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影探 2020-07-29

最近,发生了一件令人振奋的事。


圆明园马首铜像几经辗转,由“赌王”何鸿燊先生购回并捐赠国家文物局。

图源:微博@人民日报

马首终于与牛猴虎猪鼠兔六尊兽首聚首京城,结束了百余年的漂泊。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上图:清代圆明园海晏堂十二兽首图

下图:焚毁的圆明园旧址

文物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物品,它烙刻着历史的印记,凝结着先民的智慧。

它在哪儿,根在哪儿。

比如故宫。

不论你在电视上看过多少次,当你走近它,还是会被时间所带来的魅力折服。

即使你听过很多有关故宫的故事,遇到它还是会被打动:

《上新了·故宫》第二季

2019.11.8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故宫里有什么?

70多座宫殿巍峨耸立,9000余间房屋星罗棋布,186万余件文物珍藏于此。

镇国之宝,古代最大的玉雕“大禹治水玉山”;书画之宝《清明上河图》;青铜之宝酗亚方樽。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当然,还有祖辈被老佛爷撸过的御猫,鲁班、鲁达和花花。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不过,故宫更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事。

故宫地底下真的有地宫吗?

故宫建成599年来,为什么从未患过水患

未开放区域太和殿、钟粹宫里面藏着什么?

乾隆皇帝的审美真的那么浮夸吗?

《上新了·故宫》,每期都有几个嘉宾共同探索故宫任务。

比如目前播出的两期,第一期是探索599年前的紫禁城,第二期是探究乾隆皇帝的审美。

第二季目前未出评分,但豆瓣上清一色的五星、四星好评,有种直逼9+的架势。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太和殿的巨柱

去过故宫的应该都见过紫禁城等级最高的宫殿太和殿。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其实故宫建成之初,太和殿(当时叫奉天殿)是如今的1.9倍。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1420年,故宫建成不到3个月。

新修成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因雷击起火化为灰烬。

当时正值明成祖朱棣正式宣布迁都北京不久。

朱棣感到十分惶恐,颁布《罪己诏》自我批评,称“上天垂戒,朕甚惊惧,不惶自安。”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第一期嘉宾张鲁一饰演明成祖朱棣

如今我们看到的太和殿,是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后的形制。

参观故宫时,太和殿游客是进不去的,只能透过重重人潮,被里面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庄严绚丽所惊叹。

看节目的一个好处是,你能跟着嘉宾探访故宫未开放区域。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599年前,波斯使者站在雄伟的大殿之上,被所见震撼得说不出话。

遗憾的是,如今的太和殿已经没有建成之初的半点影子。

永乐时期,支撑太和殿的72根大柱,比现在更为粗壮,且全部都是金丝楠木(金丝楠属于楠木中的上好珍品)。

这些金丝楠木,很多都是生长几百年,上千年的整木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问题是在交通匮乏的古代,这些参天巨木是如何运到紫禁城的?

故宫永乐18年建成,准备工作在15年前就开始了。

朱棣派大量人员到云贵、湖广一带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寻找金丝楠木。

工程量浩大,连楠木的运输都传为佳话。

据《神木山祠碑文》记载。

当时采伐的巨木难以运输,一晚上突发大水,巨木随河而下。

“夜闻吼声如雷,石划自开,木由中出,无所龌龊,夜越险岩,肤寸不损,所经之年,一草不偃。”——《神木山祠碑文》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金丝楠木顺着金沙江,进入长江,再经由京杭大运河运往京城,等候选用,其水上漂泊长达一年之久。

故宫的华贵与庄严背后,凝结着无数劳工的辛劳与历史的烟云。

>>>>故宫的排水系统

紫禁城建成至今,发生过80多次火灾,却从未发生过水患。

为什么?

这要归功于紫禁城神奇的排水系统。

紫禁城的排水系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一部分。

599年间,排水系统完好无损,直至现在还可以正常运转。

排水系统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再建成之初就已经非常完备。

紫禁城整体是北高南低,三大殿的三台台基也有8.13米高。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每逢降雨,雨水从栏板底部的孔洞流出,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再经由石龙头“螭首”嘴里的圆孔吐出。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如果降雨量大,还会惊现“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从螭首流出的雨水,借助地势,排入石槽沟或明沟中,再通过入水口,汇入地下各种暗渠中。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紫禁城纵横交错的明沟暗渠

上万米的管道,通过重重院落,最终把水排入内金水河。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排水系统庞大而巧妙的布局,让紫禁城在几百年风雨冲刷下,依旧无恙。

去年,北京连续下了好几天大雨,整个城市进入“看海”模式,但紫禁城却少有积水。

大批游客冒雨前往故宫观赏“千龙吐水”的盛景。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地下皇宫”?

关于故宫,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那样的传说。

有的说地下有地宫,崇祯皇帝在地宫里埋着许多白银;还有说故宫上面什么样,下面也什么样。

故宫底下的确有地宫,只不过是一个一个令人惊诧的建筑地基。



它以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心力,用最坚固的夯土为一座座宫殿奠基。



根据慈宁宫的考古发现,朱棣为了稳固地上建筑,在地下挖了一个快4米深的巨坑。

坑下,先铺11公分的碎砖,再铺11公分的黏土打实,这算一层。

接下来一层一层重复作业,几十层上来,构成坚固的地基。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同样是夯土,对比元代你就会发现明代所费的心力是无法比拟的。



元代所用砖块粗糙,且未粉碎,不利于承重。夯土时,只是把土随便压一下,再把砖块和石头铺上去。

明代的土质细腻,砖块也经过粉碎处理,一层一层夯得像千层饼一样。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上文介绍的太和殿的柱子也有“秘密”。

柱子最下面是柱础,柱础下看不到的地方是类似砖台一样的地基。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地基的建设煞费苦心。

先在地下打上钉子,钉子上铺两层圆木,放上石板,再放上用砖砌成的磉墩。

如图所示,整个砖台四周依旧用碎砖、黏土加固。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这就是故宫历经百年,墙倒屋不塌的重要原因之一。

故宫的地基不仅牢固,惊喜的是,599年前埋下的地基至今完好无损。

在长信门和慈宁花园东门,考古人员挖到了1420年左右的地基、磉墩,至今保存完好。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从坚实稳固的地基就能读懂古人的心意。

这说明,紫禁城的建设,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千年大计。



他们想让紫禁城存活的时间不止几十年,几百年,而是上千年。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当嘉宾问到,永乐皇帝为什么要花这么多心思建这座皇宫。

故宫的老师表示,对于皇帝来说,他想要建一个家。



永乐皇帝一辈子都在南征北战,他想要安定稳固的心比其他人更迫切。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节目后期动画做得很好~

从1420年,到2019年,紫禁城屹立了599年。

1925年起,故宫从“禁宫”成为面向公众开放的故宫博物院。



2020年,紫禁城600岁生日之际,其开放区域将扩展至85%.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图源:微博@邓伦

近年来,随着故宫及文物节目的增多,大家都喜欢称呼故宫为“网红故宫”,称呼故宫前任掌门人单霁翔“网红院长”。

虽然单霁翔本人不喜欢“网红”的称呼,他觉得“网红”有种稍纵即逝的感觉。

但故宫,确实通过“网红化”,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里。

文物需要先“活”起来,再去谈传承、铭记以及守护。

《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正是可以让历史与文化活起来的节目。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现在,故宫时不时地刷一下存在感,会让人觉得,它离我们很近。

比如,前段时间“秋日故宫”上了热搜。

《上新了·故宫》邓伦在微博写道:

六百年故宫红,酿上万万年秋日黄。微醺。

单是想到故宫这样的存在就足够美好。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说到作为文化古迹的故宫,蕉姐想起《奇葩说》近期的一个辩题:

奇葩星球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只能救一个你救谁?

《奇葩说》的辩题向来是选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辨精神。

持方是“救画”的蔡康永表达道:

艺术是人类知道生命脆弱而渺小,发出的对于不朽的呼唤。



它让我们记得,我们曾达到的高度,我们曾如此璀璨过。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不是吹,这个“网红”绝对值9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