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磁湖夜话]范国强:枣园的土台

 黄石新东西 2020-07-30


范国强,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七十年代初始在报刊发表作品,各类散文杂文诗歌论文散见于全国大小报刊,并有多篇在不同层次获奖。出版有个人作品集子八本,并主编《黄石杂文选》《黄石散文选》等数十部专著。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黄石市散文学会主席、杂文学会主席。现于黄石市黄石港区政协主席任上退休。

枣园的土台

在我的相册中,有一张已经有点发黄了的照片,那是我在延安枣园的留影。  

这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事了,我随同中共黄石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曹英立到延安考察纪检监察工作。那是值得我一辈子留恋的一次经历。考察之余,我们登了延安宝塔,参观了七大中央大礼堂,游览了王家坪、杨家岭。整整一天,我们始终在追随着中国革命先驱者的足迹前溯,我的思潮和我的血也在激烈的沸腾。我们参观的最后一处是枣园。  

枣园这名字里充满着温馨,据说当年此处因盛产甜枣而得名,而今她已是延安的一个乡。她与王家坪和杨家岭同处在顺着延河上溯的一条线上,三处比较起来枣园最远,距离延安市区大约有几十公里路程。时近傍晚,我们的车行驶在去枣园的路上,一边是延河,一边是黄土高坡,我们一路谈论着当年在延安这块土地上发生的种种传奇故事,兴致并未因连续几天的旅程疲劳而稍减。  

枣园到了,与王家坪和杨家岭相似,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枣园也不过只是一排排经修葺整旧如旧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延安城乡随处可见。你只要站在清凉山上,便可看见这窑洞层层叠叠地铺满黄土高坡,它是西北高原的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所不同的是这些窑洞里曾经住过中国革命的一些著名领导人,其中尤以标着“毛泽东枣园故居”、“周恩来枣园故居”鲜红门牌的几排窑洞格外引人注目,故居里的陈设与王家坪和杨家岭故居里的陈设也没有多大区别。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兴致勃勃,逐个故居里都去瞻仰了一番。  

真正在枣园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当年毛泽东在枣园的小操场上作过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讲的那座土台。  

这座土台看似那样的平常,它宽,不过数米;高,不过盈尺。尽管枣园乡政府和驻军联合对这座土台进行过一番改造,也不过只是在上面铺了一点水泥,周围围上了栏杆,旁边立了一块关于这座土台的文字说明的牌子。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像这样简陋的土台实在是太司空见惯了,而这座土台却具有不寻常的意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永远放射着熠熠光辉。  

我伫立在这座土台旁边,抑不住思潮汹涌。仿佛自己穿越时空去到了那个年代,毛泽东与卫士长古远兴的一番对话又在耳边回响:  

这番对话发生在1944年的9月,毛泽东的警卫员张思德在延安附近的一个叫安塞的地方挖炭窑因公牺牲。当古远兴将这一噩耗报告毛泽东时,毛泽东感到非常震惊,他沉痛地说:“前方打仗死人是没办法的,后方生产劳动出事故死人不应该!”毛泽东接着问:“这件事,向你的上级报告了没有?”古远兴回答:“没有,我想直接报告给主席就行了。”毛泽东不高兴了:“那不行,你还要向你的上级报告。”毛泽东皱了皱眉:“张思德在什么地方?”“还被压在炭窑里。”毛泽东更生气了:“怎么能这样呢?要尽快挖出来,放哨看好。山里狼多……”他又问:“张思德遗体挖出来,准备怎么处理?”“我打算就地安葬。”“不行!”毛泽东数着指头明确指示:第一,将张思德身上洗干净,换上新衣服,入殓前要派战士给他站岗;第二,买口好棺材,运回延安;第三,要开追悼会,我要去讲话。  

后来的版本还增加了一项内容,说毛泽东听到古远兴报告要将张思德在安塞就地掩埋时,曾充满深情地对古远兴说:“小古啊小古,古人说,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张思德是四川人,他牺牲了,虽然回不了老家了,我们也不能把他埋在荒山野地里哟!”  

后面的故事就是在这座土台上发生的,在追悼会上,毛泽东没有要稿子,却讲了半个多钟头。他操着浓重的湖南腔,打着强有力的手势,做了后来影响中国几代人的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同年的9月21日,这篇演讲以新闻稿的形式在延安《解放日报》第一版上发表。次年的4月,演讲的主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鲜明地概括为我党我军的根本宗旨,并写进了七大报告。9月,毛泽东又专门为《大公报》题词:“为人民服务”。建国后的1953年,这篇演讲被正式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其后,这一根本宗旨又写进了历次党章。在我们的青少年时代,这篇演讲又被要求人人背诵。毫不夸张地说,至今我对这篇演讲还能倒背如流。  

我久久地注视着这座土台,幻觉中仿佛再现了当年毛泽东站在土台上演讲的情景。我的心灵感到了一种强烈的震撼,在这座极普通的土台前,我想了很多很多。  

毛泽东是一位人民领袖,他毕生都是在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毛泽东又特别恋旧,这是尽人皆知的。我读陈昌奉的《跟随毛主席长征》和翟作军的《在毛主席身边》,知道毛泽东对他的警卫员有着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张思德是跟随毛泽东多年的警卫员,其感情之深自然可以理解。但毛泽东痛悼张思德的牺牲,决不仅仅因为张思德是自己的警卫员,而是他深知张思德是一位忠诚于人民的革命战士,是一个从不事张扬不计名位只知埋头做事忘我奉献的人。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其本身决无任何私利可图。从张思德身上,毛泽东找到了体现共产党这一原则的活生生的优秀代表,而张思德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毛泽东在这座土台上作了富有深厚感情的即兴演讲,他是在纪念张思德,但更重要的是在向全党倡导张思德的这种可贵的精神。张思德的死是偶然的,但毛泽东要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倡导和推广到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中去,却是必然的。  

在这篇演讲里,毛泽东形象地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概括为“完全、彻底”四个字。这是两把尺子,用来衡量一个共产党人思想觉悟的高低。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全心全意,就不是半心半意,就不是三心二意,更不是虚情假意。全心全意就要真正做到像演讲中说的“自觉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由此我不禁还联想到发生在之前的毛泽东本人身上的一件轶事:1941年6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突然天降大雨,电闪雷鸣,参加会议的延川县代县长不幸被雷电击死。同时,附近一位农民的一头毛驴也被雷电击毙。这个农民逢人便说,老天爷不睁眼,咋不打死毛泽东?当时大伙听了非常气愤,保卫部门要追查这位农民。毛泽东知道后立即进行了制止,并说要想想我们做了什么错事引起了农民的反感。后来检查发现是公粮征多了,1941年共征粮20万担,农民负担太重,因而在许多人心中引起了不满情绪。于是,毛泽东决定减征公粮,1942年公粮由原定的19万担降为16万担。同时深入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结果到了1943年边区开荒100万亩,增产细粮16万担,种棉花15万亩。边区部队粮食自给程度从26%增长到76%,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受到了农民的拥护和欢迎。这一件轶事,正好可以作为毛泽东本人自觉以实际行动倡导和推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佐证。  

可能是天已经很晚了,枣园的游人不是很多,空荡荡的小操场上就只剩下我们这一行仍在这里留连。这个小操场上,半个多世纪以来料想留下过不知道多少瞻仰者的足迹。一批又一批的瞻仰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涌到枣园来,他们从这座土台上肯定会吸取到一种精神的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是足可以支撑人一辈子的。我想,纪念了一个张思德,培养教育了几代人。而这几代人无疑都已成为了我们共和国的中坚。今天虽然搞市场经济了,但张思德的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中国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还是要张思德这一类人为多。惟此中国才有希望,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人人都去做只为贪图自己享受的所谓小精人,那么中国难免会重新沦为一盘散沙的。  

借着晚霞的微光,在这座土台前,我给同行者每人都抢着留了一张影,最后也请人给我自己照了一张。  

我把自己永远定格在了枣园,而枣园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  

[磁湖夜话]范国强为友人出书作序及前言(四篇)

[磁湖夜话]范国强的随笔《让生命之花美丽盛开》

[磁湖夜话]范国强的随笔《拜访李尔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