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毓琳:针灸治疗眼病的法则和穴位

 阿凤ok 2020-07-29

专家简介

郑毓琳(1896—1967),字玉林,号怀璧,“郑氏针法”第三代传人,河北省安国县北娄村人。 郑毓琳先生在既往五十余年中,针灸绝技在子女中他只传授长子郑魁山一人,外人更是无从说起。在毛主席的部署和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郑毓琳彻底改变了“传儿不传女,传长不传幼”的保守思想。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这个大舞台上,他付出了百倍的热情,在中医研究院开办了全国针灸高级师资进修班,经过严格的政审,先后有李志明、王德深、孟昭敏、曲祖贻、尚古愚、孟昭威、吴希靖、杨润平、魏明峰、金仁琪、王岱、张缙、裴廷辅等十余人投在郑氏门下,学习针灸针法绝技。这些弟子后来都成为我国针灸界的中流砥柱,为新中国的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和中医学院建设等作出了重要贡献。1958年夏,卫生部在中华医学会礼堂举办了中医针灸培训班,郑毓琳父子负责主讲针灸学。1959年初,又应邀到北京大学、北京中医学院、亚非疗养院讲授针灸学。至此,“郑氏针法”已由点到面,从北京辐射到了整个华夏大地,谱就了新中国针灸事业发展的绚丽篇章。 

注:近期南方长江流域水灾泛滥,受灾严重,为了支持灾区基层医生,世针培医教育学习平台将提供丰富免费学习课程,尽其所能。请看到同学微信(wfasedu)联系,也可转发给需要的灾区同学,让他们看到,谢谢!


针灸治疗眼病的法则和穴位 

针灸治疗眼病,疗效确实满意。我们近年来在郑毓琳老师的指导下,治疗了十余种眼病,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疗效。本文就我们所采用的治疗原则及配穴、手法等介绍如下: 
针灸治疗眼病的原则是:按症求经,循经取穴,选用补泻手法,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
如外感风热,症见恶风发热、头痛泪多、目赤胀痛等,治宜清热解表、止痛散风,针风池、太阳、外关、合谷;
肝胆实火,湿热上冲,目赤生翳,肿痛难忍,口苦咽干,治宜泻肝胆火邪、清利湿热,针风池、行间、足临泣、合谷、外关、太阳、三阴交;
心经实火上炎,目眦赤痛,口舌生疮,小便热赤,治宜清降心火,止痛益目,针风池、睛明、内关、神门、后溪;
脾胃积热,兼夹风或湿所致的风粟,治宜调理脾胃和凉血、疏风、化湿,针大椎、攒竹、四白、阳白、足三里、三阴交;
肺经壅盛,白睛赤痛,鼻衄,便秘,治宜清肺洁肠,针太阳、列缺、支沟、大肠俞;
肾经相火旺盛,症见目涩、羞明难开、视物不清,咽喉干燥,治宜滋水泻火,针太阳、风池、曲鬓、神门、太溪;
气血两亏,精血不能上注于目,眼前金花,云雾飘动,甚者失明,治宜调气养血,针风池、曲鬓、睛明、球后、内关、三阴交,或肝俞、脾俞、肾俞;
肝肾不足,阴火旺盛,瞳神变色,头晕眼昏,治宜养肝补肾、清火明目,针风池、曲鬓、光明、太溪;
劳伤过度,脾气虚衰致成内障,治宜补脾益气,针风池、颅息、角孙、睛明、中脘、气海、三阴交,或脾俞、胃俞;
情志失常,肝火妄动,目痛或失明,治宜调肝养目,针风池、足临泣、内关、太阳。如有兼症:失眠加百会、神门、三阴交,以宁心安神;便秘加支沟(泻)、照海(补),以润肠通便;遗精阳痿,加肾俞、命门,以补肾固精;
月经不调加气海、合谷、三阴交,或肝俞、脾俞、肾俞,以调养气血;纳差加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等,以健脾养胃。
以上所述仅是临床一般眼病辨证论治举例,具体应用时可灵活选穴施术。

为了方便起见,再将十种眼病的配穴例举如下: 
1. 暴发火眼(急性结膜炎)治宜疏风散邪。用凉泻手法,针风池、太阳、攒竹、合谷、外关,或针睛明、瞳子髎、合谷。 
2. 针眼(麦粒肿),治宜调脾胃,利湿热,通经活血,止痛消肿。用凉泻手法,针阳白、四白、太阳、合谷、足三里、阴陵泉。 
3. 花翳白陷(角膜溃疡)治宜疏风调肝,活血退翳。针睛明,用压针缓进法,针阳白、四白、攒竹、行间、合谷、风池,灸大骨空、小骨空,用热补法。 
4. 青风内障(似青光眼)治宜平肝散风,清头明目,通经止痛。用凉泻手法,针风池、太阳、攒竹、太冲、足临泣、内关、足三里。 
5. 云雾移睛(包括眼底出血)治宜补肾养肝,清头明目,疏经活血,破瘀生新。用热补法,针风池、颅息、角孙、大椎、睛明,或肝俞、脾俞、肾俞、合谷、三阴交、光明。 
6. 视瞻昏渺(包括视神经炎及视神经萎缩)治宜补气养血,滋水养目,疏经活血。用热补手法,针风池、曲鬓、太阳、攒竹、球后、三阴交、光明,或肝俞、脾俞、肾俞。 
7. 流泪症(包括鼻泪管狭窄和泪囊炎)治宜补肾养肝,疏通经窍。针风池、攒竹、睛明、阳白、四白、合谷、行间、三阴交,用热补法。 
8. 高风雀目内障(夜盲症)治宜补肾健脾,养肝益目。用热补手法,针风池、睛明、太阳,或肝俞、脾俞、肾俞、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9. 视物易色(色盲症)治宜补气养血,通经益目。针风池、攒竹、丝竹空、瞳子髎、太溪、内关,用热补手法。 
10. 近视眼 治宜疏经气,调血脉。针风池、睛明、攒竹、合谷、光明、丘墟、足临泣,用热补手法。 

针灸治疗眼病的手法虽多,但不外补虚泻实的原则施术,实热证以针刺为主,虚热证以灸为主。针法中常用的有热补法、凉泻法、缓慢压进针手法、浅刺放血法五种。热补法和凉泻法,施术时以能使热胀或麻凉感觉传到眼区或眼内为佳。前者适用于一切虚寒眼病;后者则宜于一切实热之症;浅刺放血法则常用于暴发火眼,施针于太阳、印堂等穴。灸法中常用的为艾卷灸、针上加灸、间接灸等。艾卷灸距离穴位约2厘米左右,皮肤感到温热即可。针上加灸忌用于眼部附近诸穴,以防艾火脱落而致烧伤。间接灸常用的是隔核桃壳灸,方法取核桃壳半个,去仁,于施灸前浸润,扣于病眼上,在核桃壳的凸面上用艾卷施灸,每次灸3~5钟,使眼有温热感为主。此法常用于虚性火眼(慢性结膜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