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辉武教授治疗发热3月案

 369蓝田书院 2020-07-29

xing lin zu ji

杏林足迹,欢迎关注

案例回放

李某,男,51岁,2008年7月20日初诊。

“两次鼻中隔术后,反复发热 3 个月”,于 2008 年 6 月 23日入住重庆某三甲医院,7月9日行第3次鼻中隔术,病检为炎性肉芽组织及少许坏死组织中散在不典型细胞,另见灶性鳞状细胞增生。发热不退,疑为肿瘤并准备到成都华西医科大学作进一步筛查。自行转请中医试治。

反复发热3个月余,下午加重,体温在39℃左右,伴鼻阻不通,有黄色稠涕,手心特别热,面色红赤,口干多饮,无汗,尿多,纳差,舌质红苔白厚,脉细数。

拟诊为湿温,乃湿热郁蒸,壅塞肺窍所致。

治以宣畅三焦,化湿透热,清利鼻窍

投以三仁汤合苍耳子散加减。

白蔻仁12g,杏仁12g,薏苡仁40g,厚朴12g,法半夏15g,滑石40g,通草3g,淡竹叶20g苍耳子10g,夷花20g(包煎),薄荷12g(后下),银柴胡15g,藿香12g,黄芩20g,青蒿40g(后下)。水煎服,青蒿先用水浸湿,煎沸5分钟即可。日1剂,4剂。

当时正值下班时间,药房催促发药,对此发热 3 个多月的久病大病,尤其对口干多饮一症,难作“湿温”论,姑暂试用 4 剂,不敢企求立效。

2008年7月25日复诊,服药后当晚即汗出热退身凉,当即停用一切西药。次日发热又起,但热度有所降低,服中药后热又退,反复数日。身有微汗,乏力,口干思水,仍鼻阻,涕多黄色,舌红苔黄,脉数。

清化湿热已明显见效,自当守法续进。

考虑口干思水,面色红赤,有阳明气热之象,故加石膏、知母;久热不退,必伤气阴,故加西洋参、芦根,更增益气解毒之力。

处方:太子参 30g,山药 30g,生甘草 8g,生石膏 40g(先煎),天花粉 15g,知母 12g,地骨皮 15g,青蒿 40g(后下),白蔻仁 12g,杏仁 12g,薏苡仁 30g,薄荷 12g(后下),鱼腥草 30g,金银花 30g,蒲公英 30g,滑石 40g(包煎),黄芩 20g,芦根 30g,西洋参片 10g。水煎服,日 1 剂,3 剂。

2008 年 7 月 27 日三诊,下午发热已不明显,仍鼻阻塞,有黄涕,汗出畏风,乏力好转,舌红苔厚,脉不数。

仍用首诊方,稍佐活血解毒。

处方:鱼腥草 30g,黄芩 20g,苍耳子 8g,辛夷 25g(包),白蔻仁 12g,杏仁 12g,薏苡仁30g,薄荷 12g(后下),蒲公英 30g,金银花 30g,淡竹叶 20g,滑石 40g(包),路路通 10g,赤芍 15g,北沙参 30g,青蒿 40g(后下),黄芪 30g。水煎服,日 1 剂,4 剂。

诊后反思:既然发热已微,此处仍用青蒿 40g,恐剂量太大,似有过汗之虞。

2008 年 7 月 31 日四诊, 3天来夜间已不发热,凌晨盗汗,且日间汗多,但不畏风,口已不干,鼻不阻,但干痛,胃纳可,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濡。

此为温邪伤阴,余邪未尽之见证,治拟清补肺胃之阴,清化湿热余邪,不可多用化湿燥湿,以免更伤其阴。

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处方:北沙参 20g,麦门冬 15g,白扁豆 12g,百合 30g,蒲公英 30g,金银花 30g,连翘12g,辛夷 20g,鱼腥草 30g,败酱草 30g,薏苡仁 30g,黄芪 30g,浙贝母 15g,白茅根 30g,赤芍 20g,白花蛇舌草 30g。水煎服,日 1 剂,3 剂。

2008 年 8 月 7 日五诊,发热已愈,未再复发。唯出汗较多,鼻不阻,但有少量分泌物,胃纳很好。舌质不红苔薄白,脉细。

热病后气阴两虚,予竹叶石膏汤加味。

处方:淡竹叶 20g,生石膏 40g,麦门冬 15g,大枣 15g,法半夏 15g,西洋参 10g,太子参 20g,甘草 8g,蒲公英 30g,白蔻仁 10g,黄芪 40g,山药 25g。水煎服,日 1 剂,3 剂。


杏林足迹


诊后反思:本案前后五诊,虽然疗效不错,但总有患得患失,用药庞杂之嫌。
既然认准湿温,首诊加辛夷、苍耳子为何?
明显是受西医“鼻炎”的影响
且二诊时用药 19 味之多,鱼腥草、金银花、蒲公英直奔“炎症”而去,是否必要?
三诊还用苍耳子、辛夷,四诊用蒲公英、金银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皆受现代药理研究的影响。扪心自问,西医按照鼻炎抗感染治疗两个多月都未见效,又何苦再让别人牵着鼻子走,本来用三仁汤加减即可,另加清热解毒药“消炎”,实属画蛇添足之举,暴露了医者信心不足的毛病,自己应该记住这一教训


xinglinzuji

杏林足迹 



同行点评
湿温是临床常见的热性病,因感受时令湿热之邪与体内湿热蕴结而发病,其典型表现有身热不扬、身重酸痛、胸脘痞闷、面色淡黄、苔腻、脉濡,其特点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邪多留恋气分,有湿热胶着之势,其转归既可湿热化燥伤阴,也可湿盛困阻脾阳,进一步发展,亦可入营入血,变证丛生。《温病条辨》上焦篇第 45 条指出:“……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温湿”。患者正是下午发热明显,且缠绵三月之久,故从“湿温”辨治。
薛生白《湿热病篇》曰:“太阴内伤,湿饮骤停,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或有先因于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同病。”患者素有鼻窍之疾,再经反复手术损伤,湿热久蕴,熏蒸于上,清窍为之不利。
首诊,治以三仁汤宣畅三焦气机以化湿,重用青蒿、银柴胡、薄荷以清透湿中之热,更合苍耳子散以通利鼻窍。又因时当暑令,再加藿香、黄芩以化湿清热,丝丝入扣,故能应手取效。
二诊,湿邪已有化解之势,热邪更具透解之机,故仍取三仁以宣化三焦之湿,而去半夏、厚朴之温,加白虎以增强清解之力,更入鱼腥草、金银花、蒲公英以化湿解毒,太子参、西洋参以益气扶正。
三诊,发热已不明显,乏力亦好转,加黄芪、赤芍、路路通益气活血通络,以改善鼻窍之血供。
四诊,夜间已不发热,鼻窍亦得通畅,但现汗出鼻干,恐是温邪伤阴,故予沙参麦冬汤以救肺胃之阴,然仍不忘清化湿热余邪,以免死灰复燃。
五诊,发热已愈,未再复发,乃予竹叶石膏汤善后。
随访 3 年未再发热,但鼻炎仍反复不愈,可见当时之发烧,并非因鼻炎感染所致,而确是因于湿温,故三仁汤有效。

名医介绍:

   王辉武教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重庆市名中医,第三、四、五、六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历任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等职。王辉武早年师从川中名医冉品珍教授,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学验俱丰,所诊疾病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对肿瘤病的治疗也颇有心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文献来源:王辉武.湿温发热[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2):162.

文字编辑:扁舟

配图:扁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