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教师指南:我是如何成为一个有温度的教书匠的?

 公众号_好教师 2020-07-29


端庄大方的衣着,温柔可亲的模样,踏实勤奋,一丝不苟,这是学生和同事眼中的我;能力有限却热情甚高,这是我对自己的评价。

秉持“虚心求经,方能进取”,我一直在教育之路前行。

2012年9月1日,对我来说是特殊的日子。在这一天我梦寐以求的心愿终于实现了,我站在了最神圣的岗位上,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时光匆匆,似乎只是弹指一瞬,在基础教育岗位,我已经坚守了快九个年头了。

从事教师工作这几年,我的心情就像过山车一样,几经起伏。

从毕业刚参加工作时的憧憬、斗志昂扬,到工作后第一年期末考试时的沮丧和自我怀疑,再到如今心态趋于平和、又重新燃起斗志,我竟不敢相信自己的心情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和波折。


心态决定状态,这句话真是真理。可是,不管怎么说,既然从事了这份工作,就必须肩负起责任。

同时,既然选择这个职业,那么就不能辜负自己的理想。一这样想,心态就会好很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学生接受慢,习惯差很正常,这也正是我们这份工作的重要之处、伟大之处。  只有调整心态,才能在工作中有更加积极的状态。只有调整心态,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希望。

小的时候,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我全都听老师的,没有半点违抗的意思,总觉得老师是对的,我那个时候想当老师,或许是觉得老师很威风。

当我长大一点儿的时候,发现其实老师并不是那么神圣,也有缺点,有时也会犯错。

这几年我觉得一个老师的责任非常重要,作为一个老师要有责任心,耐心去对待每一位孩子,他们都是与众不同的,都需要我们去关心,爱护他们。

这是我这几年以来最大的收获,其实我陪伴了他们成长,他们也使我成长了许多。

老师的另外一个名字叫“终身学习者”。从教以来,我潜心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观念。“钻研业务,砥砺奋进”,这是我的格言警句 。

在英语的教育教学方面,作为教研组长,一是明确教研活动主题,在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作用;

二是集思广益。制定明确的集体研讨时间与研讨程序,交流经验和心得,共享资源。


我所带领的每个班都有小组竞赛制。早读小组长轮流领读,每个月评比"Super  Group"和"English  Star"进行鼓励。

会让学生自制一些创意道具,比如头饰,单词卡片等等,进行展示,布置一些创意作业,比如说毛笔字写英文书法,英语手抄报,单元思维导图等等,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成果上,曾荣获21世纪杯全国中小学生英语报刊教学教师微课大赛“小学组特等奖”、辅导学生在宜昌市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节遥控车竞速赛中荣获“一等奖”,在2017-2018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湖北省“天地杯”中荣获“小学组三等奖”。

还在中国日报社出版的《21世纪英语教育·教研版》上多次发表文章,微课多次收录在清华同方电子音像光盘中,并在2019年被评选为湖北省微课名师。

回顾这8年的教育教学生涯,我永远保持对教育、对学生的赤诚之心。 



    
尽管身兼两个年级四个班的英语老师,同时还担任着五年级的班主任和教研组长。但对待每一项工作,我都认真负责,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从工作至今,本人已有5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在工作中,我认为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很重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我的为师之道。

我坚信,一个有品味的、有文化的班集体,必须打造一批有思想、有活力的学生。

我积极鼓励孩子发挥特长,大胆尝试。小学阶段是最好开发和挖掘学生闪光点和特长的阶段,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闪光点。

在学习和生活上,我会主动去关心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通过自己的工作把国家和学校对他们的关心传递给学生。

在纪律上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增强克服困难、努力读书的信心,鼓励学生要热爱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由于学校是寄宿制小学,孩子们还比较小,有些孩子的自理能力还有些欠缺。

所以我经常深入学生的宿舍,了解他们的生活,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天气变化时提醒学生增减衣物,提醒学生按时洗衣服、定期晾晒被褥等等。

虽然每一天都比较忙碌,但我的内心却无比充实与幸福。

每一个学生都像一棵幼苗,只有园丁用心栽培幼苗,才能使其成长为参天大树。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虽然我早已知道,那间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辛劳;那根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汗水。

但我仍会用我手中的粉笔,延续我平凡的故事。用自己的爱与知识开启学生的智慧,踏实从教,润物细无声!

眼里有人,心中有情,在教书育人中秉持“工匠精神”——敬业、精益、专注、创新。

老师们,
你们有没有同样的感受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