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诗坛]用诗歌擦亮鄂东的诗人——熊明修 /史宏友

 黄石新东西 2020-07-30




史宏友,湖北麻城人,四十年的教书匠,写了四十年的教案,退休了写它作甚;但是停不下来,惯性使然,就写了一本书《高中生成才与成人》。现在闲人一个,守着书房、卧房、厨房和一座小院落;偶尔敲敲电脑键,记下些许陈芝麻烂谷子,抑或兴之所至,想嘛敲嘛,自我把玩,唯此为乐。

用诗歌擦亮鄂东的诗人——熊明修

乡土诗,擦亮鄂东  

走到哪里,我就让鄂东的风/吹到哪里//吹,瞎吹。你在黄冈/让它吹到黄州,我信/你在黄冈,能让它吹到北京?//若不信,请去看看/2003年10月4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大地副刊头条/熊明修《十月,我的乡村》/81行,603个汉字/就像鄂东的一缕轻风/穿过举水河畔,翻过长江大堤/越过河北大平原/毫不停歇地吹向北京//就是那风/吹动了我,引燃了我/我不知疲倦,没有停顿/连骨子里都充满信心/我向大地副刊/二十多次以自己的名义/把风发表/我将鄂东的风,变成庄稼/变成牛羊/还变成袅袅炊烟/让人们记得炊烟下的家园/我们的父亲、母亲//苍茫之手,在向我们召唤/鄂东的风在,我在/我对风的表示,和风拥抱/把风亲吻。大地作证/我的生命就在鄂东的风中  

这就是中国当代著名乡土诗人熊明修的诗歌——《鄂东的风》。  

在诗人的笔下,“十月,我的乡村”,就是鄂东的风。也就是这一缕鄂东的轻风,“穿过举水河畔,翻过长江大堤/越过河北大平原/毫不停歇地吹向北京”,于2003年国庆节的第四天,白纸铅字,印在了“《人民日报》第五版大地副刊头条”上。且慢,还有,远不止于此!为了把鄂东的风“变成庄稼/变成牛羊/还变成袅袅炊烟”;为了唤醒人们的情感深处的乡愁,都能“记得炊烟下的家园/我们的父亲、母亲”,诗人却一发而不可收拾。“就是那风/吹动了我,引燃了我”,因而我“不知疲倦”地“和风拥抱/把风亲吻”,连续“向大地副刊/二十多次以自己的名义/把风发表”!于是,鄂东的风,不仅仅是吹到了北京,而且只要是有《人民日报》的地方,就有鄂东的风——《人民日报》发行到哪里,鄂东的风就吹到哪里。所以,鄂东的风吹遍了天山南北、长城内外,吹遍了全国各地!  

说实在话,此诗我读好多遍了,想写一点札记却不敢贸然落笔,因为生怕破坏了“风”的美感。“风”是什么?是看不见,摸不着,游走不定,流动着的气体吗?是,却也不是。因为,有时候她是“文字”,是优美的文字,通过诗人的优化组合,文字就变成了一行又一行富有生命的诗歌。于是,“风”就又不是文字了,而是“诗”,是优美的诗歌。可是,“我”又把鄂东的“诗”“吹到黄州”,“吹到北京”,印在全国最大的报纸“人民日报第五版大地副刊”的头条上,而且接连印发了“二十多次”(先后发诗36次),于是,她又不再是诗歌,而是“名片”,是鄂东的名片,是宣传鄂东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这张名片分发到大漠之北、东海之滨,乃至越过国界,“吹”到了黄头发蓝眼睛的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鄂东,爱上了鄂东;这时候,鄂东的“风”就“变成庄稼/变成牛羊/还变成袅袅炊烟”。于是,她又由“名片”变成了“乡愁”,是弥漫于脑海,萦绕在梦中,时时刻刻记挂于心怀的最美丽的“乡愁”,“让人们记得炊烟下的家园/我们的父亲、母亲”。最为有趣的是,“风”即是我,“我”也是风,“风”和“我”融为一体,合二为一。就像诗人所吟唱的那样:鄂东的“风在,我在”,我“和风拥抱/把风亲吻”,而且“我的生命就在鄂东的风中”。这就是此诗的最精彩处。诗人移情于物,物我一体,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同化,其手法的运用,得心应手,开合自如,左右逢源,炉火纯青。  

朱光潜先生说:“美感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诗歌中,“风”具有“我”的性格与情趣,“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也是“风”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同理,“我”也具有“风”的姿态与轻悠。诗人把“鄂东的风”写得如此出神入化,飘逸灵动,充满人情美、人性美,让人倾心,令人叹服。  

诗人熊明修曾经说:“意属于情,心属于身。我的亲亲故土因为鄂东的存在而存在,我的精神家园因为鄂东的追寻而追寻。”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诗人说“我的生命就在鄂东的风中”了。原来,诗人热爱鄂东就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甚至超过了珍爱自己的生命。如此,鄂东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风霜雨雪、柴米油盐、甜酸苦辣等等,都植根于诗人的内心深处,珍藏着,酝酿着,一旦成熟,就唱成了清脆悦耳、优美动听的鄂东之歌!当然,这如“风”的鄂东之歌,所到之处,也轻轻地叩开了受众的心扉,浸润着受众的心灵。  

如果说鄂东是一张红色的名片,熊明修则用他新时代的乡土诗把这张名片擦得更加鲜红铮亮!  

乡土诗,精神图腾  

熊明修,1953年出生,湖北省麻城市枫树村人。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乡土诗人,词作家。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原作家协会理事、全委委员,黄冈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诗歌创委会副主席,麻城市文联、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黄冈市第二届学术带头人。  

1984年开始创作诗歌至今,熊明修先生先后在100多家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诗歌作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日报》、《湖北日报》,在《诗刊》、《词刊》、《歌曲》、《当代》、《中国艺术报》、《文学报》、《星星》、《星星诗刊》、《绿风》、《诗神》、《诗歌报》,在《长江文艺》、《写作》、《芳草》、《特区文学》,在《中国诗歌》、《中国作家》、《当代作家》、《当代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诗歌作品2000余首,共计120多万字。其中,以“鄂东”为题材的诗歌就多达1000余首,在《人民日报》副刊《大地》上就连续约20次,刊载诗歌30多首。  

熊明修先生已经出版多部诗集,有《从这里起飞》、《犁耙飘香》、《太阳出山》、《鄂东,诗草》、《走向春天》、《鄂东的风》等。  

熊明修先生的诗歌作品,有多次多篇入选国家和省级诗歌精选集。如《白与黑》,入选2006年《中国诗歌精选》;《接近炊烟》,入选《风吹无疆・绿风十年精品选》(1997——2006);《鄂东文人》,入选《长江文艺》六十年从书诗歌选;《苦人沟的女人》,入选《诗歌大观——2012年诗歌年鉴》;还有诗歌入选《国土资源诗歌60年》、《湖北新时期文学大系》、《新诗大观年选》、《湖北诗歌现场》、《2012中国诗歌年鉴》、《2017中国新诗·短诗卷》、《深圳30周年放歌》、《武昌首义100周年特刊》和武汉诗歌节中外诗歌展等多个选本。  

熊明修先生的诗歌有多次多篇获奖:《大别山竹笠》,荣获《人民日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诗歌征文三等奖;《汉阳走笔》,荣获人民文学诗歌奖;《映山红映红大别山》,荣获湖北省“群星奖”银奖;《致远行者》,荣获湖北省作协“喜迎党的十八大诗歌征文”三等奖;还曾获得东坡文艺奖、湖北省作协诗歌奖、人民日报诗歌奖、《人民文学》全国诗歌征文银奖、湖北文学奖提名奖等。  

熊明修先生还是词坛宿将,他先后为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天仙配》、《黄梅戏宗师传奇》、《红军东征》和《麻姑献寿》等电视剧创作主题歌词,片头、片尾歌词,以及《麻城杜鹃红》、《麻城杏花村》等20余首歌词;其歌词曾经荣膺中国音协晨钟奖。  

在接受采访时,诗人熊明修先生说过:“30多年来,我没有一天与乡土诗离开过,在乡土中寻找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是我的生命所在。”诗人为乡土诗而生,为乡土诗而活,乡土诗是诗人的命根子,是诗人生命的全部。所以,诗歌评论家、著名诗歌编辑赵国泰在评价熊明修的乡土诗时说:“诗人对乡土的关爱至深至切,蛙声乃至春野,都一并成为诗人所歌吟的图腾或精神居所。”这是对诗人熊明修先生最精准的评价和最高荣誉的褒奖!  

已经年过花甲的熊明修先生,至今只做一件事——写诗,写乡土诗,写乡土田园诗!这让我想起了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语录中,“三月不违仁”是相较于“日月至焉而已矣”而言的,“三月”是极言时间之长,即从不间断,毫无转移。孔子称赞颜渊能够长时间地坚守仁德,旨在告诫世人,正向的东西要长期坚持很艰难!  

现在,已经耳顺之年的诗人熊明修先生,仍然心系鄂东,情牵百姓。他老当益壮,经常与一群诗朋文友,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深入三农第一线,而且老骥伏枥,依旧坚持只写“乡土田园诗”。所以,乡土诗是熊明修先生的精神图腾,也是他的精神居所!  

如果说鄂东是一张绿色的名片,熊明修则用他新时代的乡土诗把这张名片擦得油绿纯然一色! 

乡土诗,好评如潮  

小说家何存中先生曾经说:“就像一只催春的布谷,熊明修飞在鄂东的天空,一直写诗,一直歌唱。那就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出将军,出凡人,也熟庄稼。倒水河的水与大别山的太阳和月亮,轮回地照着他的亲人,也照着他的村庄。熊明修如今到了耳顺之年,套用一句伟人的话:一个人写几首诗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写诗。在湖北、在全国有几个人能一辈子写诗歌呢?人生易老天难老,不老的是智者头上的天空和胸中春日的情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是一种鄂东乡愁的情怀,一种记挂鄂东父老乡亲的情怀,一种热爱生活、热爱乡土诗的情怀,一种对鄂东、对生活、对人生如同“春日”里的永远充满希望、永远充满朝气的诗人的情怀!诗人熊明修先生敬一事而穷其一生的敬业精神,追求不舍,一以贯之,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乡土诗,也终于成就了他“乡土诗人”的美名。所以,他和他的乡土诗一起,广泛地赢得了诗歌、文学以及文化人士的褒扬、赞誉和美评,也得到了读者的倾心喜爱和由衷拥戴。  

唯其如此,对于他的人格和他所创作的乡土诗歌,从他步入诗坛的那一刻起,就备受关注,而且好评如潮。许多报章杂志,对诗人熊明修先生及其创作的诗歌发表评论,给予赞扬。先后有《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南方日报》、《乡土诗人》、《长江文艺》和《当代文学研究》等报刊屡屡发表评论文章,都十分赏识熊明修先生的人格品性和精神品质,高度评价了他的乡土诗的精湛艺术和鲜活的新时代人文价值。许多文学评论家、诗歌评论家,作家、诗人、教授和编辑,他们主动撰写诗评(其中绝大多数至今未曾谋面),充分肯定熊明修的乡土诗歌的创作方向,高度赞扬他乡土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褒扬他为乡土诗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和献身乡土诗的忘我精神。如张志民、白航、张同吾、石英、丁永淮、赵金禾、赵国泰、周文斌、谢克强、刘醒龙、林卓宇、朱先树、江岳、黄全运、向以鲜、刘川鄂、洪烛、夏元明、陈明刚、王浩洪、汤天勇、宋长江、陈炳健、何存中、叶雨其、袁敦文等专家和学者,均对熊明修先生和他的乡土诗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情动鄂东,感念乡梓,一经触及,诗人熊明修笔下的乡土诗,便如大别山的清泉,汩汩而出,不枯不竭,源源不断。  

鄂东的山丘大地养育了诗人熊明修,鄂东的清泉绿水浸润了诗人的心田,鄂东的红色文化健全了诗人的骨骼,鄂东的文人文脉贯通了诗人的气息,一切胜过玉乳琼浆,如甘似露,流淌在诗人的血管里,滋润着诗人的性灵。诗人熊明修说:“我干过各种农活,吃过多种苦头,虽然没有写出详尽的农耕记录,但乡村田园自然成了我成长的背景,它告诉了我的出处和来历。我想创作诗歌的那种冲动来源于乡愁,我认为最具有生命力和震撼人心的是乡土文学。能让我的灵魂安静下来,驻足下来的地方只有故乡鄂东。”生于斯长于斯的诗人熊明修对鄂东爱得深沉。故乡鄂东和对故乡鄂东的那份深情和真爱,成为了熊明修永写乡土诗的源头活水,他要用毕生的精力写乡土诗,倾情感恩鄂东母亲!  

熊明修是乡土田园诗的忠实的传承者,他从戴望舒、徐志摩等现代诗人的手中接过火炬,把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山水田园诗歌手的火炬高高擎起,一路引领吟唱。  

著名戏剧作家熊文祥先生说:“(熊明修)是一位典型的乡土诗人”,“从诗集《犁耙飘香》中,让人闻到了一股特别浓郁的泥土的芬芳,这是在同类诗人诗作中是不常见的”;他又从《太阳出山》中看到其成熟的艺术思维和技巧驾驭的能力,说,“许多诗句都是苦心思虑的结果,无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黄冈师范学院中文系陈明刚教授说:“说真的,读你(熊明修)的诗时,我联想到了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鹿柴》、《山居秋暝》,联想到了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春》等等。平心而论,如果没有歌吟田园与回归自然的追求,哪里有永居后人心中的陶渊明、孟浩然、王维之诗神形象呢?如果没有伤心的‘雨巷’、没有‘浓得化不开’的情愫,又哪里有后世人永远怀念与研读的戴望舒与徐志摩呢?因而,我私下里想,如果没有你的这‘的确多了的细腻的纯情’,便没有了《太阳出山》那感人的艺术魅力,便没有真正的诗人熊明修!”嗯,先有鄂东,而后才有熊明修的乡土诗;有了“细腻的纯情”,诗人才能创作出充满艺术魅力的感人至深的《太阳出山》。是鄂东,是乡土诗成就了熊明修先生,使诗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著名诗人向以鲜先生说:“让珍贵的火种得以孕育并最终成就燎原之势的母体,不是别的,正是我们伟大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就像是一条永恒的河流,它不仅流淌在大地之上,也流淌在我们的血管之中。传统从来就是活的,传统从来就不会死去。”熊明修先生就是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的忠实助推者。  

熊明修是不可多得的真正的乡土诗人。他以鄂东人的特有视觉品读鉴赏鄂东这本大部头的巨著,而且有感而发,只写鄂东的乡土诗,所以他的乡土诗独具文化只眼地艺术地唱出了新时代的天籁之音。  

湖北诗歌评论家、《当代作家》诗歌编辑赵国泰先生曾经说过:“当代乡土诗,尤其是乡土诗中的江南曲,是文学佳酿中的极品。然曾几何时,个中名士或金盆洗手,或人已云逝,令人有缪斯道断、美薪不继之叹。谁料想,自然实验田拱出一抹新绿,无声地骄人。我读过熊明修的全部来稿,发现他一旦属思乡梓,涉笔故土,便珠走玉泻,不择地而出。这是另具一样文化只眼的品鉴,是业经现代艺术整饬的天籁。”热情洋溢的话语中,透视出了赵国泰先生在读熊明修诗稿时的那种兴奋不已的亢奋状态,和他手舞之、足蹈之、津津乐道的欣喜神情。他把诗人熊明修定位为“自然实验田拱出一抹新绿”,在乡土诗“缪斯道断、美薪不继”之际,这“一抹新绿”为乡土诗歌爱好者,给出了蓬蓬勃勃的新希望;还说熊明修是填补了当时“乡土诗”空白的承前启后的“骄人”新秀;而且,认为熊明修的乡土诗是独具特色的最优秀的艺术精品。其评价之高,真让人为熊明修先生深感高兴和骄傲。  

是的,诗如其人。熊明修是乡土诗人的骄傲,也是鄂东的骄傲,因为熊明修及其鄂东乡村的乡土诗,是鄂东大地上烈烈迎风的一面光彩照人的旗帜。  

著名评论家刘川鄂先生在《长江丛刊》刊首语中写道:“地域性写作一直是新时期以来中国作家以显示个性的方式。莫言的高密,阎连科的河南乡村、贾平凹的商州、方方的武汉、林希的天津、野莽的乌江流域、聂鑫森的湘潭古城,展现了新颖的艺术视角和独特的文化艺术景观是新世纪成功的地域文学书写。”据此,熊明修先生不无感慨地说:“我斗胆地补充一句,还有熊明修的鄂东乡村。”是的,熊明修先生的乡土诗所描绘的鄂东乡村,何尝不是如此呢!他的自信,来自于大别山的厚重,他的底气,源于虽然步入耳顺之年,却仍然几十年如一日地只写鄂东乡村的乡土诗。正如著名诗人谢克强先生所说:“对土地深沉的歌唱,对当前乡土重大生活的改变的吟赞,对乡亲们思想感情的揭示和开展,所有这些构成了熊明修的乡土诗,而这些乡土诗里,自然有着浓郁的泥土气息,飘散着泥土的芬芳,体现出人文的关怀。”  

地域性作家的典范之一——熊明修及其鄂东乡村! 

写乡土诗是熊明修的“拿手活”,也是他的“一招鲜”,所以,深深爱着鄂东乡村的熊明修先生,一写乡土诗就出彩。熊明修的鄂东乡土诗,蕴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飘散着的泥土的清幽芬芳。  

原《人民日报》大地副刊部主任、著名诗人石英评介熊明修说:“他的‘拿手活’似乎仍在他写家乡这片他钟爱的圣土和家乡人的风采上。给我的感觉是:他一动鄂东就来神儿,一动黄麻就出彩。他是拥有‘一招鲜’的优势的。”  

诗人熊明修的乡土诗,氤氲着鄂东的文化馨香,如《人文宗师苏东坡》(节选)高唱:“吟大江东去∕吟水光接天∕吟白露横江∕吟小乔周郎”,一“吟”领起,文墨书香,清新四溢。他的乡土诗,充满着对鄂东的深厚感恩之情,如《梦入鄂东》(节选)深情表白:“不知是花里斟满阳光/还是风里斟满花香/鄂东的雨水把鄂东描成时新的版画//噙着感恩的泪滴/满山开出为我沉思的白/遍野开出为我摸脸的红”,借阳光雨水、花白花红,均表达出了诗人对鄂东乡村的一往情深。他的乡土诗,充斥着对鄂东的人文关怀,如《那是鄂东老家》(节选)倾情讴歌:“到城里卖力气,到河里淘铁砂/养牲口种庄稼,用月光洗脚丫/那是鄂东老家”,勤劳朴实,吃苦耐劳,以苦为乐,何其浪漫的鄂东老家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就在眼前。他的乡土诗,充盈着对鄂东乡村满满的热爱,如《故乡》热情地赞美:“不管我怎么打扮/也没有/故乡好看//我的故乡,一年四季/以两套独有的长、短风衣/就让人眼亮//长的是河流/短的是塘堰”,诗人正是要通过赞美故乡的“风衣”,赞美“故乡好看”,而饱含深情地赞美鄂东是“雨水丰沛”的鱼米之乡!诗歌短小精悍,言简义丰,像警句,像格言,十分精粹。  

熊明修先生的乡土诗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备受专家学者的青睐。  

武汉大学的《写作》,曾经开辟专栏,连续6期刊发熊明修的诗作,而且都加有中文系教授的点评,作为范诗在武汉大学的校园内,向大学生们推介,反响十分强烈,很受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一度成为武大学生们的热门话题。  

更加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前年春节期间,大洋彼岸的旅美小说家赵金禾先生通过互联网和诗人熊明修讨论诗歌问题。他们一起讨论了乡土诗与古之山水田园诗的联系与区别、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关于诗的定义,以及熊明修乡土诗的特质等等。  

赵金禾先生说:“读你(熊明修)的诗,我是放弃定义的。是用生命去触摸的。我拿到了的诗情的钥匙,触摸到你‘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生命之核,那就是你生命的体验,生命激情,生命表达。我找到了我的诗观印证。”赵先生高度评价诗人熊明修,是用生命的因子,即真心真情去拥抱鄂东乡村,拥抱生活,拥抱他所挚爱着的乡土诗!赵金禾先生认为:“什么是文学作品的深刻?其中也包括诗歌,我们抵达的是,写出生命的意味,写出心灵的意味,写出精神的意味。”他还热情地赞美诗人熊明修说:“你不能不承认你离开乡村久矣,(但是)你的诗魂却仍然守在那里。”  

诗人熊明修用他如椽似虹之笔,勾画出了一幅幅鄂东乡村古老而又年轻的多姿多彩的风物画卷和人文画卷,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鄂东,爱上了鄂东,他们把鄂东这张靓丽的名片永久珍藏!  

乡土诗人熊明修放歌鄂东,唱响了文化鄂东、红色鄂东、绿色鄂东、富裕鄂东,当然也是文化鄂东、红色鄂东、绿色鄂东、富裕鄂东孕育和成就了著名乡土诗人熊明修。  

2018/7/20

[黄石文坛]真情独白  酣畅淋漓——读柯尊解《我的大学梦》/史宏友

[磁湖夜话]史宏友写给宋埠区高中一九八二届的同学们《我幸福 我骄傲》

[黄石文坛]史宏友的散文《举水河畔断想》

[黄石文坛]史宏友的散文《散步在烈士陵园》

[重阳节特刊]史宏友随笔《老人的日子是用来孝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