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醴陵,千年古城的文化演进史——醴陵(4/5)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0-07-28

小城大历史

徐峰

株洲风物

醴陵很小。清乾隆《醴陵县志》称为“丸邑”,嘉庆《县志》亦称“丸疆”。历史上有多大,很难考证。即使是现在的醴陵,也不大。可是这个地处湘赣两省边陲的小城,“襟湘挹衡,接萍带渌”,是历史上的吴楚两国交界之处,被称为“吴楚咽喉”“湘东孔道”。历史上,醴陵一直隶属长沙郡(也叫长沙府或潭州,朝代不同名称各异)。渌水孕其灵,天华钟其秀,在历史的长河中,醴陵以“山川形胜之奇”,“毓为人文,俊乂彪炳”,是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潭州望邑”。

历史悠久的古城

醴陵这个名字已经叫了两千多年了!

在醴陵人的文化记忆里,“醴陵”第一次作为城名完整载诸史册是在西汉初期,《史记》和《汉书》中记载了这么一段极其简单的历史:一个名“越”的士卒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跟随刘邦起兵栎阳。这一年,刘邦因不满被西楚霸王项羽封在汉中之地,毅然出兵定三秦,楚汉争霸开始。这是一段中国人都知道的历史。最终,刘邦由弱变强,从汉王变成了汉高祖。跟从刘邦的“越”也成为河内都尉,后来又任命为长沙国相。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四月,被封为醴陵侯。醴陵成为“越”的侯国。既为侯国,自必有城。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这应该算是最早的醴陵城吧。这个简短的故事,将醴陵定格在公元前184年。醴陵人往往就从这一年开始计算他们的城市历史。在这之前,我们只知道,古时候分天下为九州,醴陵地属荆州,夏属“三苗”之国,商周为“杨越”之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地,秦时隶长沙郡。在这之后,我们知道,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越”因罪被夺爵除国,所以在《汉志》中找不到醴陵。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复置县,除了元朝两度升格为州以外,一直是县的设置,直到1985年撤县建市。醴陵是名副其实的“荆楚古邑”。

可是这个故事总让人不满足,甚至多少使醴陵人有些尴尬。尽管后人想尽办法查尽资料,至今仍然不知道这位凭军功由普通一兵而封侯拜相的醴陵侯的姓!他是一个秦汉之际的连姓氏也没有的庶民?还是另有其因?历史的真相已被湮没,所有的设想无法证实。事情还不止于此。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五座汉墓出土了大批竹简。247号汉墓出土的《二年律令》简,是高后二年颁布的涉及西汉社会方面面的法律条文,其中的《秩律》部分详细展示了汉初各县等级具体细密的差异。在《秩律》里,醴陵被列为全国192个第三秩的县之一。如此就让人心存疑问:为什么在吕后封“越”为侯的前两年,就已经有醴陵了呢?这是一个当代史学家也没有合理解释的问题。如今,西汉的侯国已无迹可寻,东汉的县城倒是留有城垣,却是在距如今的醴陵城西七八公里的中三洲,又叫古城村。那么,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现在的醴陵城呢?因为史料阙如,同样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

似乎,醴陵是个讲不清楚的故事。似乎,这讲不清背后是浅薄。其实不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