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选登】章科才/我的漫长出书路

 河南文学杂志 2021-06-03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平台

—网络版—

用文字温暖世界

■“关于出书那点事儿”征文选登

 章科才

       2011年9月下旬,我从领导岗位退到二线后,有朋友对我说,现在领导干部退下来喜欢将在位时发表的论文,自以为重要的讲话材料收集一起出本书,你就不要跟风了,将论文、讲话材料集结出书,谁看你的?你呢,可以将在报刊上发表的文学作品集结出本书,作为多年来辛勤写作的存念。朋友的建议点然了我心中尚未灭掉的出书火苗,筹划出书的事开始在胸中酝酿。

       出书,是我年轻时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看书写作成为我的业余爱好,特别是在部队的几年,每月的津贴多数都贡献给了新华书店,多数的休息时间是在写日记和练习写作,希望能够创作一篇较好的作品,投给报刊,变为黑色铅字。

       1980年春节,我从部队回家乡探望父母亲,见证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到部队后写了篇散文《在乡土上》,随后寄给我读高中时的语文老师,请老师指正。不曾想到三个月后的一天上午,我收到家乡县文化馆邮寄的文学报《护国岩》,看着《护国岩》上发表的,我的处女作《在乡土上》,下午半天都处于兴奋状态。后来才知道老师收到我的作品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及时推荐给县文化馆《护国岩》编辑部。

       正是这篇散文的发表,我从部队复员回乡后,被县文化馆列为文学青年骨干,常有作品在《护国岩》上发表。同时已促进了我的文学创作热情,积极向省市报刊投稿并小有收获:影视评论《清新,可口,引人深思》获四川省第一届青少年电影电视评论征文《新星奖》三等奖、泸州市二等奖,并刊登在《四川影协通讯》季刊上;时有散文、散文诗在《泸州文化报》、《泸州日报》登载。那时,我文学创作的规划就是多看书多写作,提高自已的写作水平,创作出更多的,质量较高的作品,力争在五年之内出一本书。但是,当美丽的梦想呈现出一丝曙光时,现实彻底打破了我规划的写作远景。承蒙组织的信任,沉重的工作担子压在了肩上,再无多余的时间读书、写作,只能忙里偷闲动动笔,偶尔有一篇作品在市里报刊发表。我出书的梦像行驶在大海中的船,搁浅在了沙滩上,一搁就是二十多年。

       未实现的出书梦想又开始了,想起昔日牺牲了大量业余时间爬格子的艰辛,作品发表后的快乐,感觉该集结出本书了,以此作为那些年辛勤付出的纪念。我认真清理自已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看着一篇篇曾经让我激动的作品,认为出一本薄薄的书还是可以,作品质量虽然不高,但从县到国家级刊物或报纸都挂过号,在全国、省市的征文中也获过奖。可是,当我仔细重温这些作品,心里犹豫了,自已感到满意的作品都没有几篇,这样的书,谁看你的?可能送给朋友,朋友碍于情面接收了书,拿回家往书柜一扔完事。思前想后,反复权衡,最终放弃了将以前发表的作品集结出书的想法。

        出书是我的梦想,过几年就退休了,不出一本书,心里始终无法平静,“出书”二字总是在脑海萦绕。因此,我常深思,要出书,必须拿起笔重走文学创作之路,创作出有新意、有时代感、质量较好的作品。但写什么,如何写,写好后又在哪里发表?又让我陷入困扰之中。不出书,心不甘,出什么样的书?咋样才能出书?成为了我近一个月来的心病。

        一天,我在整理在位时的工作日记本时,见上面写着:现在机关单位有很多人,包括有层次的领导对对台工作还缺少认识,在讲话中或者与台胞交谈中,总是说我们中国如何,你们台湾如何,给人的感觉就是台湾和中国是平等的,这些问题的存在,还是对台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做好对台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准确地理解党的对台方针政策并落实到工作实践中,防止一句话或几个字处理不妥,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我看着白纸黑字,蓦然想起曾经参与调查处理的一件事。那是2003年4月,市里一家报社在报纸的头版登了一篇文章,《中国有偶像剧吗?》,文章的内容中写到:“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有偶像剧,中国有吗?”由于这篇文章将台湾视为一个国家,犯了一个重大的政治错误,该报社主编、责任编辑分别受到行政警告处分,扣发一个季度奖金。

       回想往事,我豁然开朗,涉台文学是文学创作中的薄弱环节,对许多作家而言,既缺少这方面的生活,又难把握好相关的政策,因此,涉台文学是作家们不愿意触碰的禁区。然而,我在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工作多年,熟悉、理解党的对台方针政策,又近距离地与台湾同胞有较多的接触,感受到了他们对大陆、对故乡所眷恋及难以割舍的亲情,加之多年来在对台工作中结下的情结,于是,我下定决心,重拾文学创作之笔,从涉台文学这个薄弱环节入手,把在对台工作岗位上接触的人和事,用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让更多的人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两岸分离隔绝给两岸人民带来的切肤之痛,体会两岸同胞割舍不断的手足之情,从而关心对台工作,支持对台工作,积极参与到祖国统一的大业中。

       找准了创作目标,我首先将一位台湾籍女青年跟随大陆籍丈夫从台湾回到大陆后,几十年生活的坎坷经历,创作一篇名为《海峡情深》的短篇小说。从构思到动笔,写作比较顺畅,然而,作品中主人翁的坎坷遭遇,饱受屈辱的命运让我震撼;风雨过后,面对台湾亲人对大陆的曲解,坚持做好台湾亲人的工作,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执着精神令我感动,竟然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写成近三万字的中篇小说。

      《海峡情深》经过几易其稿后定稿了,我看着这篇有时含着眼泪创作的中篇小说,又陷入了新的苦恼,一个普通文学爱好者的作品,既算不上震撼人心的佳作,再加上敏感的涉台话题,无法送哪家报刊发表。在我感到苦恼时,非常荣幸得到省台办领导的大力支持。分管对台宣传工作的副巡视员杨志学知道我立志涉台文学创作,并完成了一个中篇小说,他告诉我,将作品寄给省台办,在省台办内部刊物《四川对台工作》连载。

       正是有了省台办领导的支持,我对涉台文学的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克服了身体的不适,又写出了中篇小说《我要回家》、《肝胆相照》,短篇小说《难忘故乡情》、《割不断的亲情》、《责任》。

       2012年2月,《四川对台工作》开设“文苑荟萃”专栏,连载《海峡情深》后,2015年4月,《四川对台工作》又开始连载中篇小说《我要回家》。两个中篇小说在《四川对台工作》长达两年多的连载,创下了四川省台办内刊连载文学作品先河,并受到台办系统内外读者的好评。与此同时,泸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杨雪也给予有力支持,市作协刊物《泸州作家》分期刊载了《难忘故乡情》、《割不断的亲情》。

       作品有了,我出书的愿望再次冒出,准备将已发表的四篇作品及尚未发表的中篇小说《肝胆相照》集结出一本书。2015年10月的一天,我将这一想法给杨志学副巡视员汇报后,又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他认为,出版涉台中短篇小说集,既契合了对台工作的新理念,也从民间的角度更加印证和反映了两岸民众往来和心灵契合的根基不可动摇。同时,从文学创作角度看,从某种意义上也填补了涉台文学的空白,使涉台文学更加多彩。并爽快同意为此书作序,出面帮助联糸出版社。

       在省市台办领导的关心支持下,2016年2月,我的第一本文学书籍,中短篇小说集《海峡情深》终于出版了。《海峡情深》的出版,圆了我四十多年的出书梦,让我感受到了出书后的酣畅淋漓的快乐,之前的所有苦恼也化为云烟,长篇小说《飘飞海峡的情结》创作计划已在心中冉冉升起……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约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0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关于投稿那点事儿》

征稿启事

      作为一名作家或文学爱好者。投稿是一种常态。不论您是大家还是无名小卒,投稿的过程,注定是一段成长的历程……结局不管怎样,过程一定很精彩。请把把您的投稿故事讲述给我们吧,让我们再告诉后来者,让他们在文学创作的跋涉少走弯路……

      来稿请注明“关于投稿的那点事儿”字样。

      截稿日期:2019年12月30日

      稿件一旦采用,将在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和纸媒分期刊登,最后结集出版。

      投稿信箱:hnwenxue@126.com

作者简介

      章科才,四川省泸州市机关退休人员,市作协会员。时有作品刊载省市报刊。散文、影视评论,获全国、省征文奖若干次。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海峡情深》。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周一至周五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蓝  岛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