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景杯”中国作家诗人眼中的景点大奖赛入围作品展:雷有德

 世界作家图书馆 2020-07-29

雷有德

那一溜光影斑驳的小禅庐

雨后的早晨,山里格外清新,雾气像炊烟,圆柱形向半空团团直冒。东方曙光初显,丛丛雾霭发亮。

东山脚下,平坦宽阔的禅定大道,高高的银杏树雾列在道路两侧,雪松、广玉兰成阵成排列,给人一种肃穆的宗教仪式感。巨圆形游客中心,硕大的圆坛水池,取天心月圆之意,让游人顿时进入禅修意境。

遥望五祖寺,菩提小镇沉静,东山法门大开。山如凤凰之貌,云如展翅缭绕。新修的东山阁,即是凤凰之冠,高高地屹立在东山之东,古劲庄严,气宇轩昂。

…当…当…

是钟声。五祖寺的晨钟暮鼓,在清晨的寂静中,如此庄重而悠远。仿佛来自苍穹,一阵一阵的,噏鸣天竺;亦如大海波浪,一波一波地奔涌汪洋,响彻四面八方。

循着天下禅关的钟声,我们文友一行经东山古道,到达菩提树下,登上东山阁。这里与定慧大桥互为风景,是继承唐宋建筑艺术的楼阁,又是依山而建,兼蓄现代生态理念的大禅庐。

东山阁一层是多功能大厅,五祖堂,多断面立体建筑,毗连天下禅关广场。据说,光是五祖堂就能同时容纳千人品茶论禅。在此集会交流,必是盛事。今后大型庙会、论坛、法会和禅 文化夏令营,将在这里展开。

中层有完美水院。大片的玻璃上,禅意回廊绕着大片明亮的水面,相配一层楼顶黛色的金属瓦面,像日本的枯山水。这正是禅寺住持“造一个园名叫禅庐”的理念。四合院的大水池里,没有茂密的植物,会不会有白沙、石块?石块中会不会给苔藓留一个角落?或许某一隅,可以植一株鲜艳的桃花,在枯寂中显示出生命力;亦或几株荷,残荷听雨。简洁厚实的竹木墙,起风能听松竹;那金属屋顶,除了经久耐用,我想应该能“雨听天”,听到雨打屋顶的声音。

上层是巍峨钟楼,倚山临壑,飞檐流丹,建筑瑰丽。凭栏远眺,黄梅禅都的壮丽山水尽收眼底。长江一路烟波,太白湖、龙感湖银亮如镜,对岸匡庐清晰可辨,方知东山不愧为禅宗祖庭。1360多年前,弘忍大师选此开山,气势雄伟,视野开阔又驿路方便,且融入自然生态之妙。大钟足有两人高,试着撞一回,那声音洪亮悦耳,果然不同凡响,难怪老远就能听到这来自山顶的回声。

接下来参访寺院。听寺庙历史典故和传说,了解到五祖寺建筑内涵和一些诗书特色文化,已近黄昏。我们想寻觅一处幽境,适合我们这类静修和品茶的地方。

穿过小天竺,步出西侧门,一条盘山幽径出现在眼前。这里是寺外,世外之外。原始森林随意,草木古藤随缘。野兔、松鼠横过路面,倏忽间钻入林中去。山鸡在不经意间扇起翅膀,窜飞老远。大家议论:假如这里有一座山房,隐居山林中,哪怕简陋茅屋,有水、有罐,足以煮茶,足够静心,那么这里就是“万山幽险外”的梦中桃源了。

途遇一沙弥,恰好听到我们议论,有点神秘地向我们说:还真有,那是一处禅庐别院。

行数百步,众人眼前一亮,仿佛兰若仙境。在凤凰山腰,隐隐约约果然显露几角屋檐,在山的拐角处,在沿路两边。一湾仿古茅庵的乌青色房顶,沿自然坡度,在松竹间生态呈立。一色的板质木墙,黄木阶梯与廊桥相连,错落有致,隐于深山老林之中,让人误以为穿越到唐宋古代。禅师一袭禅袍,请我等入室品茶。原来这俊俏的沙弥是位知客。众人心喜不已,欣然进木屋歇脚。

《楞伽师资记》记载,有人问五祖:学道何故不向城邑聚落,要在山居?弘忍大师答: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自人间有也。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

这一溜光影斑驳的小禅庐,大片竹林营造出天然静谧的氛围,既见诗意浓郁的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又具魏晋简约雅致的隐逸遗风,正合五祖弘忍修禅主张。

入得舍内,整壁板墙不见一丝杂物,干净、简约。偌大空间,唯有一排书架,一张写字台和一应茶具,文雅、脱俗。禅庐除了遮风挡雨,还可品茶吟诗。竹帘窗外,竹影松风,鸟鸣溪涧。文人雅士握卷在手,卷帘即见一片蓝天,遥望天宫,哲思联翩。

大家一致愿意在此体验禅庐打坐。

引入禅房,但见四壁皆空、只有地上蒲团。禅师教我们跏趺坐,闭目放松。室内微光无影,我们盘膝而坐,屏声调息,不想任何事情。林间皓月当空,华枝春满,一片安详。久之如入无人之境,庐静禅深。聆听天竺,但闻室外鸣虫的声浪和涧中流响渐渐远去,屋檐的露滴穿林打叶,落入瓷罐,寂静中听得稀薄而有规则的叮咚声。此时身心完全放松,浮躁的心与自然相融合,疲惫很快消失,觉有一掬山泉注入丹田,真的天心通透、月圆澄明,真的妄念消失、真照无边,进入了清静淡泊的境界。

夜渐深渐寒,寺院打板声响,暮鼓晨钟渐起,在东山的上空,久久飘荡。“东禅西道”,鄂东黄梅正在打造国际禅修之都,与鄂西的道教圣地武当山并重,东西呼应。弘扬禅 文化,已成湖北的省级旅游发展战略。

夜色中的东山,一片祥和安澜。金顶上,未来世界禅文化之都,正在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华。

作者简介:

雷有德,湖北省作协会员,县作协副主席。作品见《中国文化报》《长江文艺》《湖北文化》《问鼎》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