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星河岁月 2020-07-29

提及鲁迅先生,也许大部分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弃医从文、以笔做矛、横眉冷对的文学斗士形象。

作为活在教科书和流水的考试中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深刻的、严峻的,是使学生“闻之色变”的。

但其实,在严肃外壳的包裹下,藏着一个有趣而又可爱的鲁迅先生。


比如,著名作家夏衍曾经说过:“鲁迅幽默得要命。”陈丹青也说:“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生活中的鲁迅,幽默风趣爱怼人,喜烟好酒爱吃糖。并且,他一生热爱博物学,对树木花草尤为钟爱。

他笔下的树木营选了特殊的意境,透露了鲁迅的内心密码。

鲁迅本名周樟寿,为何改名“周树人”?

鲁迅眼中的樱花是什么样的?

“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为什么代表着鲁迅式的孤独?

鲁迅对草木的描写在环境营造上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毕十年之功打造微观版鲁迅传的作家薛林荣,带着他的新作《鲁迅草木谱》,从草木的角度出发,为读者解读鲁迅先生的“另一面”,为我们呈现了走近鲁迅先生的另一种方式。

第一个关键词:留学时

幼年的鲁迅就已经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小小植物学家,不但力求知晓花草的栽培方法,还进一步将其分类、确定名称。他嬉闹百草园,抄录花鸟鱼虫杂书,收集植物种子,作笔记小品《莳花杂志》。这些兴趣与爱好服从和服务于鲁迅的性格和理想,也培养了他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观察领悟能力。

图片出自《鲁迅草木谱》

到日本留学时,鲁迅写下了“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这一描写樱花最经典的比喻句。日本风物在鲁迅思想深处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也是他在日本开始寻求出路的时节。此时,他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发生了明显的转移,即从地质、化学等无生物科学向植物学、动物学、医学等生物科学转移。“我想去学生物学”本是鲁迅放弃医学时安慰藤野先生随口所说的一个谎言,其实从鲁迅此后的行动看,更像是下意识显露出的真实心理。毫无疑问,生物学是鲁迅思想不可或缺的一个力量支柱。

鲁迅居必有树,无树不欢,对花草树木是饱含感情的。

从日本回国时,鲁迅随身携带了一株“水野栀子”,栽种在绍兴老家的庭院中,后又赠给了他的表弟郦辛农。

第二个关键词:在居所

在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时,鲁迅提倡种树,并带领学生采集标本,为当时中国的自然科学研究做出了示范。鲁迅甚至打算编一部《西湖植物志》,可惜未成。这一阶段,鲁迅工笔抄录了嵇含的《南方草木状》,不仅熟悉了草木性状,而且见识了岭南佚闻故事、风土人情。

图片出自《鲁迅草木谱》

在北京绍兴会馆,夏夜钞古碑的鲁迅“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这棵槐树见证了笔名“鲁迅”的诞生,载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典籍,构成了《狂人日记》诞生的地理或生态背景。他记录着“窗前枣叶簌簌乱落如雨”的生动场景,也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提出了“自然保护”这一概念:“当审察各地优美林野,加以保护,禁绝剪伐;或相度地势,辟为公园。其美丽之动植物亦然。”这是很超前的自然保护的构想。

在八道湾的居所,大叶杨有风就响,淅沥之声仿佛雨下。兄弟失和后,鲁迅搬到西三条胡同,依靠专业的园林店铺“云松阁”,动手打造园林式庭院。

在厦门,鲁迅持续观察着住所门前的黄花。在广州白云楼,他的书桌上放着一盆“水横枝”,“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

在上海,鲁迅大陆新村的门外有四尺见方的一块泥土,他就种了一株桃花,竟也开起花来。

第二个关键词:搞创作

鲁迅的创作擅长并偏爱通过描写树木、花草,使小说的“典型环境”十分丰满。

小说《怀旧》的开篇是从一棵青桐写起的:“吾家门外有青桐一株,高可三十尺,每岁实如繁星。”在《秋夜》里写下了著名的句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以这个奇特的句子为现代散文诗立下了一座高标,也为散文诗民族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风范。

图片出自《鲁迅草木谱》

鲁迅给他的小说都设计了气质相配的树木,如《药》中的杨柳,《风波》中的乌桕树,《铸剑》中的杉树林等。那“隐藏着夜气的杉树林”是眉间尺复仇出发的地方,也是眉间尺与黑衣人密谋复仇大业的地方,亦是见证了奇特的复仇方式的地方。《风波》这篇仅有四千余字的短篇小说,先后有六处写到江南一种独特的树——乌桕树,在推动情节的发展方面起着类似“监视器”的作用。小说《高老夫子》刻画高老夫子时,使用了一个关键的道具:桑树。高老夫子一生有两次因桑树而碰壁,这是设计高超的两道玄机,更深刻地写出了高老夫子的虚伪和不堪,窘态与局促。

此外,鲁迅对外国文学作品中动植物名称的翻译一丝不苟,既体现了他翻译治学的严谨性,也体现了他对这一领域的特殊关注,为后世翻译提出了新的命题。

第四个关键词:学生物

在东京弘文书院补习日文两年多时间后,鲁迅1904年9月离开东京,到较远也较为僻静的一个城市仙台,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这里,他遇到了藤野先生。鲁迅认为:“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两年后,鲁迅学习西方医学拯救祖国的幻想破灭了,想在战争时期当军医的幻想,以及想救治他父亲那样病人的愿望都一齐破灭了。他感到学医并非一件最紧要的事,第一件要紧的事,是改变人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文艺。他于是告诉许寿裳说自己要退学:“我决计要学文艺了。中国的呆子,坏呆子,岂是医学所能治疗的么?”

鲁迅在《藤野先生》里描述了自己退学时的情形: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本是鲁迅放弃医学时安慰藤野先生随口所说的一个谎言,其实从鲁迅此后的行动看,更像是下意识显露出的真实心理。鲁迅到日本留学后,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发生了明显的转移,即从地质、化学等无生物科学向植物学、动物学、医学等生物科学转移。

如果不是因为文艺疗救国民精神这个更高的志趣,鲁迅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出色的生物学家。

资料载,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藏书室收藏了11本德语植物学著作,如《植物类别之判断》《普通植物学》《植物采集者》《隐花植物——海草、菌类、地衣、苔藓、羊齿类植物》《开花植物体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所产苔藓类与蕨类植物目录》《植物观察入门》《食肉植物》等。说明鲁迅在购藏生物学特别是植物学书籍方面很用心。

第五个关键词:公务员

在1911年至1918年的8年当中,鲁迅除了1911年还在绍兴外,其他时间,一直在教育部任职,先是在南京,后是在北京,是一名有一定职权的小公务员。鲁迅一共当了14年的公务员,时间从1912年至1926年。这段经历被其对头、批评家陈西滢等人作为“污迹”冷嘲热讽。辛亥革命后,临时大总统是孙中山,教育总长是蔡元培。鲁迅进教育部的推荐人是当时在教育部任职的绍兴老乡许寿裳。鲁迅还是一名“海归”派,接到南京方面的邀请后,先是赴南京任职,后来政府北迁又随之进京。

鲁迅在教育部工作时,工资很高。鲁迅的职务最初是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后来是第一科科长。他分管什么呢?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等,都是与艺术沾边的,几乎是全国艺术活动场所的大管家。刚到北京时,鲁迅显然干劲十足,从参加临时教育会议,到主讲夏期美术讲习会。此后还受命主持设计国徽。设计国徽是鲁迅在教育部承担的第一项国家大事。(鲁迅是个美术天才,民国政府的国徽是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也是他设计的,他还开创了现代中国封面设计的先河)



鲁迅的设计:北大校徽、民国政府国徽、猫头鹰

后来鲁迅被任命为教育部佥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处级,且须总统钦定(当年鲁迅还晋谒过袁世凯大总统)。

当然,鲁迅对公务员生活也颇为头痛,有时候甚至比较反感,比如他的日记中出现过这样的字眼:“晨九时至下午四时半至教育部视事,枯坐终日,极无聊赖。”

鲁迅在教育部当公务时,教育部领导走马灯式频繁调动。在鲁迅1926年去职前,14年中,教育部总共更换过38任教育总长、24任教育次长。(除了“学问道德亦不待赘言”的蔡总长,除了与自己交厚的董恂士教育次长,鲁迅再没看得顺眼的了。范源濂总长演讲,“其词甚怪”;海军总长刘冠雄兼任教育总长得了个“痰桶总长”的绰号;梁善济“不了了”……同一时期的鲁迅却长期得不到升迁。最让人难堪的是,年长鲁迅3岁的汤尔和1922年出任教育总长,汤尔和与鲁迅是老朋友了——在鲁迅开始仕途生涯的时候,汤尔和不过是一家医学专门学校的校长,1914年1月5日汤还到教育部访过鲁迅,“似有贺年之意”。没承想当初紧着巴结他的朋友,反过来成为教育部的最高领导。)

1925年,“三一八”惨案后,传言执政府将鲁迅列入黑名单,鲁迅四处避难。恰好林语堂先行到厦大任教,鲁迅于是随后到厦大教书。3个月后,教育总长任可澄签发了“周树人毋庸暂属佥事”的部令,鲁迅的官场生涯由此画上了句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