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廷成:为了土地深情而歌

 释怀斋 2018-06-23

海东平安,这里是杨廷成先生的胎血之地。如今在省城西宁生活和工作的杨廷成先生,哪怕工作再忙再累,隔不了太长时间就会回到他曾经出生和成长的“家”中看看。然而,在城市化进程席卷而来的今天,这个家已不是当初的那个家。

一棵老树、一块菜畦、一株新苗、一地落花,都是牵动乡愁的诱因,于是杨廷成先生便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我回到我的故乡,熟悉犹如泪水,

犹如我的纤维,犹如我童年膨胀的腺。

已经写了几十年诗的杨廷成先生,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与影响,早已走出青海,走向了全国。多年前,国内多家重量级的诗歌期刊,刊登了他的许多诗歌作品,除此之外,一些国家级的诗歌大奖,也曾被他捧回。

“在他三十余年的诗歌创作中,几乎没有发表过一篇诗歌宣言,也没有刻意迎合某门某派,而是始终如一地用诗歌表达着他对乡村的一片痴情。”如今远离青海的作家风马这样评价杨廷成。

当《河湟谷地的歌者》《城市村夫:坚守乡土写作的标本和样板》《风吹河湟打马还乡》等和他有关的作家印象与评论文章频频见于省内外多家媒体,不论是他的“素面”书写,还是他笔下另类的“西部”,抑或是“物”的落实与“轻扬”,杨廷成“记忆的乌托邦”,一直是有着温情、温暖、温煦的标签,同时也有脆弱、裂隙以及疼痛。但前者的光芒,在他的诗作中似乎更为闪亮。

杨廷成先生说:“诗是灵魂的声音,我在诗中寻找自己真正的家园,那家园就是我的精神家园。”

寻找精神归宿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异常喧嚣、浮躁并且充满道德危机的时代,无疑是艰难的。且不说各种声音的频率与分贝,单是令人应接不暇的各种事件,都在以令人措手不及的速度和方式淹没了回乡之路。更多的人走向远方,甚至以“月亮还是别国的圆”为理由,不再回头。

所以诗人叶赛宁这样说:“找到家园,就是胜利。”

“这泥土,这田地,这村庄,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乡,是中国文明得以生长存活的真正的土壤。”拥有“中国文坛无声的权威和举足轻重的地位”的李敬泽先生,曾如是说。

而让人心痛的,正是这种土壤的越来越稀有,好在这里还有如杨廷成等人,以近乎执拗的方式,真实而醒目地呈现给我们乡愁与乡痛,并不断警示我们。

我始终坚信:只有真正和乡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割不断的血脉与亲情关系的人,才可以如此恰切而传神地通过诗歌来传递关于一个村庄的一切——包括灵魂和根脉。

杨廷成先生正是这样一个人,而这,正是让我们肃然起敬的理由。

杨廷成,男,汉族,生于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汉语诗歌协会副秘书长、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人民文学》《诗刊》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150多万字,作品入选《21世纪中国诗歌排行榜》《中国乡土诗歌经典》等30多种选本。出版文学作品集《慈悲土地》《大自然的萧音》等5部。主编出版诗歌集《高大陆上的行吟》《青稞与酒的歌谣》等5部。诗歌集《乡土风语》获得首届青海文学奖,荣获“时代青年”杂志社“读者最喜爱的2013年度十佳诗人”奖。

名家荐语

在杨廷成喜剧性的天性深处,伏藏着一种内核式的热忱和定力,惟因如此,才使他在将近30年持之以恒的乡村题材的写作中,自我造化为一个具有鲜明标识的诗人。

——燎原:《乡村诗意中的自我造化》

因为杨廷成知道现代都市当下的生活很多是混乱和毫无意义的,诗意被大量的垃圾和庸俗所遮蔽。寻找灵性和诗意只能去喧嚣够不着的远方,还有没被现代污染的记忆和源头之中。

——李犁:《向童年还原,向自然回归——解读杨廷成诗歌的意义和境界》

纵观三十余年杨廷成的诗歌写作,一以贯之流淌在他诗篇中的是浓重的家园情怀。乡土家园培植了自己爱的情愫,给予了自己最朴素的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唤醒了自己最初的诗情,为自己提供了永远的精神居所。

——刘晓林:《地之子的纯情与深情——杨廷成诗歌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