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鹿原之殇:世上最可怕的审美,叫千人一面

 昵称70965419 2020-07-29

近日,“白鹿原”一词突然天降搜索热词榜,迅速打败明星绯事、民间网红,稳稳占据了话题第二的宝座,引发各个自媒体的讨论。

但议论的中心“白鹿原”并非是人们所熟知的小说和电视剧,而是指西安前两年曾热极一时的“白鹿原民俗文化”。评论的风向,也统一地围绕着从“门庭若市”流落到“门可罗雀”这一变化发出扼腕叹息。

作为西安集生态旅游开发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16年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开业当天创下接待游客12万人次的记录,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人头攒动的火热景象,现今却大门紧闭,空无一人隐隐有“鬼城”的趋势。

是什么导致了游客放弃了“白鹿原”?有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200多平方公里的白鹿原上,除了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还分布着4家以“白鹿原”为主题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而这些项目都将白鹿原文化作为卖点,但古建筑为特征的景区文化、“陕西小吃”的餐饮元素却基本上大同小异

缺乏深度的文化特色,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导致白鹿原逐渐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而同为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工艺美术行业,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

对传统题材的钟爱接近迷恋的程度,以及对传统工艺的敬畏,都让工艺美术行业从业者们在创作时总是不经意选用具有中国传统内涵的形象与符号。

如锦鲤、稚童、牡丹、山川、竹、松、菊......此类象征被创作的作品数不胜数,重复使用的题材带给人们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疲劳。

大量相似的作品并没有让大多数人产生兴趣,恰恰相反的是,让人留下了“古板”、“守旧”的刻板印象,俗话说过犹不及”正是同样的道理。

但更大的问题是,当我们后世子孙回顾过去时发现,我们所生活过的这个阶段,并没有留下专属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与符号,而仅仅是对历史的延续与重复,这对于致力于传承并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我们而言,又会是多么可悲可叹的一件事?

文化精髓应是一个时代的生命活动中所形成的传统、风俗、生存方式、思想观念等,效古并不是错误,但是当对传统题材、传统文化的关注超过了对当下生活的观察,当传统题材泛滥,所创作的作品千人一面,而聚焦现下生活的作品稀缺,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自己已失去了自己的审美与判断,成为迷信传统中的一员?

转载须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