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函谷关:一关守护八百里秦川,纵使百万雄师兵临城下只能望关兴叹

 莫为天下先 2020-07-29

过函谷关

[唐代] 杨齐哲

地险崤函北,途经分陕东。

逶迤众山尽,荒凉古塞空。

河光流晓日,树影散朝风。

圣德今无外,何处是关中。

其实历代文人,对函谷关都有很多精彩的描述,但我唯独喜欢唐代诗人杨齐哲《过函谷关》这首。

函谷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守护八百里秦川的函谷关,使得多少千军万马关前却步,又令多少王侯将相望关兴叹,最终却难逃黄河的泥沙,在历史长河中渐渐荒漠,凄凉。

秦国领地背靠高山,大河环绕,十分坚固,四面都有天险。

从秦缪公以来,直到秦始皇,常常在诸侯中称雄。

难道是代代贤智吗?是它的地势决定的!

据《史记》载,秦孝公占据崤山与函谷关险固的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防守着,窥视周王室的政权,有席卷天下,统一宇内,控制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的雄心。

可见,秦据崤函之险,就因拥有这么一个函谷关,即被看作是' 天下雄国'。

函谷关地势险要,大自然神来一笔,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集“险”于一身。

函谷关内“马不并辔,车不方轨”,就是说道路很狭窄,只容一辆马车通过。

函谷关:一关守护八百里秦川,纵使百万雄师兵临城下只能望关兴叹

函谷关,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秦国建置,至于是哪一位君王史书没记载,但是函谷关在整个春秋战国历史上,可是名震天下的。

函谷关是兵家必争之地,不仅因为它的地理环境险要,还源于它占据着关中和中原的咽喉位置,进可夺天下退可守关中!若是攻下了函谷关,岂止是雄霸一方,问鼎天下都没什么好奇怪的。

战国时期,六国合纵联军攻秦,杀到函谷关下,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奈何六国精兵良将、百万雄师,面对函谷关天险,却无可奈何,集多国之力耗时许久,才堪堪攻破过一次!

函谷关:一关守护八百里秦川,纵使百万雄师兵临城下只能望关兴叹

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孙衍组成楚、魏、韩、赵、燕五国合纵联军,以楚怀王为盟主,第一次合纵攻秦,可惜,联军打到函谷关,便被秦军打败;

第二次合纵攻秦,孟尝君率领齐韩魏三国联军,经三年苦战,打进了函谷关,占领盐氏城,迫使秦国求和,归还韩国之武遂,及魏国之封陵等地;

公元前247年,魏国信陵君率领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大败秦军,并尾追至函谷关后撤军,这是第四次合纵攻秦;

公元前241年,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由赵将庞暖指挥攻秦,进攻开始顺利,深入至函谷关内,但是当秦军反击,联军不支败退,第五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

汉高祖刘邦当年率军西伐关中,到了函谷关也只能“望关兴叹”,不得不绕道去了武关。

足见函谷关之易守难攻。

函谷关:一关守护八百里秦川,纵使百万雄师兵临城下只能望关兴叹

这里说一下为什么合纵攻秦时,孟尝君和信陵君不继续打下去,攻占秦国。

这是因为在春秋时期,列国发生战争,都是通过“割地求和”、战败国成为“附属国”这种方式结束战争的。

只是到了后来,才发展成为“兼并领土”这种方式。

函谷关:一关守护八百里秦川,纵使百万雄师兵临城下只能望关兴叹

有人说,为什么一定要拿下函谷关,绕道过去不就可以吗?

当然是可以绕过去的,刘邦就绕道武关攻秦。

但是刘邦攻秦时赶上秦末,局势混乱,各地纷纷立竿起义,秦国主力被项羽牵制,刘邦才能安心绕道。

从战略上来讲,函谷关是不能绕的,即使可以绕路,也是要绕很远的路。

函谷关:一关守护八百里秦川,纵使百万雄师兵临城下只能望关兴叹

即使绕路,函谷关地势险要,这意味着军队翻山越岭或者北渡黄河都很艰难,军队劳累,还会大量消耗战争物资,更何况军需物资无法运输供给。

战争不是打一下就能决出胜负的,有时候往往要打很久,即使翻越了峭壁,粮草辎重车马怎么带过去,在没有后勤支援的情况下,若是孤军深入,很容易腹背受敌,被秦军一举歼灭。

所以说,从中原要想入侵关中那必须得攻破函谷关。

历史上发生在函谷关的重要战争达13次,而潼关则多达45次。

因为比起函谷关,攻破潼关要容易的多,

这段峡谷在军事上的作用被历代君主铭记。

如今,函谷关已成为知名旅游景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