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剑桥大学女博士,居然是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文盲”

 碧读好书 2020-07-27

好书像碧玉一般珍贵!

原创美文、好书好课、新书资讯等,伴你成长

文 | 戴维

大山深处,愚钝贫穷的父母,暴力倾向的兄弟,恶臭熏天的垃圾堆,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会是什么模样?今天要推荐的这本书,有个诗意的名字——《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是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称号的剑桥大学博士,塔拉·韦斯特弗。

这本书有很多的噱头,《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畅销书排行 No.1,美国Amazon年度最佳图书,比尔盖茨特别推荐 “这本书每个人都会喜欢,它比你听说的还要好”。

▲塔拉与盖茨对谈诸如此类。但是它最大的看点,是这本自传回忆录的作者。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这个戴上学历高帽的大山女孩,在17岁以前,从未踏入过教室。01 在这个家,我们遵守上帝的戒律

“穷人更加关注当下,因为他们对未来不抱希望,他们认为长期投资耗时费力,且会剥夺他们眼前的利益,因此即便救济,他们还是会把财富拿来弥补眼前亏空,不会给予儿女教育。”——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这是我们多数人遵循的成长轨迹,然而对于这本书的作者、主人公Tara来说,童年里只有破铜烂铁、桃子罐头、枪支弹药。“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在爱达荷州与犹他州交界的一个有不少摩门教徒的小地方,Tara和父母及另外6个兄弟姐妹离群索居。母亲是一位“接生婆”,帮助附近的家庭在自己家里生孩子,沉闷而懦弱。患有躁郁症的父亲则是摩门教徒,极端仇视政府和当代社会生活,认为大学是魔鬼撒旦的工具,医生是魔鬼的爪牙。孩子生在家里,怕去医院不安全,连出生证都不要,担心政府跟踪。

Tara从小就不被允许上学,因为父亲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政府对他们的洗脑。

无论生病或是受伤,都不被允许使用现代药物,父亲相信太阳就是最强的治愈能量,Tara扁桃体发炎时,就让她张开嘴去晒太阳。

而她的哥哥肖恩,同样患有精神上的痼疾,并施加在妹妹身上,让Tara受到来自精神和身体的双重虐待。

在发病时,甚至会把她的头按进马桶,掐住她的脖子叫她妓女。

“我的哥哥们就像一群狼。他们频繁地试探对方,一旦有哪个小点儿的突然长大,梦想着向上爬,便会爆发混战。在我小时候,这些打斗通常以母亲对着打碎的台灯或花瓶尖叫而告终,但随着我渐渐长大,家里能打碎的东西越来越少。母亲说我很小的时候家里有过一台电视机,直到肖恩把泰勒的头按了进去。”

这些在我们看来过于荒诞的生活方式,却是Tara对整个世界的认知。

她一度笃信自己的未来就是早早结婚生子,继承母亲的工作去替人接生孩子。

直到有个哥哥,靠自学考上了盐湖城的杨百翰大学,成了家里第一个走出家门的人。

这给Tara心里播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废料场沉闷而危险,家之外是否有一个可以救赎她的不同的世界?

当她拆下散热器上的铜,将第五百块钢扔进分类箱时,属于她自己的声音渐渐苏醒:离开家,去上学。

02 我们受到那么多教育,只是为了最终有一个说“不”的机会那时Tara只有十六岁,在替父亲工作的间歇偷偷自学,准备大学入学考试。

几个月的努力之后,她收获了一个奇迹:大学入学通知书。

虽然父母多方阻拦,她还是在十七岁时第一次走进了真正的课堂。

大学是全然陌生的世界。

刚开始,她连什么是教课书都不认识,拿了书来读,一大堆不认识的字“像黑洞一样”。

她不知道论文为何物,错认欧洲是一个国家,甚至不认识“大屠杀”这个词,以为犹太人被杀害不过五六个人的规模。

“‘我不认识这个单词(holocaust大屠杀),’我说,‘请问它是什么意思?’

教授抿紧了嘴唇,‘谢谢你提了那样一个问题。’说完,他继续讲课。

这节课剩下的时间我几乎一动不敢动。我盯着鞋子,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每当我抬起头,总会有人盯着我,好像我是一个怪胎。

我当然是个怪胎,我清楚这一点,但我不明白他们是怎么知道的。”

当进入到这个脱离了原生家庭的校园环境中时,扑面而来的是全然陌生的世界。

一方面她像是一个格格不入的人,难以在这个新环境中确认自己的身份。

另一方面,她发现父亲一直信奉遵守的诸多准则其实建筑在虚假的历史之上,Tara的信仰发生动摇,旧有的价值体系几近崩塌。

摆脱无知是一条艰辛的路,Tara凭借毅力和信念,从不及格生成为全优生。

她获得去剑桥大学交换的机会,继而在那里攻读硕士,又成为哈佛大学访学者,最后获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从17岁一无所知的大山女孩,到27岁拿到博士学位,她用了十年。

在这本自传里,她回忆起这艰难而奇妙的十年:

“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

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

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

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03 我们要背叛多少曾经,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大学期间,Tara开始重新思考父亲对她的教育,以及原生家庭带给她的,根植在她内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她试图把家人拉回到在别人看来正常的轨道上,或是让家人接受现在的她,都没有成功,反而被当成了家庭的异类。

当Tara在哈佛大学访问时,父母来看她,试图最后挽回这个“被魔鬼附了身”的女儿的时候,Tara终于明白,与家庭决裂的时候到了。

世上没有两全之策,她要么离开,要么回去。

家庭所谓的忠诚信条,成了围困她的牢笼。

Tara最终选择了离开家庭,成全自己。

之后她在某档节目上说: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面对一个将自己朝吱嘎作响的大剪刀刀刃推去,而不是远离它们的父亲;

面对一个在自己受折磨而不支倒地时,在隔壁房间闭目塞听,完全没有选择去尽责任的母亲。

Tara选择了说再见。

但同样是这对荒诞冷漠的父母,语重心长地告诉Tara:

“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荒诞偏执的观念之中,我们依旧不能否认爱的存在。

所以Tara被自己从前的生活和新生活割裂成两个人:一个被家庭紧紧捆绑,不舍离去;另一个想要展翅高飞,追逐自我。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正因为我爱我的家人,所以我是不是做了错误的决定?”

“最后一次见到爸爸时,他给了我一个僵硬的拥抱,然后对我说:‘你知道吗,我很爱你。’我回答说:‘我当然知道,这从来不是问题的所在。’我一直都知道爸爸很爱我,毋庸置疑,我并不觉得爸爸那么做是因为他不爱我。”

但当一方试图以爱的名义控制和改变他人,这种爱就变味了。

获得的和失去的同等重要,Tara感激这个教育打开的新世界,却也还在努力寻找一条回家的路。

毕竟家庭始终是我们心中一块难以厘清是非对错的所在,有时它给你温暖,有时它令你刺痛。

尽管观念不同,立场相左,爱却始终存在,无法割舍。

我们会一辈子去追问我们的父母到底是谁,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回答我们自己是谁。04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本书能够共情的角度有很多。

所有曾经离家上大学的孩子,所有进入一二线城市奋斗的青年,都经历过文化震惊与找到共鸣的过程。

所有经历过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伤痛的人,也都能深刻体会Tara的割裂与觉醒。

为何一个无名女孩的回忆录,可以博得如此之多的关注,成为年度之书?

因为那些荒诞的轶事,那些闪耀的标签,从来不能真正打动我们。

触动我们的恰恰是平凡却又复杂的真实。

我们一直在寻找Tara这样非凡的勇气,不妥协、不放弃爱,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执着坚定地做自己。

她的故事给我们每个人以信心:打破命运的枷锁,认识自己,这虽然困难,却并非不可战胜。

书中,Tara的回忆按照时间顺序流畅地展开,只有这样一段往事插叙其中:

他们一家曾救助过一只野生的大角猫头鹰。

这个受伤的野性生灵发现自己被囚禁,险些将自己拍打致死,于是他们只好将它放生。

塔拉的父亲说:“它和大山在一起比和我们在一起更好。它不属于这里,也不能教它属于这里。”

这支小插曲似乎就是对这个书名的诠释,也是作者对自身处境的诠释。

她身在剑桥,与周遭所有人都不同,童年的独特经历让一部分的她永远属于那座大山,似乎显得格格不入,这是她无法剥离的原生家庭痕迹。

另一部分的她不能被家人所束缚,她注定是飞鸟,要飞往自己的山去。

这山是她为自己找寻的山峰,不是家人给她定义的小山包。

她就是那只猫头鹰,有着自由飞翔的意志,不能叫她属于那里。

读读看,因为你或许也是一只鸟,正在找寻你应当飞往的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