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元丰年间遂川行辑考

 369蓝田书院 2020-07-28

作者:袁卫生  遂川县双桥乡政府干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文坛领袖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职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职位相当于如今的县武装部副部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弟弟苏辙为救苏轼,奏请纳官以赎其罪,后由佥书应天府判官贬至筠州(今江西高安)酒税监。

乌台诗案的发生:元丰二年,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职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讽刺朝政,御史中丞李定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此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因御史台官署内遍植柏树,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此案史称“乌台诗案”。后经当朝多人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太皇太后、章惇等人也出面力挽,神宗下令从轻发落,苏轼终免一死,却也牵连司马光、黄庭坚等大臣名士29人。

《定风波》这首词是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携友春日出游所作。当时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苏轼吟啸而行,泰然处之。苏轼的一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宦海沉浮,三次流放。性格却是最为旷达乐观,《定风波》最能代表他人生态度和境界的,景中含情,寓情于景,饱含人生哲理。

在江西省遂川县(古称龙泉县),盛传着苏轼来遂川访友,宿资福禅院,悠游虎潭的传说,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苏轼,一代文豪,怎么会到地理位置偏僻的遂川来呢?期间发生了哪些动人的故事?

一、黄州东坡居

根据南宋王宗稷编撰的《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在黄州,寓居临皋亭,就亭东坡筑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元丰七年(1084年),京师开封有传言苏轼白日仙逝,神宗对左丞蒲宗孟嗟叹了良久,后发现谣传,但也惋惜人才难得,不忍终弃,于是御书手札,量移汝州,算是离京城开封近了些,仍为团练副使,仍是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四月,苏轼离黄州,犹如得脱樊笼,便准备过江西九江,乘此移置时刻,一路游山玩水,从水路前往汝州(现河南)。邻里友人纷纷相送,东坡写有《满庭芳》词,序云:四月一日,予将自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四月六日,苏轼到江州(今九江),好友陈季常过江相送,同游,著有《和李太白浔阳紫极宫感秋》诗。后游庐山,有《记游庐山说》序云: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欲见,应接不暇,不欲作诗。已而山中僧俗皆说“苏子瞻来矣”,不觉作一绝。入开先寺,主僧求诗,作“瀑布”一绝,往来十余日,与总老同游西林,有“题西林壁”一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高安过端午

苏轼的《跋李志中文》云:元丰七年,某舟行赴汝,乃自富川陆走高安,别家弟子由。

四月下旬,苏轼在九江辞别家人友朋,单人匹马,竹杖芒鞋,前往筠州(今高安),探望被自己连累,“谪监筠州盐酒税,五年不得调”的苏辙。路途中,写有《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诗。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有孤萤自开阖。

兴国,即今湖北阳新县,“宋为兴国军治,因为宋太平兴国三年改永兴军而置,以年号而名”。富川就是阳新的一个小镇。

四月三十日,苏轼到达高安,与苏辙共叙兄弟离别之情。期间,著有《端午游真如》诗。从苏辙口中得知,他的学生兼好友黄庭坚,年初已从泰和县令调往德州德平,黄庭坚的哥哥黄大临,刚刚在吉州龙泉县担任县令不久。苏轼想想以后远赴汝州,江湖千里远隔,难得再遇,便于五月九日离高安,打马继续南下,探访龙泉令黄大临。

三、枉道访龙泉

遂川县,古称龙泉,相传古时有一黄一白二龙嬉戏于武陵泷(今遂川草林冲),水柱腾空数丈,大雨倾盆雷电交加,土石崩裂惊天,冲成泉道,后县名因之为龙泉。

元丰七年(1084年),黄大临以儒林郎知龙泉县(今吉安遂川县),本年五月苏轼自筠州“往龙泉,访县令黄大临”(参见孔凡礼《苏轼年谱》)。

黄大临,字元明,号寅庵,黄庭坚胞兄,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龙泉县虽然是黄大临的初仕之地,但执政期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当时有人讥讽他对民太慈,黄大临曰:“字民令,职也,岂其操三尺与百姓为敌哉?”

据乾隆年《龙泉县志》记载,“宋元丰时黄大临宰龙泉,苏文忠公枉道相访,寓宿北资福院(今神山寺公园内资福禅院),每日坐小艇游历虎潭(今北澳陂)名胜,俱有题咏。”有诗“宿资福院”,此诗后收录在《苏轼文集补遗》中。

月明写炤寺林幽,最是江湖入念头。

衣染炉烟金漏迥,茶烹石鼎玉蟾留。

山星几点躔官舍,僧院百年过客舟。

封事未投圣主意,长安此夕亦多愁。

诗中描述了诗人夜宿资福院,月光如水“泻照”在幽静的山林里,最能让人产生遁入山水江湖的寺林里。坐在石鼎炉边煮茶,不知不觉陷入冥思,斗转星移,人生过客,想到自己未投“圣主意”,泛起一丝忧愁。

其中“衣染炉烟金漏迥,茶烹石鼎玉蟾留”一句犹如神来之笔,表现了煮茶时的清香四溢,仿佛凝滞了时间,连衣服染上了烟火味而不觉,留住了月亮匆匆的脚步,把遂川茶叶之醇香衬托得淋漓尽致。

在虎潭游玩时,苏轼诗兴大发,写有《游虎潭》诗。序云:龙泉宰黄元明,予友,山谷(黄庭坚)兄也。枉道相访,与坐小艇游虎潭,风景足佳,感而赋之。诗中“署面华峰背金山,坐看城头翠微间”“为言虎潭深千尺,无月日漾沉碧色”写尽虎潭周边之景,发出“仿佛光处不可数,应是洞天三十六”的瑰丽感慨。

当时遂川县中有一名士萧世范,与东坡交好,有否在虎潭与苏轼同游唱和,现已不可考。不过在2002年湖北美术出版社影印上海书店所藏孤本--南宋曾宏父所刻《凤墅贴》残拓,其中有萧世范所作“拙句四篇奉简故人兼呈苏公端明”五律四首诗,苏轼答以“广倅萧大夫借前韵见赠复和答之”,其中有“赠我皆强韵,知君得异书”的诗句。

心闲诗自放,笔老语翻疏。

赠我皆强韵,知君得异书。

滔滔沮叟是,绰绰孟生余。

一笑沧溟侧,应无愤可摅。

在之后的绍圣四年(1097年)正月,苏轼曾作《与萧朝奉一首》云:“近得见令兄(萧世京)提举,稍闻动止之祥,为慰。少事辄冒闻,幸恕率易。儿子迈般挈数房贱累,自虔易小,由龙南江至方口出陆至循州,下水到惠……”能够互相倾诉家事,可见二人关系之莫逆。

《江西通志》卷七十五记载:萧世范,字治蕃,龙泉人,嘉佑进士。为南雄推官时,悯运夫之苦,始制小车以代之,一车可胜数人之载,公私称便,改广西转运判官。

2019年9月7日,在遂川县雩田镇上洲的田地里,发现一块北宋罕见的“双面石碑”,正面就是北宋朝议大夫萧世范的墓志铭,另一面则是萧世范所作的茶亭碑记《夏宜亭记》,堪称遂川史、江西史的重大发现,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

四、金陵泯恩仇

苏轼在龙泉呆了多久,现已不可考证,只知他写的《石钟山记》云:六月九日,送长子迈赴德兴尉,至湖口。从中大致推断,苏轼匹马单身从筠州至龙泉,再返至九江,一个月左右。

苏轼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步入朝廷任职时,王安石变法就已开始,因与王安石在改革思想、方法、措施方面存在分歧,逐渐走向对立面。

七月,苏轼赴金陵,看望王安石。

听到苏轼会来看望两度复出,两度致仕的自己,王安石很愕然,继而便风尘仆仆地从半山堂赶往百里之外的渡口。“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一个多年磨难的旧党中坚,一个退出政坛的新党首领,因为远离政治漩涡,彼此之间的敌意大为减退,只剩下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王安石邀苏轼在金陵呆了近一月。两人同游山水,诗词唱和。苏轼在游蒋山的诗中有“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王安石大加赞赏,当即和之,并力邀苏轼卜居钟山,与他比邻而居,安度晚年。

或许是羁旅途中幼子苏遁的丧亡刺痛了自己,或许是王安石的邀约起了作用。元丰七年底,苏轼离泗州,上表奏请常州居住:

一从吏议,坐废五年。近蒙恩移汝州,累重道远,不免舟行。自离黄州,风涛惊恐,举家重病,一子丧亡。今虽至泗州,然资用罄竭,去汝尚远,难于陆行。二十余口,饥寒朝夕,与其强颜忍耻,求于众人,不若归命投诚,控告于君父。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欲望圣慈,许常州居住。

……

纵观苏轼的政治生涯,是极度悲情的。因为才高八斗,曲高和寡,为新党旧党所不容。晚年基本上要么在贬所,要么在去往贬所的路上。他心胸豁达,快意山水,游过无数的山林寺院,吟过无数的诗赋曲词,有史书记录的计有2700多篇,还有一些或是谈谐戏谑之余,不自珍惜;或是落笔为人取去,不复记省。遂川县的虎潭、资福禅院,只是东坡先生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驿站,所留下的两首诗词,不过是他遗留的文化瑰宝中的千踵一粟,然而资福禅院却因他的入驻更增灵气,虎潭也因他的悠游更见雄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