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大年 | 赵成现

 作家美文 2020-07-29


过大年

中国诗歌文学精品旗下平台

  

文 | 赵成现

一进入腊月,年的脚步就近了。

腊月初五早上,各家各户把前一天准备好的花生、江豆、绿豆、黄豆、小米等煮在一起,家乡人说是“煮五豆”,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 

五豆刚刚吃过,腊八节又到了。这一天,人们吃着腊八粥,谈论着腊八粥的来历,憧憬着春天的希望。家乡有“腊八粥,糊嘟嘟”的说法,并要把腊八粥留一部分天天加到中午饭里吃一点,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这样腊八粥就接住了小年的到来。

二十三儿,炕火烧儿,炕了火烧儿敬灶神。二十三儿,小挂鞭儿,放了鞭,灶神送上天。

小年一过,男女老少都投入到了过年的氛围之中。

家乡的儿歌曰:二十三,送灶神;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馍篓;三十儿,捏鼻儿(包饺子);初一儿,拱脊儿(叩头做揖儿)。你听,这儿歌就把人们过年该做的事情一一安排妥当,家乡人民也就是踏着这千年的习俗迎接年的到来。

真正的过大年是从年三十开始的,这一天,年货早就置办齐了,一家人一起床就开始忙碌起来:男的忙着贴对联门神;女的忙着剁饺子馅,轧或擀饺子叶,包饺子;小孩们忙着看电视,放鞭炮。中午,一家人围坐一桌,先美餐一顿。到了晚上,当家人先放一挂长鞭,然后把煮好的饺子盛一碗放在堂屋的供神处,这不是迷信,是长辈在引领晚辈敬祖先,是在教育晚辈不要忘记过去,要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然后,老老少少才开始吃年夜饭,年夜饭一般都是以饺子为主,并且这饺子中有包了硬币的,谁若能吃到包硬币的饺子,那就预示着他在新的一年中会有好运的。于是,大人小孩都会认真地吃,没有一个留碗底的,谁若吃到了硬币,会立马大呼小叫起来,那高兴劲儿是没法形容的,应该是像中了大奖一样兴奋。

年夜饭之后的时间就是熬年——如今人们都是坐在自己家里看春节联欢晚会,可是,在二十多前,一个村庄有一台电视机就是破天荒的。记得那年刚刚参加工作,春节前用了半年的工资给家里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年三十晚上,家里早早就挤了一屋子男男女女,有座的坐着,没座的就席地而坐,没有一个人埋怨,都静静地看电视上演员的表演。不知不觉时间就过了十一点,大人们忙碌一天,累得熬不下去,准备回家放鞭炮之后睡上一觉,并且一同来的小孩早就歪着脑袋睡着了。谁知唤醒小孩之后,那小孩却迷迷糊糊地说:“我不回,还没有看见陈佩斯呢。”原来沉静的屋子一下子被小孩逗得热闹起来,在这热闹中,陈佩斯真的油光粉面的出来了。新年的钟声也随着欢声笑语敲响了,家家户户放了一年中最长的鞭炮。看过电视的小孩们回家后又打着手灯,到各家各户门前寻找落地的鞭炮,鞭炮还没拣到几个就又过了五更,于是赶紧回家换上新衣服,准备叩头挣压岁钱去了。

大年初一,父辈们带着孩子走东家串西家,给自己的长辈叩头问好,长辈们把早早准备的核桃、花生、瓜子、压岁钱一并塞到了孩子们的腰包中。孩子们欢欢喜喜,叩头叫好,也正是这一代代的孩子把年带进大人们的希望之中,也正是这一个个大年把家乡的人们带进幸福、安康的生活之中。

    初二早上开始,大人们便领着孩子走亲串友,一直走到初七八。农村有“拜年拜到初七八,又没豆腐又没渣”的说法,因此拜年还是需要抓紧时间的,去晚了会落人埋怨的。埋怨归埋怨,老亲旧眷一年就见一次面,见了面就又在一起叙说过去的一年有何收获,新的一年又有什么希望和打算,然后互相夸夸对方的孩子长高了、有出息了之类。小孩子当然会收到一份奢望已久的压岁钱,并且还会告诉大人们明年早点来拜年。

过大年的习俗不到正月十五是不能算结束的。十五晚上家乡人民吃元宵、闹花灯,放烟花,到十六早上再放一挂小鞭炮,然后好好休息一天之后,算是把大年送走了。

可惜,如今青年男女腊月二十八才回到家乡,不到初六就又踏上了打工的征途,农村只有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一起守着家门,过大年的味道真的越来越淡了。

-作者-

赵成现


选发在此平台的投稿作品,将择期再发表于‘今日头条’平台或者‘一点资讯’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