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世纪80年代,战国墓出土传说中帝王御用礼器,让专家激动落泪

 芷天历史 2020-07-29

文/子墨

上世纪80年代,战国墓出土传说中帝王御用礼器,让专家激动落泪

1978年看似平常的某一天,在天星观一号楚墓昏暗的地穴中出土了一件不起眼的文物,却是一件让考古学家们都激动不已的礼器。

上世纪80年代,战国墓出土传说中帝王御用礼器,让专家激动落泪

不知道各位在看诸多古装剧时,有没有注意到皇帝背后站着的宫女在扇大扇子。要知道在古代,当然不存在电风扇和空调之类的降温工具,所以身为皇帝就只能采取这种简单的人工降温。

而大家可曾知道,这扇风的的大扇子来头也不小,也就它自己的官方学名,可不是咱们通俗这么讲的“扇子”,而是有很文艺的名字——“凤翣“

上世纪80年代,战国墓出土传说中帝王御用礼器,让专家激动落泪

既然有了这么文艺的名字,它当然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扇子,而是身为礼器来作为帝后的仪仗用品。然而由于材质也好其他因素也罢,这种在影视剧中出场率极高的文物,却自始至终没有真正出土过实物。因而每次有新的帝王陵墓被发现时,史学家、文物学家、乃至考古学家都十分瞩目于此,盼望着能否在其中发现这件从未出土过的绝世宝物

可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发掘之后,考古学界对于这项文物依然毫无收获。对此专家们也稍感气馁,毕竟这件在文献中屡见不鲜的特色文物至今也未一睹其真容,着实十分遗憾。

上世纪80年代,战国墓出土传说中帝王御用礼器,让专家激动落泪

而这凤翣之所以这么稀有,难以发现,也是有着其中的道理。它唯有手柄部分是又木头制成的,而扇面上的羽毛部分却更为脆弱,十分容易腐烂消解。潮湿的墓穴中,这样的羽毛制品是不可能完好存在较长时间的。而正当着眼于“凤翣”专家们越来越沮丧时,这个1978年平凡的一天,湖北的天心观楚墓却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每次古墓的考古工作,都是能不动的尽量都不去动,这是在考古学界约定俗成的一条公认的规则。要知道,古墓长久岁月以来形成的阴暗潮湿切没有氧气的环境,虽然令我们现代人难以忍受,却是保护文物不受腐蚀的天然屏障。

而一旦随意开幕室,这些文物所处环境与大气连通,必然会对其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同时,现阶段的技术手段,更无法在博物馆中重现墓穴的有利环境。

上世纪80年代,战国墓出土传说中帝王御用礼器,让专家激动落泪

通常来讲,唯有在古墓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或古墓已经被盗墓贼光顾过,文物已经与大气接触时,为了不造成更大损失,才会进行修补性的发掘。

而因为这座一号楚墓很早前已经被盗,且墓顶上方的封土一直在塌陷下沉,整个墓穴随时承担着坍塌风险。同时大家考虑到长久岁月里,其中的漆器、石器木器等早已高度腐朽了,在土层的坍塌中很可能面临损毁。

因此该墓葬所属大队的队长立即将此情况上报。后调去了县博物馆的诸多专家参与发掘。这座楚墓共有6间墓室,最里面的墓室尚未被盗墓贼发现,由此逃过一劫,在里面出土了近2400多件文物。根据专家推测,墓葬的下葬年代应是战国楚宣王或威王时期。

上世纪80年代,战国墓出土传说中帝王御用礼器,让专家激动落泪

这些文物包罗万象,其中有乐器、铜器、陶器等。于此同时,有一件物品吸引了专家们的目光。这是一件有2.3米长,造型很奇怪的器具。由一个木杆再加上竹编制成的钢盔形状物组成的。专家们很疑惑,第一时间没有想到它究竟是什么。随后一位考古学家突然灵光一闪,带激动的语气说出了一句话:“难道这是传说中的“凤翣”?大家一听这话,顿时激动了起来。

后经过进一步的调查,这件文物上确实有羽毛残留的迹象,由此一直存在于传说之中的“凤翣”,终于显露了庐山真面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