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少年的你》到《草房子》,关于少年成长中的“自信与他信”

 芸淡风倾 2020-07-28

小冒坚持原创的418天  成长的阵痛和少年时期受过的伤,远比我们想得影响深远。

(一)《少年的你》里,不应该忽视的还有那一大批旁观的孩子,以及他们都会经历的“孩子间的玩笑”

《少年的你》成为年度口碑和票房的双赢家,我不意外。且不论电影的精致讲究,只是敢于在光明正大将“校园霸凌“这个话题,放到台面正视,就足以引发绝大多数观众的共鸣。

我们的学生时代,一定看过,听过,甚至经历过同样的事情;当电影事无巨细地还原了一种极端的残忍,触目惊心,又感同身受。

大家绝大多数的关注点,自然在“校园霸凌”事件的两端——

一方是施暴者,看起来天真甜美但却暗自主导霸凌的周莱,一方是受害者,不堪忍受校园暴力而自杀的女孩,给尸体盖衣服而成为下一个被欺负的对象的陈念,和默默保护她不惜放弃所有的小混混小北。

大家似乎都忘记讨论,那些在一旁的孩子的处境和心态。

其实我们的少年时期,以及我们的孩子,都更可能是那些似乎和这“校园霸凌”事件不相关的沉默旁观的大多数。

我们,面对发生在身边的暴力现象,要怎么办?沉默不语?旁观默许?勇敢反抗?还是会在犹豫中,面对悲剧,成为盖衣服的陈念,甚至变成下一个“胡小蝶”?

这个话题太沉重,答案也太难妥善回答。

但还有一种可以解决但总被忽视的情况,大多数时候,我们更有可能遭遇很多,没那么极端的“成长的烦恼“——

因为某些缺点和缺陷被起外开玩笑,因为某个意外被孤立没有朋友,很想融入集体但总是被故意针对等等。

这种总会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时刻,我们又该怎么应对?

我们又该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去面对这些我们也痛苦经历过,所谓”孩子之间的不必当真的玩笑“?

我们要如何教导他们,面对别人的质疑和嘲笑,依然可以坚定地坦然接受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即使是缺点?

如何有勇气有信念做到不盲目从众,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

以上的问题,我们也许会宽泛简单地说,最重要的是培养自信心,要包容要开放,才能更坦然地面对这一切,这是正常的成长的阵痛。

有了自信,会有勇气有信念,敢于“与众不同”,不轻易随波逐流。

但,对于心性仍在养成阶段的孩子,在一个没办法得到肯定和赞扬,获得不了来自外界的“他信“的环境里,培养自信心,真的这么容易吗?

(二)《草房子》里的“油麻地”是少年成长的另一种视角

关于“自信和他信”的少年成长故事,在曾获国家图书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奖等殊荣的曹文轩的这本《草房子》,也有唯美又感人的表达。

《草房子》从主人公男孩桑桑的视角展开,去描述他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

六年中,在这个淳朴善良的“油麻地”,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暇疵的懵懂情愫,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 ……

这一切,都生动地印刻在桑桑以及读者的心里。

故事里,桑桑有个同班同学,本名陆鹤,但因为天生是个秃子,使他与其他孩子分外不同,备受他人关注 ,小伙伴们只称他为“秃鹤”。

秃鹤在三年级之前,似乎一直不在意他的秃头。他的憨厚和天真,让他意识不到,自己应该在意自己是个秃子。他完全不介意被人叫“秃鹤”,亲亲热热地应承。所以他一直生活得很快乐。有人想去摸摸他光滑圆润的脑袋,他也不会拒绝。因为大家爱摸他的光头,他便以为这是一种喜欢,这是一份独一无二的天赋,于是还当成一种骄傲的资源,不能随便摸了,必须要看看有没有什么小便利小好处,或者是不是比他更强大的人,才行。

但突然有一天,秃鹤的头,不仅不能碰,甚至谁也不能再叫他这个绰号。即使别人百般讨好也不行,他厌恶极了这个绰号,会为此和人发生口角争吵,会愤怒赌气,甚至不想去上学。他再也不快乐了。

他戴帽子藏起来,就总有人想去摘掉帽子;在经历了多次被人取笑的时候,他终于在一次公开评比中,一脱帽成名——大家只顾着笑他,输了志在必得的比赛;被校长狠狠教育了一顿。大家开始孤立讨厌这个害大家失去集体荣誉的人,秃鹤本来还有一丝报复的小快感,荡尽全无。他努力做贡献,努力讨好别人;收效甚微。

冥冥之中,另一场汇演像是命运专门为秃鹤安排的。剧本需要一个戏份很重的大秃子长官。临到上演前,大家才发现这个问题:戴猪尿泡又臭又不像,主演坚决不肯剃光头,秃鹤挺身而出,只花了一个上午就承担起了这个角色,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尊重,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大家终于接纳了他,桑桑这个淘气但有权威的孩子头,竟然是一直走到秃鹤跟前,蹲下与他讲话,这个场景是那样温柔,

我是来找你的,大家都在找你”。

秃鹤也终于找到了大家。这个成长,属于每一个人。



(三)从“他信”获得“自信”,还是用“自信”收获“他信”?

秃鹤的故事结束时,我的眼泪充满眼眶。

秃鹤是个自尊心极强的孩子,他对自己这个生理问题的认识变化随着年纪增长,贯穿在他的小学生涯里。每个人,内心底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同伴、异性、师长。

所以这种“他信”对“自信”的养成,真的很重要。

从意识不到“美丑”“优缺点”,还在为自己的特色开心的懵懂时期,秃鹤不会不自信;通过出卖自己秃头换取物质上的收益,也让他觉得被认可、被接受。

当他觉得秃头是耻辱以后,有意识的自卑,难过,愤怒,否定自己的心理,一方面促使他破罐子破摔消极不自信,一方面也激化了他与同学的对立情绪。他选择用消极敌对冷酷的方式报复同学,并不能真正化解所有问题,反而让自己与大家更加疏远。

当他最后真正接纳真实的自己,有了敢于”与众不同“的决心,坦然地愿意去利用这个特征,对大家开放了自己的内心,犹如破茧化蝶,突破了自己的内心。

因为先有自信,才更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和认可。

(四)不要轻易用无心之过造成别人的伤口,加深别人的“不自信”

油麻地的孩子们,其实根本没有那么深的恶意,大家只是对这种秃鹤的与众不同很关切,觉得有趣好玩。

但是那个年纪的孩子,不亲身经历这一切,亦或者没有外界的正面引导,不会意识到自己无意识的行为和乐趣,对当事人会造成多大的心理阴影。

我在成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有很严重的“外貌焦虑”,觉得自己不够好看,所以可能收获不到男神的喜欢,因为我不够美,所以很多事情都理所应当不顺利。

其实我属于平均水平的相貌,我对外表的自卑,很大程度来源于曾经被同学戏称为“班花”——

一个普通长相的女孩,会因为这个受到你想象不到的外貌诋毁和攻击,如果不是这个玩笑,我大概一辈子不会听到那么多陌生人对我的否定。

我明白,我的同学们只是觉得好玩起哄。可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为自己没办法更漂亮,配得起伴随至今的“班花”称号,而难过。差点尝试了错误的方法,去改变外在;只在乎外表,以为好看可以改变一切。

直到我这几年真正能接受我自己的平凡,有自信,自己不是天仙但也不差,不把外在看得过于重要的时候,我才真正坦然面对所有同学对我持续的戏称。不会太在意别人对我外貌的评价。

这么小一个玩笑,就有可能是一个女孩充满自卑,影响到恋爱的长期心病。

所以我从受伤害那刻起,都很注意,不去轻易评价指责我不那么确定和理解的人事物——

无心之言,也许就会是别人不能承受之重。

今日别人的伤口,也许每个人的明天都会遇到。

能不取笑别人的伤口和痛处,能包容别人的个性和不同,不轻易去评价和否定,这看似特别不容易达成,其实是最基本的普通善良呀。


我们的成长经历,都会经过一段自我认知和外界的碰撞冲突,经过一段时期的包裹与压抑,痛苦过后,终于寻求到自身和环境能和睦相处的方式,然后坚定自我,收获更多外界的肯定。

这个过程,固然需要外界的引导,但更多的是,自己的挣扎与努力。

除了对“自信和他信”的自我心理建设外,我们都应该意识到,营造一个更加宽容,包容的大环境,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不管是《少年的你》还是《草房子》,这些看似讲述少年成长故事的作品,其实也值得每个成年人,对自我成长,对培养后代进行反思。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越淡漠的当今世界中,这种思考也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

作者:小冒,热爱阅读,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10w+的野生写作者。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不关注八卦,想写有思考的影视剧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