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阅读】蒲小林专集: 所走的每一步,其实都踩在自己 被支解的骨头上★

 诗歌阅读尤佳 2020-07-28


作者简介:

        蒲小林,男,1963年生于遂宁射洪。1987年以来,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星星诗刊》《诗选刊》及美、英、新加坡等国和台湾地区的100余种海内外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评论数百篇(首),并被收入《2010年中国诗选》《21世纪:中国诗歌精选》《新世纪十年:中国诗歌蓝本》《中国网络诗选》《名家诗歌》等数十种选本,部分作品收入中学、大学课外阅读教材,2013年入选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诗歌三十年》并受到重点论述。同时,作品被译成英、法、意等多种文字介绍至欧美。先后获得《新创作》优秀诗歌奖、《诗林》优秀作品奖、《诗神》(《诗选刊》)优秀作品奖、“屈原杯”世界华文诗歌大赛优秀作品奖及政府“五个一”工程奖等。2009年被四川省作家协会评为“四川省优秀文学组织工作者”。

        著有诗集《命运的风景》《时光的背影》《十年——蒲小林诗选(英汉版)》和散文集《灵魂的声音》等多部作品集。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全省委员会委员,遂宁市文联副秘书长、市作家协会主席,《川中文学》执行主编。

【诗歌阅读→蒲小林专集】

蒲小林

欲哭无泪(组诗)

       ——农村留守老人苦难记

Σ生 死

当年,在产房外,父亲

焦急地等他来到这个世界

如今,在同一家医院

他焦急地等父亲离开这个世界

两个流着相同血液的人

在生死之间相互看了一眼对方

一个盼着一个好好活

一个盼着一个快快死

最后,两个人都如愿了

父亲死了,只是他的身体

你再也看不见了

儿子活着,你只是看见

他的身体,还在四处走动

Σ死 恋

隔壁马大姑前两年就走了

他在她的土堆边支了一个篷

一边躺下,一边喊她的名字

马大姑,马大姑

喊着喊着,身上的暖气就直往上窜

喊着喊着,就大汗淋漓,眼冒金花

这时候,马大姑仿佛真的

被喊起来了,仿佛喊一声

墓碑就是那道虚掩的门

墓穴就是从前暖暖的被窝

Σ自杀现场

老人老了,两根老拐杖

相互支撑了很多年

这次实在撑不住了,就

带着心中那块石头

跳进了村边的老堰塘

几天以后,刮了一场大风

两根拐杖浮在水面上

弯弯的杖头,紧紧地靠在一起

仿佛两个老人出了一趟远门,现在

又搀扶着回来了

Σ张莲花

刚刚要跳

就听见树上的喇叭叫她的名字:

张莲花,张莲花

这一天,儿子写来了一封信

过了几年,她再次来到水塘边

那天村里停电,她的名字

再也没有人提起

池塘里的水花

让全村起了波浪

Σ催 丧

父亲病危,儿子请了七天假

父亲的输液瓶有了微微的

动静,儿子狂躁的脚步

一步比一步焦急

———你怎么还不死啊

            我只有七天假期

儿子的责问,还来不及

听个明白

老人的脸先白了

嘴里的泡沫也白了

一块白布把父亲裹到山上

儿子步履轻盈回到了城里

Σ刘福贵

院子里有很多老人

也有很多看管老人的人

刘福贵还是觉得:自己是

一个人

有人唱川戏,有人躲猫猫

有人练倒立

刘福贵躲在操场边看天上的云

有时也对着厕所那面破镜子

跟自己做鬼脸

刘福贵是个精神病人

这是家庭会上,儿女们达成的

共识,刘福贵不知道

什么是精神病,也不知道自己

姓刘,名福贵

只记得被扔进一道铁门那天

有人恨着他记下了一句话:

我叫陈福贵

生于1943年

精神病院点名的时候

刘福贵一遍一遍地重复着:

我叫陈福贵

生于1943年

Σ看家的老人

不知走了多久了

这个体面的人,很早就把

儿女送到了大城市

临到送他的时候

他笔直地躺在儿女睡过的那张床上

身子,还像从前一样钢硬

邻居来帮忙办后事

褶在手边的寿衣,穿也穿不进去

攥在手里的钥匙,取也取不下来

Σ刘大群

刘大群今天格外高兴

她收到了儿女邮来的棺材钱

把手边的小灰猫诓睡了

再收拾收拾不多的日子

就在棺材里躺下了

第二天黄昏,她发现自己

还有一口气,就把几颗锈钉子

用布包起来,连同那只可怜的猫

交给了隔壁的王驼背

求他一定留一口剩饭

要是翻年猫开始发情,千万

别让它怀上幼崽

天黑了,风吹灭了灯

她掏出身上的钥匙,再次

叮嘱王驼背,记得过两个时辰

帮她在棺材上

钉几颗钉子

Σ送 终

那个一边给自己烧纸

一边喝农药的老人,那天

并没有死成

儿女把她抬上了一辆车

满车的怒骂、推搡,把她和车子

一路簸到了殡仪馆

见她的鼻孔里还有一丝冷风

就租了一间背光的小厅

儿女们守了三天,终于守到她

落了气

儿女的心,才落下了

Σ蒋三爷的夏天

夏天一到,蒋三爷就在山墙边的

沙发上掰指头,五根指头

不知不觉就掰完了,蒋三爷的影子

被灼人的阳光,贴到背后的

墙壁上

儿子说,到了夏天一定接他去城里

夏天来了,蒋三爷还是只收到

一张汇款单

蒋三爷的汇款,多到数也数不过来

这年夏天,蒋三爷依旧坐在原来的

位置上掰指头

掰着掰着,就再也没有醒来

蒋三爷在自己家的沙发上

被太阳晒死了,据说

那天的太阳,是七十年来

最毒的一天

Σ乱事

昨夜,一只狗把全村人

都叫到了刘七平家的院坝里

刘七平偷吃了张寡妇的腥

王豹子被儿媳妇抓破了脸

李家的不肖子孙,不但不给老人

寄钱,还一封信,把一堆债务

寄了回来

最可怜的是瘫痪的杨三姑

两小时前,从床上掉下来

摔断了气……

村长被当成了出气筒,村里

乱成了一锅粥,狗比任何时候

叫得都要凶猛,刘七平家的破瓦房

快要遭架不住了

如此慌乱了好几个小时

直到远处传来婴儿的啼哭

一只雄鸡把狗的声音压下去

院坝才终于安静下来

阳光普照在山塬上

一阵风,把乡村所有的事情

都吹简单了                           

蒲小林的诗(八首)

                                   ◎蒲小林

»失落记

为了捡回掉落的钢笔

我已经三次弯腰,第一次抓住生锈的笔挂

我用左手,结果被它转身溜掉

换一只手掐住脖子,仍没能将它

牢牢抓住,最后不得不用双手捧起,连同

泥沙、锈迹、久违的怜惜,但它身上

最初那缕耀眼的光泽

却再也捧不起来

»独 白   

我伤害了你,但你的眼泪

我不会饮下

我只捧在手里,再加点阳光

让它们闪亮,然后看着它们

一滴一滴,从指缝间

漏掉

我用你的痛苦

洗了一次手

»白发吟

针亮晃晃的掉,风哗啦啦地吹

它的正面,和两侧

漫天的针尖在飞行

谁是这光芒的遇难者

它们从眼前滑过的瞬间,你的泪珠里

看见我的影子,泪珠,并不是

天堂

掉下来吧,没有什么东西

能够永存,掉下来吧

也不是因为

»青藤曲

路孔老墙边的青藤,你的根在路孔的哪一个孔

草稿五帖(蒲小林)

我见到你的时候,你已从一株幼苗

长出地面,并一步一步

高过我的

栽种的时候,谁也没想到

你生长的速度如此惊人

随着枝丫的攀升,我的目光就到了

天上,但这种植物仅供观赏

眼睛望得再高

也看不到一枚

果实

»天气只坏了十分钟

一整天乱翻你的页码,你痛吗

其实,风已经吃不出那些词语的味道

——在白夜,翟永明旧年的书柜旁

狂突暴戾的瓦砾、残枝,一棵树带着随从

——旋飞的落叶,闪电,雷霆,碎花以及

被一场暴雨重读的《十四首素歌》从天而降

这突如其来的劫难

让一群被文字垫高的人,跌倒在自己写下的

文字上

然后是战栗,呼嚎,无助的灵魂蹦出躯体

满屋的陌生人在生与死的缝隙中一见钟情

亲密友善,笑容可掬

虽然转瞬就会分辨出你我

但此刻,善与恶,彼与此俨然成为一个整体

这样的情形,在架上的某一本书里仿佛

曾经见过,还来不及细读,另一本书又被风

突然翻开,它翻到第一页,心有余悸,第二页

雨过天晴,第三页各奔东西

是何方高人如此的谙熟生活

而此刻,翟永明并不在成都,她不知道

这些文字为什么会被写到书上,她更不知道

从开始到恢复如常,白夜的天气

只坏了十分钟

»生 活

用一生的时间,把所有的阳光

风雪、贫穷和梦想,倾注给

一个苹果

再用短暂的一天、一刻或者一瞬

一层层削开,面对华丽、耀眼的表皮

我们先是惊喜,然后是不舍,直到最终彻底抛弃

轮到那些甜并且略带酸涩的部分,我们总是小心翼翼

总怕一刀下去,削掉了平凡的生活

»旅 行

已经上路了,才发现车箱空空的

除了方向,我什么也没带

要去的地方那么远,那么广阔

除了倾听自己的喇叭声,一路上

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人

最终,我只得让时间把每一个座位都坐满

然后,狠狠地踩了一脚油门

»木地板

我总是轻手轻脚地开门,轻手轻脚地接近

厚实、光洁的木质地板以及褶皱一般的木纹

就算这样,依然躲不开刻骨的刺痛

深一脚,浅一脚,我不知道这样的走动

会践踏多少根树、多少片森林

在这间屋子生活了很久

我始终不敢正面看一眼脚下的地板

以至不能区分木缝间偶尔怪异的声音

是木头碎散,还是

我身上的骨架即将断裂

想到曾经走过的每一块木板

我都不敢暴露内心的颤栗,甚至不敢承认

所走的每一步,其实都踩在自己

被支解的骨头上

诗人档案


最艰难:少年时代背毛诗

        蒲小林说,诗歌是与生命有关的东西,是血汗凝成的文字。好的诗歌,是诗人的肺腑之言,不能渗糅一丝杂质,它是一个人生命气息的标识,也是时代气息和社会气息的集成。“一个个文字,是生命脚步诗意化的纪录。”

        这既是蒲小林多年的创作心得,更是他五十年生命历程的真实体会。

        生于射洪县大榆镇张家口村的蒲小林,受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大地主外公所累,一家人的生活境况十分艰难。“黑色”的成分,让少年时代的蒲小林离群索居,“父亲怕我被人欺负,所以常常都是把我们关在家里。”

        能填词谱曲,会写剧本懂韵律,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父亲成为了蒲小林的启蒙老师。而在当时的背景下,父亲能给蒲小林的,也就小红本的《毛主席诗词选》和《百家姓》,还有就是教他音乐简谱、笛子二胡。

        这种庭院书香的潜移默化,在少年蒲小林的心中播撒下了丰润的艺术细胞。其中,对阅读尤其情有独钟。“早上起来拉风箱做饭,下午放学上山打柴,我都要把《毛主席诗词选》和《百家姓》拿出来读和背。”蒲小林一边说着,一边当着记者就背诵起了至今没忘了的毛主席诗词……

        命运为你堵上了一道门,便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黑色”的成分让蒲小林远离了同龄人,却让他结识了父亲的一位同事,同样有着“黑色”成分的大右派。“在当时的农村,书是一种很奢侈的东西。而这位右派叔叔家中的藏书极多,其中有不少中国古典文学,还有李白、杜甫的诗集。”

        少年蒲小林一头就扎进了中国古典文学浩瀚如渊的世界里。一边读,一边写,一边思考,“这对我后来对诗歌韵律的把握,诗意气质的表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激动:意外发表的处女作

        蒲小林真正爱上诗歌,是读中学时父亲带他来到金华山,登上一代文宗陈子昂读书台后。

        登高远眺,眼前万里碧空,四野葱郁苍莽,涪江浩浩如练,汹涌奔腾而来。这时,再迎风而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泣下……”蒲小林胸中,激起了无法抑制的澎湃激情。

        就在这一瞬间,诗歌,在蒲小林的心中打下了一道永远也无法抹去的铬印;诗歌写作,也由此成为了其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1987年,蓬溪赤城湖笔会召开。《当代》《四川文学》《星星诗刊》等中省大型文学期刊的主编编辑、作家诗人洪清波、脚印、白航等云至而来。年仅24岁,在文学创作中还默默无闻的蒲小林没有参会资格,他只得将自己的两篇诗稿交蓬溪文友带到了笔会上。

        “没想到,第二天就接到了电话,说我的诗歌引起了关注,叫我马上去开会。”蒲小林说,接到电话的一瞬间,自己的心脏都快跳出胸腔了,那种惊喜、激动的心情,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20世纪80年代,随着“伤痕文学”引发全国关注和讨论,文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五四”之后难得一见的文学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甚至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和命运。

        在当年的《星星诗刊》上,蒲小林处女作《拔河》顺利刊发。而这次作品的发表,也同样成为了蒲小林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作品的发表,证明了我能写诗会写诗,对我今后的创作是一次巨大的激励。很难想象,如果作品一直无法发表,那我是否还能将创作坚持到今天?”

最开心:作品的发表和出版

        一扇门,一旦被打开,那么眼前看到的,就是全然不同的另一番风景和气象。

        处女作发表之后,蒲小林的诗歌创作便一发不可收。《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神》《华夏诗报》《黄河诗报》……一份份省级国家级的大型文学期刊上,其作品开始陆续不间断地化为墨香铅字。

        尤其是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蒲小林的诗歌更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其作品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诗选刊》等中国最高级文学刊物上发表,被收入《2010年中国诗选》《21世纪:中国诗歌精选》《新世纪十年:中国诗歌蓝本》《中国网络诗选》《名家诗歌》等数十种选本。其中,《2010年中国诗选》进入中学大学教材,《名字诗歌》成为中宣部、教育部要求的青少年课外读本,收录其作品《英雄的石像》的《阅读与作文》成为中学生课外必读书,对蒲小林诗歌进行重点论述的《中国新诗三十年》成为博士生教材。

        在中国诗坛崭露头角的蒲小林,其作品在美、英、新加坡等国和台湾地区的《海峡诗刊》《泰晤士报》《长春藤诗刊》《世界论坛报》等100余种海内外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评论数百篇(首),作品被译成英、法、意等多种文字介绍至欧美。蒲小林的诗歌,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与此同时,各种以诗歌为主题的国家级改稿会、研讨会的邀请函也相继而来,蒲小林兴冲冲地踏上了与诗为伴的道路——

        1987年,由湖北省作协、《芳草》编辑部主办的中国当代诗歌改稿会上,蒲小林认识了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作者姚雪垠,中国诗坛“老水手”、著名诗人曾卓;

        1990年,由中国作协创研室主办的中国当代诗歌研讨会上,蒲小林与张同吾、朱先树、洪烛、曹纪祖等著名作家、诗人一起畅谈中国诗歌的现状和未来;

        2002年,在轰动中国文艺界的“首届珠江诗歌节”上,蒲小林作为特邀嘉宾出席盛会……

        1994—2009年间,蒲小林诗集《命运的风景》《时光的背影》《十年——蒲小林诗选(英汉版)》和散文集《灵魂的声音》等多部作品也相继出版发行。

最得意:让诗歌之花盛开在少年心上

        2000年,时任射洪县作协副主席的蒲小林,开始策划起了《春天送你一首诗》大型文化活动。“我当时想的,就是要通过一次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诗歌朗诵会,来影响并带动全县学生多读书、爱诗歌的好习惯。”

        未曾想,这一活动居然得到了中国作协《诗刊》社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并决定在北京、四川、湖南进行三地互动的大型诗歌朗诵会。这是迄今为止四川唯一的大型诗歌朗诵会,吸引了全县300余名诗人踊跃报名,积极参赛,同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能容纳3000人的县体育馆内座无虚席。

        前后整整持续一个月的此次活动,吸引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报道,挑选优秀诗歌制作的卡片也在全国发行。诗歌,成为子昂故里最热门的话题。一大批年轻人,尤其是中小学生,通过这次活动认识了诗歌、了解了诗歌,更爱上了诗歌阅读和诗歌创作。

最困惑:停笔六年充实内功

        世间万物的发展,从没有一帆风顺一蹴而就。世纪之交时的蒲小林,也站在了诗歌创作的十字路口上。

        “多年后慢慢发现,以前的作品几乎都是靠一腔激情在写作,对人、自然、社会、生命本身的理解不够。眼界窄,思考少,没有深度。”对自己很不满意的蒲小林,甚至烧毁了自己辛苦创作的诗集。

        书中自有黄金屋。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大量的阅读,经常的思考。蒲小林开始在中外书籍中拜谒前人,寻找路径。“每当我坚持得很艰难很辛苦时,我就会想到呕心沥血哺育我们姊妹四人的母亲,多才多艺严厉要求我们的父亲。我所经历的这点苦难,有严父慈母他们所经历的苦难多吗?”

        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下,蒲小林一步步走来,一点点突破。从过去的粗浅感性,到后来的深刻理性;从最初的激情奔放,到后来的冷静精细。“我在阅读和思考中,找到了自己在文学这条路上的那一缕光线。”蒲小林说,阅读和生活,是帮助他前进的两大“法宝”。

最深刻:时刻不忘肩上的责任

        如今的蒲小林,既是著名的诗人,也是遂宁市作家协会的主席。面对这样的角色转换,蒲小林说,我将全力履职尽责!

        他所说的责任,一是作为作协主席,如何领导、组织全市作家更好的出人才、出精品?二是作为诗人,如何以身作则多出作品出好作品。

        作为新当选的市作协主席,蒲小林充满激情,向记者一一讲述着自己的想法和蓝图:

        今年,市作协将举办一次“中国作家遂宁行”大型采风、写作活动,将邀请当代中国著名作家诗人来“看遂宁、品遂宁、写遂宁”,通过他们的文字,将美丽遂宁的万千风情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目前正策划出版一套反映遂宁历史文化名人、旅游文化景点、遂宁当代文化艺术等六个方面的系列文化丛书;

        争取政府部门支持,积极编辑《遂宁文丛》一、二辑共八部,分小说、诗歌、散文、影视剧本、文学评论等不同类别,将当前最能代表遂宁文学水平的作家作品集中出版;

        正积极策划“中国首届陈子昂国际诗歌节”……

        蒲小林说,他想通过这些活动来激发遂宁作家的创作激情,影响并发掘年轻的文学爱好者,并在青少年学生中培养文学新人,让遂宁文学能够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说到自己的创作,蒲小林淡然一笑道,好好生活,好好读书,好好感悟生命的真谛,将这些沉淀成为自己诗歌的灵魂……

            声明:各位诗友您好!凡大作已经被其他公众平台发布,请不要再投《诗歌阅读》,因再发布会引起网络版面混乱。请理解,谢谢支持!

征 稿

      《诗歌阅读》将以年代为脉络,推广各年代诗人。以诗人出生时间为准,暂分为60年代(李龙炳组稿)、70年代(王国平组稿)、80年代(黄浩组稿)、90年代(龙小羊组稿),敬请各年代诗人惠赐你自认为不错的的诗作10至15首、评论一篇、创作年表或创作简介以及工作、生活照片3至5张到《诗歌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