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8亿播放量都拯救不了这个民俗村,看它如何从门庭若市沦为万巷空铺?

 齐一摄现美 2017-12-28


“很古很古的时候,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色的鹿,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晶莹剔透的白。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像是飘着从东原向西原跑去,倏忽之间就消失了。庄稼汉们猛然发现白鹿飘过以后麦苗忽然地蹿高了,黄不拉几的弱苗子变成黑油油的绿苗子,整个原上和河川全是一色绿的麦苗。”


白鹿是生命的象征。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让西安的白鹿原远近闻名。近年来,随着电影、电视剧的大力宣传,白鹿原的名声更是如日中天,如电视剧《白鹿原》在网络播放点击量达到48亿。


于是,在白鹿原上,民俗文化景区遍地开花。尤其以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为代表,其在经历了开业初期的人潮涌动、争抢摊位之后,从今年春季开始景区人流就出现下降,景区客流更是大幅度锐减。新鲜劲过去之后,白鹿的生气却没能招来更多人。


大量店铺关门 张贴“空铺”再招商



位于蓝田县县城附近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大量商铺已经关门,门上贴着“空铺”。但房间遗留的招牌、废弃灶具物料等显示出不久前还开门营业过。绝大部分商铺关门,而巷道里也几乎空无一人。


还在坚持营业的少量店铺里,游客三三两两,与去年鼎盛时人流如织相比,可谓冰火两重天。


民俗村刚开始营业的第一年,确实游客多,生意火爆,当时商铺甚至“一铺难求”。有些人甚至加价好几万元从原来的商户手里买铺。而现在绝大部分都无人问津。


2016年5月,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试营业。然而只过了一年半后,为何商铺纷纷关门,游客数量锐减?


有商户说,近期景区的管理方发生更换,新的运营公司近期刚刚进驻,对商户也进行了调整。就连民俗村售卖各种特产、小百货等产品的“超市”也在上周清理了货品。


也有商户说,冬季是淡季,夏季游客相对较多。


民俗村里“民俗”少 体验只有吃吃吃



据公开资料显示,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占地约600亩,总投资2亿元,是一个集生态农业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农事活动体验及乡村精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项目。


架子车、石碾盘、织布机……偶尔可见一些摆放的“老物件”,但数量稀少,被淹没在浓郁的现代商业氛围中。显然,目前,白鹿原民俗村对传统民宿文化的传承整体上处于成品展示阶段。


漫步在民俗文化村景区,看到最多的是各种小吃店。除了蓝田本地特色小吃外,更多的小吃、特产来自全国甚至全球各地,比如有:披萨、叉烧排骨、云南苦荞片、兰州拉面、重庆小面等。


“民俗村好像就是集中了各地的小吃,除了吃一吃,没有啥特色。”主要是卖吃的,而建筑大都是新建或仿古式样,基本上一模一样,游客来了一次就再也不想来了。


除了袁家村发展势头不错,西安周边的民俗景点经营萧条,有的是硬撑着在经营,如果不及时调整和转型,很快将出现关门的局面。


游客稀少的核心原因是民俗村、旅游古镇等供应量太大,供过于求,几乎都是复制袁家村,,而消费者以西安游客为主,虽然有外省旅游团但数量很少。根源在于前期缺乏足够的经营策划,中期缺乏更新升级和市场调研。


瓜分“白鹿原”一味模仿大同小异



现实中的民俗景点似乎只有吃吃吃了,而这并非建设者的本意。


近两年,在白鹿原上,主打关中民俗概念的类似景区扎堆开张迎客。比较知名的有三家景区:2016年5月,白鹿原民俗村试营业。2016年7月,白鹿原影视城试营业。2017年4月,白鹿仓景区又在白鹿原上诞生了。


白鹿原影视城相对来说规模大,和其它两家有一定的差异性,“卖小吃”不属于其主营业务。而白鹿原民俗村和白鹿仓主打的都是白鹿原传统文化,景区都以“白鹿原”为主要包装看点,其中许多景点如“白鹿村”、“小娥”、“黑娃”等基本雷同,主营业务都是“卖小吃”。


“白鹿原神秘而厚重,我们不想将它的历史文化镶在框里、挂在墙上,而是让人们不仅看得见,还摸得着、感受得到。”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白鹿原上的各家景区不可避免地竞争客源,急功近利地瓜分着“白鹿原”这个资源。各景区投入数亿元建造,经营回本任务重,重压之下,难免变样,真正的民俗配套不齐全,商铺招商困难,容易来之不拒,结果变成了各地小吃的大杂烩。


有业内人士分析,近年来关中新建、改建的许多“古镇、民俗村”之类人造景区,一味模仿大同小异,如“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由于旅游需要又建设了应景的仿古建筑,一拆一建失去的不仅是有形的建筑,还失去了和建筑互通互溶的DNA和灵魂,难怪这些“道具”一般的项目,开业时火了一下,而最终还是悄然熄火。


看乡愁品乡土 让游客留下来



那么,类似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这样的景区怎样吸引到游客“常来常往”?


民俗村应该更注重于体验、互动式的深度旅游,再现着古老而传统的生活场景,意味着生活方式的回归。


白鹿原民俗村的情况很典型。西安很多民俗村和旅游景点迎合了城市市民疲劳厌倦,希望寻找乡愁、感悟传统文化、周末出去走一走的愿望。但往往没有认真调研定位就快速上马,结果造成业态单一、招商难以为继、持续吸引力不足。本应做好特色小镇,结果成了民俗餐饮街,缺乏生命力。


城市人到农村是去寻找乡愁,不是简单的下车吃饭拍照。部分旅游景区和民俗村等没有把握住需求,没有抓住城市人看乡愁、品味乡土气息的出发点。表面看确实摆放了不少农耕器具,也似乎古色古香,但这远远不够,不能把人留下来,因为旅游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


此外,城市游客消费心理细腻,消费者也比较挑剔,新鲜劲一过就厌倦了。一些景区有一些可参与的互动活动,但还是不够,文化特征表现不出来就很难激发需求。


有人认为人造景点没意思,但上海迪士尼也是人造景点,为何人山人海呢?关键是抓住需求。所以,把握好定位和市场问题,才能运营得到,持续盈利。


如果在保持原貌(味)基础上、主打地方特色文化,用包容的心态留住建筑的魂,不仅吸引了游客的眼,还留住游客的心。旅游小镇,不但需要地域特色浓郁的建筑为'身体',更需要历史人文铸'灵魂'。


陈忠实先生用他的笔墨将白鹿原的沧桑交融成了一幅庞大的、代表关中文化的长卷,在这幅长卷之中,我们不仅仅需要看到民俗文化,更重要的是感悟、体验这种文化所带来的博大的情怀,这一点各大民俗村不应该缺席。只有将文化与商业绝妙的结合,民俗村的未来才会熠熠生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