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影探 2020-07-29

​“你的性伴侣妨碍你避孕或者试图在你不想怀孕的时候让你怀孕?”


“从不……”


“你的性伴侣威胁或者恐吓过你?”


“很少……”


“过去一年,你的性伴侣拒绝戴避孕套?”


“有时……”


“你的性伴侣是否曾违背你的意愿,强迫你与之发生性行为?”


……


四个问题,回答的一个比一个艰难。


尤其是,最后的“总是”怎么也说不出口。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这些隐私问题,直白而赤裸地抛给了一个17岁的女孩。


而她的缄默、回避、迟疑,都在无声地告诉你,那些残酷的事情已经发生——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3.13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以下简称《从不》)在今年第70届柏林电影节风光无两。


既拿下了场刊评分第一的姣好成绩,也拿下了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不过真正让这片出圈儿的倒是“柏林美少女”这条新闻。


主演之一的塔莉娅·莱德因超高颜值为电影博得了不少媒体注意。


想想也有些讽刺,《从不》本是部聚焦女性权益的电影,可最终大家落脚的还是对皮相的赞美。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电影讲述了两个17岁少女——奥特姆和其表妹,前往纽约堕胎三天两夜的故事。


同样聚焦于少女堕胎的敏感议题,同样在电影节大放光彩。


这不免让人想到2007年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的作品《四月三周两天》(获得了第60届戛纳金棕榈奖,以下简称《四月》)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两部电影相同的地方很多:


同样的故事情节:一个女孩意外怀孕,她找到自己的朋友,两人一起踏上堕胎之旅。


同样的人物性格设定:怀孕女孩内向孤僻,另一个女孩机敏果断。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左:《四月》 右:《从不》


同样的拍摄手法:长镜头,面部特写镜头,以及压抑昏暗的色调。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四月》的家宴(左)和《从不》的问诊(右)是经典的两个长镜头


同样的结尾处理:两人吃了一顿劫后重生的晚饭,然后以一种意犹未尽的方式结束。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左:《四月》 右:《从不》


甚至连片名都极其相似:有顿挫的间隔词,一个指的是女孩怀孕的时间,一个指的是女孩问讯时的回答。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接受采访时,导演伊丽莎·希特曼也遇到了许多关于两部电影比较的质疑。


但在她看来《四月三周两天》的视角有些男性化了:


“许多电影要么试图将堕胎去污名化、正常化,要么则背道而驰,讲述一个邪恶堕胎医生的故事。我想要探索的,仅仅只是这样一个问题:合法地进行一次堕胎究竟有多难?”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细心的人应该会发现,《从不》除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外,也将对白减少到最小。


这种设置其实是导演有意而为之。


她想跳出宏大叙事的约束,去繁从简中带动观者的情绪。


两姐妹间的无言是默契,是心有灵犀。


即便闹了别扭,和解都是不动声色的。


这是少女心事的细腻表达。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另一方面,这份沉默也是奥特姆对待世界的态度。


她没有任何情绪,只有空洞、冷淡的无所谓。


即便她遭受了残忍的性暴力,依旧强忍着不肯轻易落泪。


奥特姆的行为代表了大多数的女孩。


她们是既是社会的底层,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没有抗争的途径,也没有言说的必要。


于是,她们成为了社会的失语者。


用沉默来躲避麻烦,用沉默来承受痛苦。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如果说少女们的沉默是无可奈何的社会规训,那社会外界的沉默就有些不可理解了。


汇演现场里,奥特姆在台上表演,有男孩大吼“荡妇”羞辱她。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台下男孩们哄笑,却无一人制止,甚至坐在旁边的家人们、女孩们也表情麻木。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奥特姆去诊所检查时,医生撩起她的衣服,看到肚子上的淤青,却不曾问一句,是否遭遇了暴力。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看见了吗?所有人都是沉默。


沉默是社会的态度,也是少女的常态。


由此可见,《从不》不仅精准描绘了少女情绪,也拿捏到了社会情绪。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除此之外,电影里通过细节来讲述男性对女性造成困扰也值得一说。


表妹热心与男顾客攀谈,却被误解成具有挑逗意味的搭讪。


这一情景指出了男性与女性对话语亲密性的理解偏差造成了不必要的矛盾。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超市经理不仅对两姐妹进行无法反抗的“亲手礼”,还经常从办公室的单向玻璃处打量两姐妹。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这预示了男性高位者对于低位女性的一种隐形压迫、变态监控。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这般明示暗喻里,细致刻画了男性生理性的凝视对女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


而将这重隐秘伤害剖析更为彻底的是表妹的变化。


她比奥特姆更有活力,也更清醒。


她理解世界的不公正,理解男性与女性的区别。


也意识到她作为一个年轻女性可以置换怎样的社会资源。


起初,她是不屑地忽视。


无力改变,那就尽自己所能地躲避。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可当她和奥特姆踏上旅程,接连不断的意外,导致两人走投无路。


使她不得不默许“钱色交易”的潜规则,来帮助两人摆脱困境。


这于表妹而言是一种复杂的观念嬗变。


同时,也从另一个层面证明了女性无论具备怎样的清醒认知,仍无法摆脱外界的影响。


于是乎,观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女性困境如无底洞般可怖森然。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不过,私认为,《从不》虽然做到了对女性困境的细致表达,但其中的设置还是有些许不足。


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对男性片面化、符号化的塑造。


比如,自大的父亲(或继父),猥琐的超市经理,巴士上的男孩……


他们几个人物基本概括了女性在社会中遇到的不同程度男性恶意。


这样的设立固然会强化观者对于女孩们的同情。


但将男性脸谱化、工具化地塑造或许会造成电影立意有失偏颇。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立体而全面的角色人物才可呼唤男性的关注与反思。


从而让男性们自检“我是不是这样的男性?”


进一步反思“为什么还会存在这般性暴力呢?我作为一个男性,可以做到什么来帮助女性呢?”


同理,男性作品对女性角色的塑造过于单薄,也会使作品失去说服力。


如果无法让彼此理解,反而造成两性角色刻板化,那势必造成男女对立矛盾激化,从而失去换位思考的本意。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与此同时,《从不》对于环境的塑造也立不住脚。


保守的小镇,失语的长辈……都是浅尝辄止。


于是乎,会造成观者对女孩们痛苦一定程度上的不理解。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反观《四月三周两天》,也是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但在对话、布景等细节中带出了当时罗马尼亚社会资源的匮乏、上一代人对年轻人的不信任等社会矛盾。


由此可窥探到当时社会的闭塞、压抑,于女性痛苦是多么的令人绝望、窒息。


在这一点上,《从不》确实功力不够。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不过,对于“堕胎”这一敏感话题的呈现,《从不》还是做到了不煽情、不鸡汤、不说教。


在这一点上,《从不》是值得肯定的。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很难理解,为何以“堕胎”话题的严肃电影往往引起国外的广泛关注。


其实,对我们来说,“堕胎”话题还算较为开放宽容。


但对国外某些国家而言,那是相当尖锐的社会议题。


现如今,更是激进化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朱诺》当年能够大受好评,得益于电影不得罪两派


而《从不》导演当初拍摄这部电影也是受一则真实新闻启发。


2012年,爱尔兰,一位31岁、怀孕17周的已婚女性,因流产入院。


当时女子腹中的胎儿已经没有存活机会,但碍于当时爱尔兰法律规定:只要胎儿有心跳,堕胎就是违法行为。


最后,因流产引发败血症,该女性隔天死于医院。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事件一出,引起了爱尔兰女性的强烈不满,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游行。


好在抗议得到了回应。


2018年5月爱尔兰公投,堕胎禁令被废止。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其实,导演最初也想把故事设定在爱尔兰,后来还是选择放在美国。


或许,《从不》的出现冥冥之中,也是一种天意。


就在爱尔兰公投废除了堕胎禁令的一年后,美国颁布了史上最严堕胎法案。


法案规定即使因为被强奸或乱伦而导致怀孕也不允许堕胎。


除非出于挽救孕妇生命的需要,堕胎才被允许。


而“非法”实施流产手术的医生刑期最高可判99年,刑期比强奸犯还要长。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抗议者身着《使女的故事》服装进行抗议


长久以来,受制于宗教束缚,持“生命至上”理论的教徒一直在抗议堕胎。


在他们看来:


“不管怀孕是怎么发生的,那是一个孩子。这个未出生的孩子,是一个有权受到法律保护的人。”

“女人被上帝赋予生育权,应该对上帝的恩赐负责。”

“堕胎等于杀人。”


他们站在神的角度,站在社会的角度,唯独没有站在女人的角度。


他们宁愿女人去死,也不愿失去对她们身体的控制。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志愿者站在堕胎诊所前保护想要堕胎的女孩免受狂热宗教分子的伤害


在电影《从不》里,奥特姆不想生下这个孩子,小镇医生猜中了她的心思。


医生先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把孩子抱在怀里就不会有任何顾虑了。”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奥特姆还是犹豫,医生劝说可以走领养程序。


奥特姆依旧无言。


这时,医生收起了和蔼的笑,让奥特姆看了一段“反堕胎”的视频。


整个过程,医生都未曾考虑过奥特姆的感受,只想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她的身上。


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那里,不去关心她的生理心理健康,反而去考虑一个未出世的孩子的权利?


这样的生命至上原则不可笑吗?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无处堕胎,奥特姆不得不开始伤害自己的身体,笨拙地用各种方式想将孩子打掉。


喝漱口水、吞咽药片、捶打肚子……


每一次伤害自己的方式都加剧了她的痛苦。


她不仅要经受恶徒性暴力的屈辱,还要自己伤害自己。


这是对女性怎样的一种伤害?!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奥特姆对自己的伤害也投射出了上世纪女性生活状态。


无法堕胎,她们就想尽办法,用“偏方”让自己流产:


故意从楼梯上滚下来,将漂白剂、火药、威士忌等液体注入体内……


千奇百怪的堕胎手段闻所未闻,而这些都曾真切地发生在了那一代女人的身上。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洗衣服的工具却成为了女性的堕胎工具


1973年,“罗诉韦德案(Roe V Wade)”胜诉,此举被视为女性自由之战的一大步。


此案之艰难、对国家割裂之影响,被后人称为“美国第二次内战”。


这场战争的胜利是无数女性用血和泪换来的。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罗诉韦德案当事人与律师


可2016年之后,保守思潮抬头,堕胎罪以更加严苛的形式落到了每个女性的身上。


之前,堕胎罪还是神权和人权的据理力争,如今已沦为了政客们攻讦彼此的工具。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蕾哈娜曾发言斥责该法案全部由男性裁决


虽然《从不》的导演极力想抹去政治层面的影响。


但看着电影里围在诊所外围的游行队伍,我们知道,宗教、政治元素的渗透早已避无可避。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那些不用承担生育风险的人轻易地作出一个决定。


就让数以万计的女性面临更加艰难的境遇。


而这可是具备完善医疗制度的国家啊,女性并未因此而收益,反而依旧受到了侵犯。


时代到底在进步?还是在倒退?


当子宫被国家征收,被法律控制,女人连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都无法掌控时,所谓的女性自由不是荒唐可笑吗?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从不》里,两个瘦弱的女孩用沉默叩问,用身体抗争。


看着她们单薄的身影,不免让人心酸。


这一程,她们暂且度过,那下一次呢?


下一次性暴力她们可以逃开吗?下一次荡妇羞辱她们可以躲避吗?


好评99%,你别只看到她们的美!


还记得豆瓣有网友用片名精准描述了当下女性的处境:


“从不期待,很少反抗,有时落泪,总是沉默”。


字字千钧里蕴藏了多少不可言说的成长钝痛,多少无语凝噎的世俗伤害。


是否有一天,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喊出“从不沉默,总是期待”的口号?


那一天会来吗?


会来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