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车门钻进ABB等品牌的驾驶舱内,扑面而来的豪华,让你应接不暇,显然如果你日常驾驶或者乘坐的是一辆大众化品牌的车,不用按下启动键,你也会强烈感受到视觉和感官上带来的高级感。 中国车市步入后2000万辆时代开始,实际上消费升级的趋势就非常明显,特别是对于80/90后人群而言,对于这种豪华的既视感带来的视觉冲击更加熟悉和敏感。 应该说过去几年,中国自主品牌在动力总成等核心技术、产品品质方面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而视觉感官上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外观设计的成熟和形成家族化设计风格方面。但是与外观的进步相比,设计的内涵还严重不足,比起外观而言,内饰的抄袭和借鉴更加普遍,当然主要问题还是在高级感的营造上。 但说起高级感并非豪华品牌的专利,譬如几万元的车通过巧心设计能做出十几万的内饰水准来,十几万的车能做出几十万的水平来……以此类推,几十万的ABB能做出百万级豪车的水平这也是高级感。 人们日常所说的豪华车其实分两类,第一类的典型是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捷豹,路虎,凯迪拉克,林肯,雷克萨斯,英菲尼迪,我们把这些品牌称为Premium brands,另一类的典型是迈巴赫,劳斯莱斯,宾利,我们把这些品牌称为Luxury brands。具体到每一款车就会稍微复杂一点,比如Mercedes Benz S class我们通常不说它是premium car,而是划分到Luxury car里面了,还有红旗的H系和L系其实横跨了Premium brands和Luxury brands两个档次,相信关注或者体验过的朋友,对于两车的用料区别应该有更为深刻体会。 前一类的premium brand,是在尽可能合理的情境下实现的一种豪华,是依然受到技术、成本和其他各种量产要求的限制的,也是设计师更应该注意通过设计来打造高级感的,这时候设计师对于“高级感”的表达要求更高,因为一不小心就不够“高级”了;而后一类的luxury brands,是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极致的豪华,它的工艺,用料以及生产方式决定了,想要不豪华都很难。 可以看出,高级感是通过形面的推敲、细节的丰富,以及材质的搭配。(造型设计师、皮纹配色设计师)走心的设计,在受成本限制里同样能营造出高级感。豪华绝非是穿金戴银,归根结底、考验的是设计师对品质感、豪华感的把握和自身的造型能力。举一个例子,“Industrial Craftsmanship”指的是“在工业品上实现工艺品级别的质感”,这里可不仅仅是材料的问题,而是如何对材料处理的问题,是经验问题。 “豪华”的感觉是通过在许多方面做设计努力的结果,而绝不是很多回答中提到的贵重材料的堆砌(实际上就单说authentic materials的选择搭配也是一门学问,需要训练有素的色彩材质设计师来执行,而不是越贵越好)。 譬如被誉为“灯厂”的奥迪,其实不只是会玩灯,也是营造高级感方面的一只老鸟,对于塑料件的处理,让人摸上去手感舒服无比,你感觉到的是满满的科技感,而非粗糙的廉价感,否则怎么对得起“突破科技 启迪未来”这句喊了多年的口号呢?这些都是关于Craftsmanship这一点的,行业内更常见的术语称之为Perceived Quality(PQ),许多汽车公司都有专门的一个PQ团队,和设计师深度合作,来保证每一个细节的“豪华感”。 Perceived Quality它强调了“豪华感”本身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物质的堆砌。人们对汽车这类产品的感知是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以及多种感知信息混合后,结合经验与记忆,潜意识里给出的主观印象来决定的。“豪华”是一种巧思、态度和经验的积累而和这个产品的成本到底有多高没有那么直接的关联。 众所周知,现在豪华车市场奔驰如日中天,碾压宝马并直逼奥迪,笔者认为并非奔驰这一代车型(在华)的产品力真的有多强悍,而是奔驰真的太懂国人的心理了,可以说奔驰在豪华氛围营造上的功力真的是暂时无人能及,S的高级感开创了D级车的全新水准,紧随其后的国产的奔驰C和E都高度传承了奔驰S的设计精髓,荣获了“小S”的美誉,想不火都难。奔驰卖这么好,但是底盘下面的东西好不好,一般消费者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正如中国人有句老话,“眼不见为净”。 现在主掌广汽传祺造型设计的张帆曾经身为奔驰德国设计本部终身设计师,他表示过去在奔驰学到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设计的高级感,传祺GS8一经亮相便让人眼前一亮,逼格和豪气直逼几十万元座驾的水平,显然也与张帆过去在奔驰的经历密不可分,而中型SUV十五万元的起售价想必成本压力本身并不特别巨大。 相反一些自主品牌花费重金打造的造型设计团队,都是从一些豪华品牌挖来的,在网上发布的产品也能引得媒体和网民叫好,但一经量产却被各种吐槽。笔者坚持认为实际上大多数自主品牌目前造的车都还相当缺乏高级感,不懂得如何营造高级感,一说到高级,就毛骨悚然,从上到下都是成本压力。平均售价偏低,成本压力是必然,但不应是主要障碍,而是经验和体系的问题,可能设计师和工程师团队中间缺少一个有经验的PQ团队进行转化,就难免出现“概念范冰冰,量产罗玉凤”的问题。 总之,学会营造外观和内饰的高级感,是自主品牌未来向上突围的必备技能,小编很欣赏一句话,一位在日系合资车企工作过的中方员工曾经说,“最佩服的是X田能够把一大堆自主品牌看起来都很一般,而在欧洲人眼里废料的材料组装起来,造这么畅销的车。”看来,所谓高级感和感官质量真的和成本没有直接关系。 关于车经社 坚持独立视角与品格,以人文情怀打造城市汽车生活轻读本。特别支持平台:新浪汽车、搜狐汽车、凤凰汽车、腾讯汽车、汽车之家、易车、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汽车头条。 关注我们:点击标题下蓝色【车经社】即可订阅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