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机械化操作强势“入侵” ,以工美角度看“非遗”保护底线

 昵称70965419 2020-07-29
前言
一幅好唐卡价值不菲,以前的画师首先要学经,绘制前要精心揣摩、打好腹稿,再一笔笔画出来,完成一幅好的唐卡时间以年计量。但现在有人用电脑下载底稿、复印,直接上色,一幅图稿能用几十次、几百次,机械化操作后“生产效率”大大提升,甚至可以实现“流水线”制作。


雕刻、刺绣很多工艺流程也同样被机械化强势入侵,越来越多原需手工操作的环节被数字化程序替代,且这种趋势似乎很难逆转,因为工作总是朝减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向发展。但是机械化往往带来的结果是千篇一律,艺术品本身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就无法得到体现,所以作为非遗保护的对象,机械化操作在哪些工序环节内可以介入、哪些地方不能替代人工,这个非遗保护底线必须先理清!



1、产业化只是非遗保护的一种手段

近几年传统文化重新走热,非遗产品也愈来愈受市场追捧。但是随着市场化程度加深,机械化代替手工操作成为市场趋势,这种表面的市场繁荣,有时对于“非遗”保护和传承而言可以说是一种糟践!


其实非遗保护最终的目的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命脉得以传承,产业化只是一种非遗保护的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如果全部非遗项目都演变成规模化大生产,非遗也就不是我们所说的非遗,更是与联合国非遗保护文化生态多样性原则相违背的,片面的产业化生产诉求反而会加速非遗的灭亡。


许多地方宣传扩大非遗保护规模从而创造经济价值,将非遗项目视为“下金蛋的金鸡”。可是真的所有的非遗项目都适合产业化经营吗?苏绣作为商品生产已经很多年了,不是因为有非遗保护它才存在,而是苏绣作为一种江南文化成为高雅文化的代表,适当的机绣也难掩其艺术特色。但若是剪纸工艺呢,一旦机械化生产了剪纸产品这还是我们的非遗项目民间剪纸工艺吗?


且非遗的产业化经营需要现代经营理念介入,而我国当前许多非遗传承人生活在相对偏远地区,科学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并不了解。他们无法理解产业化手段的真正用途,更何谈用产业化手段实现文化传承发展大任?



2、非遗要有度保护 核心要素是底线
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之间有个度的问题,没有尺度,非遗保护工作就被产业化颠覆。每个非遗项目实际情况都不一样,甄别核心要素和非核心要素要落实到对每个项目的认识中。但是如果非遗的核心要素丢失了,项目就会变得面目全非,文化传承就难落实。


何为核心要素?我们在非遗价值的认识上,一幅云锦、一幅唐卡、一件玉雕、一件漆雕,在经济价值上可能价值连城,而一个香包、一张剪纸、一个糖人、一张皮影、一张年画,则无法与其相提并论,但在文化价值上,则是同等的,这其中包含的独有的文化价值就是该非遗项目的核心要素。


很多非遗项目的文化具有独特性,稍微越过,其独特性就没了,就没有保护的价值了。创新过度了就不是原来的东西了。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的才是非物质,它是存在于人身上的潜在的一种能力和思想。如果是传统手工艺,那就是通过劳动的方式,把潜在的技能、技巧、思想和情感等表达出来,这种内容是非物质的。


以雕刻为例,雕刻的核心非物质要素可以认为是纯手工打胚,可以认为是一件雕刻作品所需耗费的人力物力,因为这最能体现该项非遗传统技艺的人文价值。同样也是最需要个人当下发挥创造力的工序,这个核心要素就是底线,也是非遗保护的红线。历代手艺人的创造性劳动累积成传统技艺和文化,被后人以一种活态的形式传承着。所以非遗一定是活态的。至于磨光工序以及最终产生的产品则是一种载体,相对不是那么核心。


结言
为了更好的保护“非遗”,我们可以生活化、市场化,并融合创新,但是不管怎么走、怎么变,传统工艺这个底线不能失守,只有这样,“非遗”才能算真活着。我们应该“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