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文坛]周瑞玲的随笔《走近查代文老师》

 黄石新东西 2020-07-30






周瑞玲,笔名轻舟,生于五十年代未,中共党员,大专文化,黄石市作协会员,黄石市散文协会会员,大冶市作协理事,自小热爱文学,自2002年上网以来,开始学习写作散文、杂文、诗歌,作品散见于《大冶日报》《黄石日报》《东楚晚报》《五彩石》《铜草花》等报刊。
《走近查代文老师》



    不经意间认识了查
老师,缘于笔会。老师风趣而又质朴的语言,没有咬文嚼字,平易近人得就像隔壁的友好邻居。只见他,衣着朴素身材消瘦,岁月有痕,可精神抖擞和蔼可亲,华发生辉,足下生。初次听到老师感慨文学,是用方言表达他对文学的那份挚爱,那份从容,那份孜孜不倦的追求,就令我感动,令我敬仰,令我想走近他,拜他为师。

我不期而至,冒昧寻找到查老师的创作室,查老师李老师一起合作创作,我如实道明来意,特意来向老师求教俩位老师特别热情,特别亲切,没学生感觉到有毫的陌生感,更没有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长老派头。查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文学创作这条路,要走下去,就要爱好它,要有热情,就需要耐得住寂寞,心要静,多读书,细观察,勤思考。再说,你就当是轻松自在的业余爱好吧慢慢培养自己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求能取得辉煌的成就,就算也很不错。”

老师接着说:“你读读查老的散文集吧,我们一星期能出一篇散文就不错了,大部分时间是在构思,脑子在充分地酝酿,反复地思考,腹稿打得差不多了就动笔,一气呵成,文章拿出来要象模象样。查老的每一篇文章都很严谨,思想成熟,语言精练,找不出一个多余的字,内容紧扣主题,就是最好的范例。”

偶尔看到两位文人东楚文坛的文章后面跟贴议论:甲说:“查老的文章我读过,专写一些清风明月之类,文章的主题和思想也大部分相同,都是讲自己怎么谈泊名利,清面人生,似乎他很清高,这一点从他的文章中可以得出来。他总是不断地在文中说明自己的爱好,他只在于读书,写不打牌,不跳舞,不……

乙说:“的文章我肯定比这位朋友读得多,他这个人我也更了解。他是个善良得有些可恨的人,他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美好的,无论是蛇还是青蛙,他都用一颗善良的心去看待、对待。所以,他就总是在那里写清风明月。他说不打牌不跳舞,恐怕不是要夸自己或攻击什么人,他只是在表明他的心。硬要他学着去挖苦别人,或故作颠狂,他是做不到的,当然,他只怕也就学不来“现代”。"后来才弄明白,乙就是圃中的老五柯尊解老师,查老师文结友五兄弟中的五弟 

两个文人背地里评价另一个文人,被我无意看到,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正想了解查老,却在这里让我对查老的印象有了进一步的加深。

有幸得到查老两本赠书,一本是散文集,一本是中短篇小说集先读散文,读着读着,从文章内容中读出共鸣之处,品读到我所向往和追求的纯文学思想情操,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朴实无华的精神风貌,字里行没有夹杂世俗的功名利禄观念,令我这个业余文学好爱者对文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值得我用心去追随同时让我想起了以上两位文人的对话,也就是说,对于查老师,自己有了初识印象,加上他人的评价,再读文章,更加然起

师为人师表的文学之路及创作风格,认真严肃的态度,令我这个文学新手羞愧不已,感慨万千。本来很想潜下心来,认识读一些书,补充知识营养,常常读着读着就有提笔书写的冲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打好腹稿再动笔,对照老师严谨实的行文作风,自己因操之过急而显得心浮气燥。当然,我庆幸自己能文学路上偶遇查老为能读到他的美文并拜他为师而对于文学的钟爱和执着我一定要认真努力地老师学习,虽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有心将持之以恒!

品读杨姣娥/周瑞玲

劝人为仁——读劝仁《悬崖边上的灯》/周瑞玲

[黄石文坛]周瑞玲的随笔《阿里家书》

[黄石文坛]周瑞玲的散文《怀念李相淦老师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