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的两首“绝命诗”:字字动人心弦,令人哀叹不已

 历史子衿 2020-07-29

文/月童

苏轼的两首“绝命诗”:字字动人心弦,令世人哀叹不已

北宋的大文学家苏轼一生经历坎坷,在动荡的宋朝时期,他的人生也并不是善始善终,他是文人,自己在心里的原则和观念感太强,导致他虽很有个性,却也经历了别人没有经历过的低谷。苏东坡知道自己不会被朝廷永远器重,甚至有时会招来杀身之祸,必死无疑,他的一生写了很多诗词,但他的两首“绝命诗”,成为了历史悲剧的证据。

年轻时,它被父亲带入京城考试,他写的策论被考官欧阳修很是看好,策论写的难得的豪放又很有道理,欧阳修大为赞赏。因为这次考试,苏轼有了大好前程,顿时有了名气,受人尊敬。他本也是性格率真洒脱,喜好读书写字,大量的书籍使他有了独到的思想和见解。

苏轼的两首“绝命诗”:字字动人心弦,令人哀叹不已

他的两首“绝命诗”是在狱中所作,是写给自己的家人的《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中的序篇“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史稍见亲,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已经是历史的经典名句,成为历史悲剧的见证。

这两篇诗的背景是“乌台诗案”,与王安石变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是一位文人,但是有着倔强的看法,不支持新法变革,他勇敢地站出来用文字的形式讽刺朝廷时政,这在当时,是不被人看好的,先锋式做法总是会四处碰壁。乌台,是因御史台上总有乌鸦在树上生养,乌鸦在中国又代表着不吉利,因此这件事被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的两首“绝命诗”:字字动人心弦,令人哀叹不已

苏东坡自知必死,写下两首诗,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嘱咐,虽语言风格豪迈,却字字动人心弦,令世人哀叹不已。辛苦了一生,名声大起之时却被拉下监狱,顿时心灰意冷,自己认为必死无疑。可是他并没有死于牢狱之中,他可是宋朝就已出名的大文学家和大书法家,在朝廷中还是有很多人欣赏苏东坡的才干,因此很多人替他求情,皇上虽让他免于死罪,却让苏东坡从此颠沛流离。

苏轼的两首“绝命诗”:字字动人心弦,令人哀叹不已

他的弟弟苏辙与他一起在京城考试,从小一起发奋读书学习,可称得上是苏轼身边最亲近的人,两个人的生活轨迹相同,苏轼入狱,苏辙一定痛苦不已,第一首诗的最后一句“与君世世为兄弟,在结来生未了因。”充分说明他们二人兄弟情之深。

从牢狱中出来被贬到偏远的黄州,之后不断被贬到更远的地方,这两首绝命诗虽是经典,却也没有真的绝命,但是两首诗成为苏轼人生的转折点。苏轼临死之前的《自提金山寺画像》是真正的绝命诗,字里行间表达了自己反省人生的惋惜,透露出强烈的失望之心。

苏轼的两首“绝命诗”:字字动人心弦,令人哀叹不已

在古代历史上,许多文人的一生都是令人惋惜的,苏轼是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他的一生却难以用“豪放”二字做总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