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 愁

 苏氏信息平台 2020-07-29

乡 

◎ 作者:老牛

有游子的地方,就有乡愁。

在跌宕起伏的历史中,石湖边有一群勇于拼搏的人,他们面对生活,敢于挑战未来。他们漂洋过海,用勤奋的双手,为家乡创造了一次又一此的辉煌。


在他们和家乡人的心里,是一颗浓的化不开的味素,细品时,似乎是苦的,但又和着甜,融着涩,有些酸,百味杂陈……”


他们远在南洋,“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的愁绪,和家乡亲人“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的思念,都是紧紧的牵挂。


这就是乡愁!


在游子一步一回头中离开故土的那一刻,乡愁就已经在心中沉积发酵;


一抔乡土,一张老的相片,一件家乡的物件,便是刻骨的思念。


眼前的草木、舌尖的酸甜、耳畔的乡音都可以淋湿那颗漂泊的心。乡愁,是千年的醇酒,是世代耕耘的文化乡土,滋育着一个民族强大的文化根脉、情感皈依!

一:乡  愁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一陷是一百年之久,直到全国解放,新中国才给人民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腐败的清政府只顾割地求饶,不顾民生,举国上下民不潦生。那时期,敢于拼搏肯吃苦的石湖边人毅然漂洋过海,远赴南洋谋生。

凭着特有的智慧和吃苦勤奋的精神,先头到南洋的石湖边人开创了立足之地,陆续鼓励乡亲们前往,共谋生计,慢慢建立了一支能共进退的商业团队,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华侨群体。

他们把在南洋获取的财富寄回家乡,让家乡的亲人们过着温饱无忧的生活;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兴建学校,为家乡培养了丰富的人才。那些年月,到处是萧条一片,百姓饥寒交迫,而石湖边却过着小家碧玉的生活。

那时期,石湖边村享有很好的名气,方圆几十里都会羡慕地把石湖边的经济说成“小吕宋”,村落的建设石雕木刻,雕梁画栋,精致大方,流传着“第一漳州寮,第二石湖边”的美誉。虽然1960年迁村把原来的村落拆除在历史中,我们还可以在现保存的老房子的墙上,欣赏过去的精雕细刻,解读老房子上镂刻着的500年沧桑,见证曾经的辉煌。

解放后,近三十年的闭关锁国封闭了国门,也切断了海外华侨和家乡的联系。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岁月的流逝中淡忘了家乡,月,依旧是故乡明,人,依旧是故乡亲,水,依旧是故乡清。

带着浓浓的乡情,他们守望了三十年,在迎来开放改革的第一缕春风时,他们送回了巨笔的财富,让家乡告别了煤油灯,架上电线装上了电灯;为家乡的农业添置机械加工设备,插上机械化的第一根羽毛。

源源不断的资金注入,石湖边村踏上腾飞的道路,雨后春笋般地建成一家家工厂,蔚为壮观地再现历史辉煌。在改革的潮流中,聪明勤奋的石湖边人,紧抓住发展的机会,与时俱进,在行业更迭一度为世人瞩目。

二:守    望

由于嘉靖末年石湖边家谱在倭寇火烧宗祠时被同时焚毁,虽康熙年间新祠重建,谱则从未创修,宗公祖德湮没不称,无史可据。但石湖边人的文化修养,和村落建筑中留下的斑斓印迹上,都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延绵五百年兴盛的年轮。

至清末、民国时期,一批为数不少的石湖边人远赴南洋谋生,几乎各家族都有。他们主要分布在菲律宾(吕宋)、马来西亚(大马)、印尼(下州府),其中不少是成功的爱国商人。

这群漂洋过海的游子,把他们辛勤奋斗挣取的第一桶金寄回家乡,发展家乡经济,支持教育事业。1929年前后,爱国华侨苏霖水、苏大角创办了梅峰学堂(梅峰小学的前身),把毕生心血贡献于家乡教育事业。

后来,梅峰学堂因故一度停办,几年后,经苏用鑑、苏仁田父子捐资复办,更名梅峰小学。建校百年以来,梅峰小学为国家经济、军事、文学、科学等方面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

民国21年(1932年),石湖边华侨苏大角、苏必辉倡起,与苏地基、苏必墙、苏必楷、苏雨苍等人重修谱志,让此后石湖边贤达功德得以名垂青史。

解放后的30年闭关锁国,石湖边华侨几乎与家乡断绝联系,幸开放改革后,石湖边乡贤苏明发先生经多方努力,在孜孜不倦的奔走下,重新维系上海外的侨胞,团圆了守望30年的亲人,也为后来石湖边村的经济腾飞立下不朽的功勋。

6年前,苏明发先生带着未了的心愿去了天堂,海外侨胞与家乡联系的纽带再次部分中断。几年来,石湖边村拆除了杂乱,做到全村道路硬化,绘上了充满现代新气息的墙画,致力于美丽乡村的打造,现规划已初具雏形,石湖边村在深情呼唤着,盼望着海外游子常回家看看。

三:洋  楼

追溯历史,每个年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有它的极限性,同时存在它的优越性。因此,保存历史遗产是意义重大的事业,各个朝代的有识之士都热衷于收藏、研究与保护。

然而,新安水库的建设,拆散了石湖边村古董大厝约80座,还把石湖边村拆成石湖边、高厝林二村,再合并沟边于石湖边,把拆成零件的古大厝砌成一排排的移民屋。虽文物尚在,却文化断失,细思索,悲叹!遗憾!

尽管这些古建构件还在墙上安静地呆着,我们却无法看到它们过去的风采。只能通过想像,探索它们的历史意义,解读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的沧桑。

但不能说石湖边村已经没有古董大厝,现村还有一座见证了旧村搬迁、新村建设与发展的两朝元老――独自屹立在水库边上的洋楼。

这是建于1948年的二层洋楼,占地面积400平方米,是座方方正正的楼房,内部空间宽敞,下落两侧各一付双回楼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粘土烧制砖墙体,鎏标砖拼花,琉璃西瓦屋顶,造型优美大方。在那时代独具一格,富有特色。

看官们这下可能要笑了,笑我把70年的建筑说成古董。

其实,它正的确实应该是古董!现实中,古董并不一定越老越值钱,应该看它的研究和收藏价值,也看它的社会存量,越少越好,物以稀为贵。

石湖边这洋楼就是“古”在唯一存在的旧村建筑;“古”在建造者的辛酸,和寄托着的愿望;“古”在70年前的钢筋混凝土建设;“古”在土洋结合,艺术的中西合璧;“古”在它能够在拆迁时被成为唯一保存下来的历史原因。

因为唯一,彰显它的珍贵。

回顾历史,这座洋楼是石湖边海外游子人宇、人曾、人芋、人协等四堂兄弟一起协商,于1948年共同出资建成的,它的结构融合了传统的美学和风水观念、东南亚的建筑风格于一体,打破了传统土木建筑的理念,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沿用木结构屋顶,在建筑观念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这座洋楼建成之后,主人并没有入住,倒是把梅峰小学搬进了楼里,从此,朗朗读书声在洋楼里荡漾了近十个春秋

几乎同一时期,南同地下党组织、三同大队部也搬进了洋楼,直到新安水库建设,石湖边迁村,由原来隶属南安管辖变更为隶属晋江,三同拆分、合并,归属新安大队,才撤销三同大队部。

虽面积不是很大,两层共800平方米,在那时期,却集大队部、地下党指挥部、幼儿园、小学于一身。因当时已无战事,洋楼也就名不见经传,但它身上却留下历史,沧桑里满满的红色印迹,

迁村60年,梅峰小学搬到现址,已经多次改造扩展,经几代师生的努力,如今盛名远播,桃李满天下,洋楼的主人和他们的子孙也没有再进住过,洋楼就这么在那儿庄严地屹立着,带着它红色的经历,怀着它对海外游子的守望,渐渐苍老。

四:故    影

初期去南洋谋生的游子多数都在年老后回到家乡,在家乡落叶归根。后来,越来越多的乡亲一起再赴南洋,逐渐形成了规模,为了更好更稳定地生活和发展,有些人在南洋购置物产,落地生根,成为当地的一员

但他们人在异国,心在故土。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换取家乡的温饱;他们用毕生的奋斗,创造了家乡的繁华。

他们当中,有不少贤达人士,更为家乡的精神文明、文化教育、乡村建设、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苏大角,他创办了梅峰学堂,让石湖边人在民国时期能够得到应有的文化教育;1932年与苏必辉共同发起了族谱创修工作,并投入大量精力和资金。1937年,苏必辉创立了菲律宾武功苏氏宗亲会,构织了海内外苏氏宗亲亲情的纽带,荣膺创会理事长。……

他们的远行,不仅给家乡带来大量的财富,也为家乡带回了各方面先进的理念,为家乡后来的经济和文明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水库的建设,举村迁徙,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拆得七零八落,搬到新村重建成一排排的移民屋,唯独留下了一栋两层的钢筋水泥楼房,屹立在水边,独自守望了七十年,为石湖边村的历史留下了印迹,也为海外同胞留住了乡愁


编辑:苏耿仁


欢迎亲们在底部发表神评,与我们交流

苏氏


精彩文章  欢迎阅读

(快速通道)  苏氏烈士谱 老兵故事 

今日苏氏     苏氏寻亲        青藏苏氏

世苏动态       福建苏氏         浙江苏氏

热门阅览       四川苏氏         内蒙苏氏

河南苏氏       吉林苏氏         安徽苏氏

湖南蘇氏       江苏苏氏         江西苏氏

贵州苏氏       新疆苏氏     天津苏氏

广西苏氏       陕甘宁苏氏      云南苏氏

广东苏氏       台港澳苏氏      海南苏氏

上海苏氏       黑龙江苏氏      湖北苏氏

重庆苏氏       苏晋云专栏   山西苏氏

山东苏氏      苏健强作品      北京苏氏

河北苏氏     苏登科史料   辽宁苏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