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湘菜:文化里的湖南味道

 一葉一如来 2020-07-29

文 | 尧育飞

2018年11月,剁椒鱼头、小炒黄牛肉、毛氏红烧肉等15道湘菜,被作为代表呈上联合国总部外交宴会厅的餐桌。湘菜的实力和魅力,足足让湖湘文化在世界人民面前惊艳了一把。

 100多年前的祭祖菜单

光绪三十四年(1908),被清廷罢官的瞿鸿禨(1850-1918,晚清重臣,曾任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内阁协办大学士)回到故乡长沙,重整家族内部事务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对世代为官的瞿氏大家族而言,家族活动最为重要的是祭祀。

为此,瞿鸿禨亲自制定长沙瞿氏祭祖的全套规约。这份规约涵盖祭祀的顺序、时间、祭品和供品等方方面面,其中更详细记载了晚清湘菜的诸多品种。藏于《长沙瞿氏家乘》中的这份祭品菜单,篇幅近1500字,涵盖菜品近200种。

与今天人们熟知的湘菜相比,瞿鸿禨家的这份菜单却少见辣椒,含有辣椒的菜肴不过一种——香干红辣椒肉丁。

 “湘菜”之名

如今,人们已经习惯将湘菜的历史追溯至马王堆,至先秦,至楚国的大鳖、屈原笔下的桂酒椒浆,但“湘菜”一词在中国文献中出现甚晚。

1914年6月9日,上海《时报》登载通讯云:“近日上海有闽菜馆、川菜馆、湘菜馆,几于各省都有某处菜馆……”由此看来,民国初年,湘菜馆已经率先在上海滩亮相了,这时“湘菜”已经初具意思。

然而文献中最早单独使用“湘菜”一词的,可能是谭延闿(1880-1930,字组庵,湖南茶陵县人,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美食家,组庵湘菜创始人),据《谭延闿日记》记载,1924年1月26日晚上,湖南醴陵人程潜因先前鲁涤平(湘籍将领,曾任湖南省主席)的要求而设宴,但谭延闿赴宴之后,发现菜肴“并非湘菜”,仍是广州著名的南园酒家风味。谭延闿所谓的“湘菜”,不仅强调湖南的食材,还强调湖南的烹饪技法。

今天,谭延闿的组庵湘菜甚至被认为是“湘菜之源”。作为官府菜,组庵湘菜已经成为湘菜中的著名系列和重要流派。其实,在“湘菜”这一词语之前,谭延闿使用较为频繁的是另一个词语——“湘味”。

1911年7月7日《谭延闿日记》记载:“晚,赴易味腴之招……菜皆湘味,惜湘潭酱油多耳。”这似乎说明谭延闿理解的“湘味”应当具备湖南的调料,如湘潭酱油等。

 湘菜的辣被概括而出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知名文人来到湖南,使得湘菜的面目豁然开朗。湘菜的辣椒传统,也在此时被概括出来了。

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的妻子杨步伟在《杂记赵家》中记载了他们一家抗战初期居住在长沙的趣事。原本他们安顿好之后,子女在周南中学读书,其乐融融,然而有一天,赵元任的几个子女跑来抱怨说:“我们不能进学堂了,受不了气味和吃午饭,因为大辣椒炒小辣椒,我们闻了喷嚏不停,吃到嘴里更受不了。”杨步伟将信将疑,于是自己前往学校食堂观察,这才发现:“他们用一个大木盆将那些大的、小的、红的、绿的辣椒放到一起,再用一个月牙刀从上往下舂,连辣椒子都在里面,一面放盐,一面舂。”

杨步伟所见识的是长沙人制作剁辣椒的场景,而留给她终身难忘的印象。她后来常常说起的一句话就是“大辣椒炒小辣椒”。杨步伟曾写了一本英文著作《Food Culture in China》(《中国食谱》),其中也涉及湘菜,而经验来源则是她抗战时期在长沙留存的湘菜印象。

在临时大学一大批知识分子南迁长沙的进程中,在田汉、郭沫若、徐特立等人记载之下,长沙的一些餐饮店如李合盛牛肉店、玉楼东、曲园、民众菜馆、挹爽楼、清溪阁、爱雅亭等逐步成为湘菜的代表性餐馆,并初步具备了全国性的影响力。

 文人对湘菜的塑造

在文字版本学家叶德辉等人管理火宫殿(长沙的集民俗文化、火庙文化和饮食文化于一体的大众场所)时期,他们便对火宫殿的小吃进行了文雅化的加工。这从命名上即可看出,如油炸豆腐,改称臭豆腐;麻油猪血,改称龙脂猪血……饮食上的名称变化并非仅仅是名字改变,而是使得菜品获得了新的内涵。臭豆腐、龙脂猪血由此成为湘菜独一无二的组成部分。

20世纪30年代,长沙城的著名记者、美食家黄性一和萧石朋以精于美食闻名,他们积极参与营养餐厅和奇珍阁等酒楼的菜单设计,所设计的菜单广有声誉,一时被称为“黄单”和“萧单”。

那时,湘菜“四大名厨”之一的宋善斋在育婴街开办“潇湘酒家”,一举成名,大获其利。

文人和美食家在参与现代湘菜事业中,不是止步于菜名,还参与了菜肴制作的指导。譬如谭延闿对其家厨曹荩臣的烹饪技艺和特点相当了解,常常对他加以指导。有一次,谭延闿品尝过朱家美味的汤圆,在他的指导下,曹荩臣制作了汤圆,谭延闿和朋友“乃各吃汤圆一碗,曹厨作也,亦有朱家风味”。

不止于此,湘菜酒楼在20世纪上半期普遍进行了有意识的文化形象塑造。玉楼东酒楼留下了曾国藩之孙曾广钧的名联“麻辣子鸡汤泡肚;令人常忆玉楼东”的佳话。李合盛餐馆既有郭沫若的揄扬,也有长沙人田汉和湘乡名士邓修园的名对“穆斯林合资开牛肉餐馆;李老板盛情款湘上酒徒”。

甚至当时岳麓山下唯一像样的酒楼“孔恒兴号”店门悬挂的一副红底黑字对联“是圣人裔;结名山缘”,都相传出自王闿运(1833-1916,晚清经学家、文学家)之手。从经营的角度而言,可说现代湘菜一开始便具备了品牌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企业基因。     

责编:谢小真

审校:裴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