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暖暖的烟火味 / 吴常果

 作家美文 2020-07-29

 声明:本作品为作者授权原创首发  

特别提示 作品一经本平台录用,将同时发表在‘网易新闻、一点资讯、凤凰新闻、微信公众号’四大媒体平台!


暖暖的烟火味

吴常果

   看着闲书,闲来无事,闲聊:“大牛(我家钟先生乳名),若你一年能赚个几百万,会把老婆甩了啵?”答曰:“怎么这么没有自信咯,怎么也值几个亿啵。” “噢,那我就放心炒菜去了哈。” “放心去吧。”于是乎,我,高高兴兴,志得意满地起身去厨房炒菜做饭去了。几句戏言,把具体而琐碎的家务事笼上了一层愉悦的轻纱,不久,厨房里便升起了暖暖的烟火味……

   我们家一日三餐分工明确。早餐一般是钟先生做。他一般先于我半小时起床。此君有一个好习惯,睡醒之后不赖床。我却最喜欢赖床,喜欢倚床看看手机,读读书。半小时后待先生的早餐做好了,我便慢悠悠起床。早上的时光是慵懒而舒适的。

   中午节奏就快多了。儿子上的是下午班,下班之后我得匆匆回家做中餐。胡萝卜炒肉和清炒小排菜是儿子的最爱。肉是老家带过来的土猪肉,肉质厚而肥美。胡萝卜是校门口农家自种的,外表疙疙瘩瘩,个头又粗又短,甚是不中看。但是吃起来软软地,很甜。

   把菜油,植物油和一起炸熟,倒入肥肉,待肥肉油尽,再放瘦肉,接下来放老抽,葱白大蒜子爆香,出锅;用肉油炒胡萝卜,快七成熟时再和炒好的肉放一起爆炒。色香味全的胡萝卜炒肉就出锅了。

   农家买的小排菜,清脆可人,用开水泡十几分钟后用冷水浸着。切碎,开大火,放油爆炒,放点生抽调色,放一点点剁辣椒调味。吃起来清脆爽口。儿子吃着,只会说:“妈妈,这菜太好吃了,太好吃了。”咱家儿子好养,吃着妈妈做的胡萝卜炒肉,清炒小排菜,再喝一碗骨头汤,美美地上班去了。

   晚上若是有汤,有青菜,我便和点面粉蒸馒头,等钟先生回来给他惊喜。自家蒸的馒头不中看,但味正。面粉里有淡淡的香甜味甚合钟先生清淡的口味。喝着汤,就着青菜,再来两个白面馒头,还真不赖。可惜,钟先生近年来血压高,否则再来点小酒,估计会美成仙。

   到了周末,有时间,心情也不错的话,我会在手机上搜索菜谱,尝试着做一两个“大菜”。初次学做一个菜时,我会把步骤抄下来,记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做菜时就把本子放在厨房,看一步做一步,典型的“学究厨师”范。日积月累,竟然也能做几个有模有样的“大菜”了。简单一点的会“红烧猪蹄”,“水煮黄鸭叫”,“啤酒鸭”,“茄子煲”等;复杂一点的“土豆胡萝卜焖牛腩”“香辣羊肉火锅”“牛排烧土豆”“新疆大盘鸡”也像那么回事。做菜的时候要是儿子走进厨房,闻着香味,会大声调侃:“大厨啊!”。

   厨房事费时费力还难讨好。但我会华罗庚先生的统筹法,使得操勺做饭这个枯燥繁杂的事儿优化成一件即能学习也能享受的活。秘诀很简单,打开手机,听音乐,听英美剧或是听广播,它会使你觉得你是在享受生活,同时,顺便抄了个菜做了一餐饭而已。只可惜俺这个“大厨”的厨艺不稳定,像段誉的六脉神剑,时灵时不灵。虽然很用心也挺卖力,却常因做菜手脚慢,费时太长遭到钟先生嫌弃,应该是天生“天赋”不足吧。

   去年十二月小妹妹病重,检查期间,天天医院家里两头跑。医生强调,后期治疗营养跟上是关键,平时只会海带炖排骨,骨头炖萝卜的我学会了煲汤。以前上超市,从来就不知道什么灵芝啊虫草啊是干麽用的,现在也会变着法使用食材,会煲“红枣花生米排骨汤”、“银耳百合莲子枸杞肉沫汤”、“虫草炖鸡”、“鲜鱼豆腐汤”……在不可掌控的命运长河中,我希望厨房的烟火味能减轻亲人病痛的创痕,让惶恐的内心有所依附,让零碎的信心聚齐,开枝散叶,生命常青。

   烟火味浓时生活也有滋有味!记忆中烟火味最浓的地方是婆婆的厨房。二老在世的时候,我们在家建了一栋两层小楼。贴满瓷砖的新式厨房婆婆从来不用;大锅土灶,四面被柴火熏得黑乎乎的土砖厨房,火旺菜香,婆婆喜欢。婆婆的红烧肉真是一绝。从肉铺割上大几斤五花肉,大锅里烧开半锅水,把肉放锅里煮上大半个上午,直到水里飘满了油珠子,梁上洋溢着肉香,一筷子下去直入肉里,这就说明肉已酥软,把肉捞出锅,切成大块,放油放肉爆炒,放大蒜爆香,一口下去,满嘴溢香,入口即化。若不是顾忌长脂肪,拼命忍着少吃几块,一大碗红烧肉,估计一下子即可一扫而光。老人家再有一绝就是“炒茄子”。俗话说“豆腐怕腥,茄子怕姜”,从菜园子里新摘回家的泛着光泽的紫茄子,切片放淘米水中漂一下或是放饭锅里蒸一下,放姜爆炒,说不出的可口,可惜婆婆过世后我再没吃过那么味美的茄子了。有时候我想,这么美味的饭菜,可能不单单是因为婆婆厨艺高超,这旺旺的柴火土灶也功不可灭吧。

   柴火灶炒菜,饭菜味道一流。但是,土灶烟熏火燎,尤其是夏天,时常呛得人眼泪直流。炒菜烧火便是个苦差事。冬天就不一样了,冬天的土灶下是最暖和的。到了饭点,我喜欢坐在灶下,替老人家添柴烧火,听她东家长西家短闲聊。红红的柴火光照在身上,暖在心里。     

   每至年关,我的婆婆会早早地叫上姐姐们回家,把楼上楼下的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床单被套拆下来,用土灶烧一大锅淘米水,把洗好的床单被套用淘米水浆洗,放在暖暖的阳光下晒得干干的。晚上躺在被窝里,满床的米浆香久久相伴,直入梦乡!

   记忆中的烟火味当然少不了婆婆的芝麻豆子茶。寒暑假我们时常回家,儿子侄女和四姐姐一家,大大小小十一个人吃饭,从来没听婆婆说过累,总是满心欢喜的样子忙个不停。饭前饭后,稍一闲下来,老人家便会煎满满一罐姜盐豆子芝麻茶。婆婆的豆子芝麻茶,茶水滚烫,咸淡适宜,芝麻豆子火候适中,口鼻扑香。

   现在公公婆婆都不在世了,心里记着念着的总是爹娘在世时的千般好。日子越过越好了,爹娘却渐行渐远,现实中已不可能再有任何交集了,每次逢年过节到老人家坟前吊唁,锁在记忆中的烟火味散漫开来,忍不住鼻子酸眼角发热,阴阳相隔,空留一片去思。

   公婆过世后,倘若想十天半个月不进厨房还能享受到美美的烟火味,于我,就是回娘家。若论厨艺,我妈妈比我婆婆相差甚远,但是她们有一个相同点:都是母亲!无论儿女年龄多大,母亲只要能动,她总是全心全意心甘情愿为子女掌灶操勺,不怕累不言苦。每年快要生日时,父母总是会提前一二十天打电话反复交代,要回家过生日。回得家,父母总是备好了满满一桌饭菜。我的生日都在暑假,职业又是教师,几十年来,我几乎年年都回家过生日。近年来,父母年纪大了,日渐苍老,我不愿父母太过劳累,希望请家人一起去餐馆吃,母亲总是不乐意,坚持在家做饭。说家里的饭菜实在。也是啊,对于母亲来说,生活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对于儿女们来说,家的味道就是暖暖的烟火味……

授权作者简介:吴常果 ,女 ,湖南湘阴人,文学爱好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