾药价格低廉,每个疗程只要几美元,如果能够研发成功并广泛运用,将大大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屠呦呦

可谁能想到,这位获得了中国迄今为止最高奖项的诺贝尔得主,在中学时期并算不得是真正的“学霸”。根据她中学的老师说,当时屠呦呦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突出,成绩单上有90多分的,也有60多分的。

可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女孩,为何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

也许,屠呦呦正以她的经历告诉人们:真正能够决定孩子一生的,并不是成绩,而是这三点。

 01 

好家风,是孩子成功的垫脚石

早在屠呦呦小的时候,她与中医药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屠呦呦的父亲是一名开堂坐诊的医生,屠家楼顶有个小阁楼,那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古典医术,从《黄帝内经》到《神农本草经》,从《四部医典》到《本草纲目》,不一而足。受到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屠呦呦从小就爱看医书。这是她医学梦萌芽的地方,也是她毕生理想孕育的地方。

岁月流转,时光易逝,渐渐长大的屠呦呦开始成为了父亲的好帮手。每次父亲出门采药时,她都会紧跟其后,而父亲一边采药,也会一边给屠呦呦讲解各种草药的药性,品质……

有一次,父亲的诊所里来了一位身患重疾的病人,父亲望闻问切、仔细诊断,都没能找到病因。为了这个病人,屠呦呦的父亲好几天都待在小阁楼里研究,终于研究出病因并对症下药。几天之后,病人果然有了明显好转,他不仅连声感谢,还给屠呦呦的父亲送来了一面锦旗。

这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却深深地植根于年幼的屠呦呦心里。多年以后,她还回忆道:“在目睹这一真实事件时,我越发觉得医生职业的伟大。看到父亲忙碌的身影,我的眼前好像也浮现了自己穿上白大褂的模样。我一定要做一个像父亲一样的好医生。”

原来,真正的教育都不是耳提面命的说教,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在生活中,有多少家长要求孩子要立下高远的志向,自己却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地对待工作;要求孩子要认真刻苦地学习,自己却时刻在娱乐,从不读书学习。

其实,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好的精神不动产。好的家风,能立品格,定性情,树志向。而一个人,即便生于平凡,如果能有志向,能找到一个自己愿意付出一生的事业,他便有可能最终成人成才。

 02 

努力,比聪明更重要

屠呦呦在中学时候的成绩并不算拔尖,成绩只是在中上游,平时也不声不响,常常上完课就走,是班级里容易被老师忽略的那种学生。

谁能想到,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女孩竟然能获得诺贝尔奖?

据屠呦呦的中学老师说,屠呦呦虽然不算学霸,也算不得多聪明,但她学习态度特别认真,想做什么就一定要做到完美。

大学的时候,屠呦呦也没有懈怠,凭借着自律的精神,她在北大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等到大学毕业,屠呦呦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所以中药所将她送到了中医学习班,两年多的时间里,她不紧不慢,扎扎实实地系统学习了中医药。

中西医相结合的学习背景,为屠呦呦之后发现青蒿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看着屠呦呦的经历,不禁想到许多天赋异禀的“神童”,虽然赢在了开头,但最终如同流星般陨落,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努力远比聪明更重要。看那位连考七次秀才都落第的“笨人”曾国藩,不也凭借着自己的勤奋与努力,一步一步爬到了人生的高峰,最终成为“天下第一完人”吗?

想让孩子成功,就不要夸他聪明,而要夸他努力;想要孩子成才,就要从小就给他灌输这样的认识:“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成功却永远需要努力。”

毕竟很多时候,成功,只离我们一个奋斗的距离。

 03 

精神独立,才能拥有最大的底气

多年以前,陈寅恪先生就将一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当成自己毕生追求的信念。的确,独立人格,对于科学家来说尤其重要。有人说,正是因为有科学家的精神独立,人类才不会陷于虚妄。

试想,如果连走在时代前沿的科学家都人云亦云,思想依附,那么科技谈何发展,时代又谈何进步呢?

屠呦呦就有这种宝贵的精神独立。她回忆起最初做青蒿素实验还是30年前,那时候全世界医药强势在西方,大家都不相信抗疟疾的希望在中国。而且青蒿不过是遍地都是的野草,怎么就摇身一变,成了抗疟的神草?屠呦呦回想起当年的光景,还感叹道:“真是要什么没什么,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做提炼”。

如果不是有独立的精神,屠呦呦也许早就相信了别人的质疑,放弃了青蒿素的实验;如果不是有独立的精神,屠呦呦也不可能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苦苦支撑这么多年。

而今,85岁高龄的屠呦呦依然保有这种独立的精神。这种精神,甚至独立于权力以外。在屠呦呦乘机前往瑞典接受诺贝尔奖时,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国强前往送机,可谁知道屠呦呦一个人低调地走完了普通通道,留下了一堆领导和记者在VIP干等。

可是,有谁的独立精神是与生俱来的呢?屠呦呦思想之独立,离不开父母的开明与宽容。1951年的夏天,屠呦呦高三毕业,当时读大学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女生高中毕业都选择了结婚生子,可屠呦呦却笃定自己的求学之路还要继续。

在报考志愿时,她选择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当时国内开设药学系的大学很少,读药学是件很不可思议的事儿。屠呦呦的父母对此也颇为诧异,作为中医世家,她的父亲更希望她能报考中医。但当屠呦呦坚定地对父亲说:“药物是治疗疾病主要手段,我认为只有生药学才最有可能系统地探索中医药领域”时,她的父亲不仅没有强迫她修改志愿,反而欣慰地说道:“我本以为,也只希望你能做个好医生,看来你比我有更大的抱负!”

在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把自己的梦想,当成了孩子的梦想。有太多的父母,总是喊着“这都是为了你好”的口号,强行左右着孩子的人生。殊不知,这便是在剥夺孩子思考的权利,让他们渐渐成长为一个“巨婴”。父母尊重孩子的天赋和喜好,让他们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他们才能得到精神独立,活成他们想要的模样。

 04 

还记得2019年初,英国BBC评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有四个,爱因斯坦是其中之一,屠呦呦也是其中之一。

而今,屠呦呦又带领她的团队取得了另一次重大的突破。当我们对这位伟大科学家抱以诚挚敬意的同时,也应当好好反思自己教育方式的差距:

当我们总把目光投向分数、名次时,可曾问过孩子真正的爱好与兴趣?

当我们对孩子进行耳提面命地说教时,可有曾看看自己,是否能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当我们夸孩子聪明,为孩子的天赋洋洋自得时,可有曾告诉他,能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不是天赋,而是努力的程度?

当我们以“为你好”为名左右孩子的选择时,可有曾俯下身,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才知道,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是刻进骨子里的品质,它与努力相关、与习惯相关、与家风相关、与精神独立相关,但却与分数和名次无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