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冶文学史3]大冶文化馆与伍仁圃

 黄石新东西 2020-07-30


曹茂海,大冶市作家协会主席,黄石散文协会副主席,大冶一中语文教师、副校长,出版著作《泮湖男生》、《大冶兵暴》、《曹亚伯传奇》等。 


大冶的现代文学创作与大冶文化馆密切相关。其一,大冶文化馆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专门的文学创作室。其二,历任领导程功长、石功彬、姜启周、鲁光凡和祝振善等非常重视文学创作,专门配备有汪民群、曹策前、胡燕怀等任文学创作辅导专职干部。其三,文化馆创作室每年举行两三次学员培训,并创办了文学刊物《革命文艺》。1981年,由查代文、王全豫、胡燕怀等创作的《山村新歌》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各公社文化站也相继办起了文学刊物。其四,在文化馆参加文学活动的有查代文、李相淦、王全豫、李明达、余炳贤、明庭映、柯尊解、傅克炳,还有黄荆、孙发友、夏冠英、陈飞虎、刘幼春、黄爱萍、曹红英和王旭英等,这些人后来成为大冶文学创作的骨干成员。

以上骨干成员中,有查代文、李相淦、王全豫、明庭映和柯尊解五个人,他们组织了一个创作团队叫伍仁圃。

伍仁圃起先是一个私人租赁的房子的名字,是查代文、李相淦、王全豫、明庭映和柯尊解五位作家的文学创作室。几十年来,他们心心相印,集体创作,成绩斐然,伍仁圃渐渐演变成为一个符号,一个文学组合的符号,一个引领铜都文学发展、促进大冶文化繁荣的符号。

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戏曲的创作,还是在电影、电视连续剧方面的打造,伍仁圃在荆楚大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传奇。几十年来,在《收获》《中国作家》《长江文艺》《诗刊》发表他们的文学作品,在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播放他们创作的电视连续剧,在北门剧院、大冶电视台演播大厅、湖北剧院演出他们创作的文艺节目……伍仁圃创作的文学作品,绝对以千万计。

查代文,1940年生,大冶市刘仁八镇查和泗人。几十年来,他从事诗歌、散文、小说创作,在《诗刊》、《作品》、《长江文艺》、《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报刊发表诗歌500余首,在《小说林》、《延河》、《飞天》、《长江文艺》、《北京日报》、《天津日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等全国各级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70余万字,散文、随笔40余万字。1989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乡情录》。1999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短篇小说集《麻石街轶事》,散文集《心之旅》。2014年北京图文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文集《秋砚杂墨》。与人合作,还创作了现代戏剧《机械迷》、《绿竹情》、《秋场上》、《种茶嫂与箍桶匠》,曾获湖北省戏剧创作奖。2007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文集《查代文诗文选》。查代文的散文、小说、诗歌,形成了他文学创作历程中的一个崭新的高峰。这些诗文一如他朴素的人生,娓娓地向他的读者讲述着令人陶醉的优美。他的每一篇散文或小说,如同一首小诗,而他的每一首小诗,又如同一篇韵味无穷的散文。他所讲述的,是他站在一个独特位置上只有他才能发现的优美,这些优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但只有经他讲述出来,你才会顿生恍然大悟的惊叹。

李相淦(1941—2014),大冶市四棵人,曾担任中小学教师、大冶文化馆文艺创作辅导干部、县委宣传部通讯干事、《大冶报》副总编辑,出版过散文集《在那遥远的地方》、诗文集《寻觅诗魂》。在《中国作家》、《湖北教育报》、《九江日报》、《深圳特区报》、《贵阳晚报》、《太原晚报》、《长江文艺》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和影视作品200余篇。李相淦的散文既抒写故园情结,如《故乡春宵三题》、《家乡茶趣》、《铜都春晓》、《自有芳园媲名园》等,又表达人文情怀,如《兰亭寻幽》、《沈园读诗》、《寻觅诗魂》和《黄楼寻碑》等。化不开的故园情结和人文情怀,使他的散文质朴、情浓,赋予风土人情以浓郁的文化背景,富有一种凝重的生命感、历史感和民族感。李相淦担任大冶市作家协会期间,写下了上百篇记赞序跋,以其高深的文学素养和深切的悲悯情怀,写下了一行行感人肺腑的文字,为推介文学新著、培育文学新人做出了卓越贡献。

王全豫,1944年生,大冶市陈贵镇王池村人。1961年大冶二中毕业后被分配到矿山中学任教,1962年回乡参加农业劳动,先后担任南山中小学教师、矿山高中民办教师。1976年任大冶师范教师。先后在《中国作家》、《长江文艺》、《词刊》、《黄石日报》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影视文学等数百篇。在伍仁圃中,王全豫就是其中的“巧者”,属“中间派”,他笑着,话多,点子也多。就创作而言,有时出一个“巧点子”,出奇制胜,能解决“肠梗塞”问题。他的诗文语言朴实,很接地气。他的散文《擦皮鞋的小女孩》获全国首届杏坛杯校园文学作品大赛散文奖。他与曹树莹、李相淦一同创作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小巷海棠》,以小巷社区为背景,演绎了孟海棠、李小波、王聿等一批社区干部“优化社区环境、帮助居民创业、改变居民命运”的系列故事,塑造了改革开放时期“勇于改革、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社区干部新形象。他还写歌词,一首《手牵长江进山来》唱响大江南北。

明庭映,笔名明白,1946年生,大冶市东岳街道办事处人。先后任黄石市作家协会理事、黄石市戏曲家协会副主席、大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冶市诗歌楹联协会常务副主席。主要著作有《明白戏剧集》、《一得集》、《明白诗文集》和《香妃恨》等。明庭映认为,在戏曲创作中,故事是小说,道白是散文,唱词是诗,戏曲中还有音乐、舞蹈、美术等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明庭映创作的剧本大多是悲剧,《香妃恨》中老少皇帝为了保住皇位,丧尽天良,老皇帝赐死爱妃,少皇帝鸠死生母,冯香罗这个悲剧人物深得观众的悲悯。《杀子求官》中的县令周贤臣为了升官,诬良为盗,恩将仇报,最后阴差阳错,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大冶剑》中的宋高宗为了能使自己坐享半壁江山,弃父兄囚困五国城、大好山河沦落于金人的铁蹄下而不顾,阻止岳飞铸剑,还将岳飞锁拿问罪……“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明庭映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来构成作品的基本内容,用冷峻的目光来审视历史,以悲剧的结局来揭示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和思考,借此来达到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的目的。

柯尊解,1949年生,大冶市金牛镇老鸦泉人。1968年大冶二中毕业,大学毕业后在大冶一中任语文教师。柯尊解19岁开始文学创作,曾在《长江》、《春风》、《鸭绿江》、《北方文学》、《收获》、《小说》等文学期刊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出版长篇小说《染血的脚印》(与刘坚合著),长篇小说《山鬼》、《原野》在《黄石日报》连载,长篇小说《被盗印的日记》在网络上连载,长篇小说《帅哥夏八骏》在《东楚晚报》连载。退休后著有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曾经的庄屋》,在东楚网上推出手机阅读版。柯尊解以创作乡土文学为己任,从《观音桥》到《赵家庄屋的家务事》到《望莲嫂》,他创作的众多中短篇小说里所写的主要形象几乎全是农村妇女,粗略统计写过不少于三十位乡村大嫂。长篇小说《山鬼》也是以农村妇女为主角。长篇小说《染血的脚印》通过“男耕女工”的现象折射出了时代变迁和农民命运的变化,农村女性的出走,在柯尊解的笔下最为典型,他恰到好处地处理了作家的文本叙事策略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字字血泪洒向乡村女人,成为转型期文学中为农村女性讴歌的作家。1985年第二期的《收获》刊载柯尊解的中篇小说《望莲嫂》,引起了湖北文坛的震动,这是新时期湖北青年作家在《收获》发表中篇小说的第一人,并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在全国也有很大影响,成为许多文学研究机构研究转型期文学中农村女性的范本。

2014年,大冶市作家协会隆重推出“伍仁圃文学奖”。伍仁圃文学奖每三年举行一次,重点奖励大冶作家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的小说、诗歌、散文和剧本,或者在国家刊物出版发行文学著作的作家。


黄石文朋诗友共同打造的微信公众号《新东西》敬请朋友们关注


长按二维码便可关注,或者在微信上搜索xdx20168添加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