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万没想到,古代大师工匠竟会打广告

 昵称70965419 2020-07-29

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工匠们应该默默无闻、埋头苦作,从古至今抱有这种旧观念的人不在少数。其实从宋代开始,随着经济的繁荣,工匠们商品意识逐渐增强,对自己品牌的知名度十分看重。


宋 卷草纹金钏

内壁均錾刻双行款识“小西门北/吴五郎造”


宋 凤穿牡丹纹银鎏金搔头式簪

簪脚铭刻“冯三郎冯金制银”

宋代存世的金银器皿或首饰上常出现带有金银店铺、工匠名号或标注金银成色等的戳记。永嘉窖藏银首饰的戳记有“蔡景温铺”“兴贤吴铺”“京溪供铺记”“京溪供铺功夫”“冯匠仕功夫”“任七秀才造”“陈宣教”“余宣钱”“施八郎”“余定毅”“北山仕”等,表明这些器物是由不同的店铺及工匠制作的。


南宋 银鎏金幡胜式簪

背面阴刻“柳巷内冀贵壹郎”

在自己产品上刻上店铺和工匠们的名字,可谓和如今的品牌推广手法如出一辙,如今我们去商场购物,从日常用品到价值不菲的奢侈品牌,都会标注品牌名称和标志。而我国的工匠们,早在千年前就懂得这种“广告”手法了,古代工匠们的智慧不仅在于能制作出巧夺天工的工艺品,更在于懂得建立和推广自己的品牌,不得不感慨他们的聪明才智,能“武”亦能“文”。看着这些文物上的工匠戳记,不禁遥想,在千年前的时光里,是哪位大师的精湛作品引领潮流,“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宋 银鎏金六曲花口盏

圈足外侧阴刻“陈官人宅用”五字


宋 龟游荷叶纹六曲葵瓣银盏

圈足壁上阴刻“餘杭丁鋪”

为什么古代工匠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呢?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加大知名度,从而增加销量。宋元时期,达官贵人家需要的首饰、器皿等数量众多,通常是请工匠到家中打造,并且会刻上使用者姓名,彰显主人家尊贵的身份。和一般的工匠相比,达官贵族当然会偏向知名的匠人们——手艺精湛,匠心独运,并且品牌知名度高。从上层社会辐射到平民老百姓,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可度。正如如今的中华老字号全聚德、狗不理、同仁堂等,正是因为强大的品牌知名度,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认同感,形成稳定的客户群。


工匠们打造自己品牌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得到和皇家合作的机会。南宋宫廷虽然有文思院和修内司掌金银器的制作,但是有时也会向民间征用工匠。能够得到皇室征用的必定是极其杰出,有很高知名度的工匠。古时没有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宣传,这些工匠的知名度都是靠人们口耳相传,在自己的产品打上店铺名或工匠名号,等于将卖出的每一个作品都变成自己的广告,久而久之便成了招牌。


南宋如意云纹银经瓶

底部刻有“东阳可久”四字

这些与官府合作的工匠完成任务后,可以自作营生。另外,南宋设有杂卖务、杂卖场,会将宫廷里多余的物资估价售卖。在这样的贸易体系下,内廷与民间风尚同步流行,所以南宋中期,商家仿效宫禁,皇室“内样”成为民间争相购买的对象。如此一来,为皇家效劳过的工匠所制作的皇家同款必然能掀起抢购热潮。


宋 银缠臂钏

镯头两段阴刻“忠正桥東徐貳郎


银缠钏 南宋

近镯头处有“宣七郎 肆两重”戳记

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大量南宋店铺的招牌,招牌的内容以品牌广告为主。不但提示“本店销售什么产品”,更有意识地强调本店的牌子,以图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其中有一间店铺,挂出的招牌是“刘家上色沉檀拣香”,“刘家”显然是这家店铺有意识地强调的品牌;“上色”为上等之意,“沉檀拣香”则表明此店的主打商品是上等的沉香、檀香等。


大量的文物证明,早在宋代我国的工匠就已有品牌意识。反观我们当下的手艺人,有这种意识的却并不多。李克强总理提出“工匠精神”时就指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其中品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很多手艺人却只顾埋头创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品种和品质纵然能提上去,但没有树立起强大的品牌效应,无法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


好的艺术品并非只能静静等待有缘人,而是应该广而告之,让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它的美,了解它背后精妙的工艺以及工匠们传承千年的坚守。明珠蒙尘岂不可惜,如何让手中的“明珠”释放它的光芒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