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磁湖夜话]王建福的随笔《买菜》

 黄石新东西 2020-07-30


买菜

我喜欢买菜。这是不是有点另类?  

这是在物资匮乏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母亲培养出来的兴趣。那时我家跟父母在一起的只有三个最小的孩子。小姐姐是女孩,弟弟比我小,老爸老妈年纪大,买菜是个苦差事,就只有我来担当了。老妈的培养方法很简单,就是表扬。不管你买回来是个什么东西,都说“买得好、会买、真是有本事……”,越表扬我就越积极,越表扬我就越认真,到后来当真把买菜当成了乐趣,当成了自己的“专业”。所以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  

现在想想,买菜能够成为“专业”,还是因为在那种物资紧张的情况下,不学习掌握一点窍门和技巧,就买不到菜。所谓“乱世出英雄“吧。  

先说买肉。买肉要肉票自不待说,还需要半夜就起来去排队,否则你拿着肉票也买不到排骨、猪油等比较紧俏的东西。我们经常在前一天的傍晚扔个破筲箕或摆一块大砖头把队排好,第二天凌晨三点钟再由人来接替筲箕或砖头。有趣的是不管你扔的是个什么东西,大家都认帐。那年月,物资紧缺但是诚信不缺。  

买小菜就不一样了,因为小菜没有计划,不用票,所以不能保证有货。通常是天没亮就挤在菜场门口,一开门就往菜场里冲,基本上是抢菜。有时你冲进菜场,却发现所有柜台都空空如也,于是你得立即赶往邻近的其他菜场,否则你就等于白起了个早。如果有菜,你要迅速发现你最想买的品种,然后要有本事从人逢里钻到柜台前,还要有本事把手上的钱塞到售货员的手上,人家才会把已经称好的菜倒进你的菜篮子里——那时买菜没有挑选的可能、也没有要求买多少的权利。不管什么菜,售货员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估计每个人只能买多少。说白了,一人一份,尽量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买到菜的,当然高兴。没买到的,就是另一种心情了。最自然的发泄就是骂哪些卖菜的售货员,说他们把菜都留给自己和熟人了——那时叫“开后门”。  

写到这儿,想起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说:最幸福的家庭要有三个儿,一个卖菜,一个卖肉,还有一个当司机(司机可以从外地或农村带些紧俏物资回来)。三个儿还得娶三个好媳妇,一个当医生,一个卖副食,一个在粮店卖粮油。  

到后来,国家的经济形势好转了,物资丰富了,很少有人会认为买菜难了。这正是我今天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因为我以为,在任何时候,买菜都不容易,都是一门学问,一种技巧。还有,买菜也是  

一种享受。  

我们首先要知道应该买什么菜。“捞进篮子就是菜”,本意就是批评那些买菜不讲质量没有针对性的人的。越是物资丰富,越要讲究针对性。假如有一个人,他站在琳琅满目的集贸市场中间,环顾四周,叹息道:“买么事菜好呢?”这样的人,就可能是买菜的高手。因为他不做“捞进篮子就是菜”的事情。他很有针对性。他在考虑买什么菜最合适。昨天吃了土豆,今天最好不要让芋头进门;昨天吃了肉,今天可能要考虑吃鱼了……等等,讲究的是花样翻新,营养均衡。我们家过年采买年货,总是老伴先和我商量好大致的菜谱,肉、鱼之类就要我来买了。因为做什么菜需要哪个部位的肉,需要什么鱼,需要多少,我比她在行。比如做肉丸子和包饺子需要前胛,做东坡肉和白肉火锅需要五花,做肉丝肉片需要里脊等等,必须分门别类地买回来。鱼也是如此。碗鱼买什么鱼、买多大的鱼比较好?熏鱼买什么样的鱼可以兼顾其他用途?都是要考量一下的。什么菜需要什么配料,也要同时考虑,否则油锅一开缺东少西就很麻烦了。所以我一般都要在家里先做功课,理好清单,到菜场按图索骥,不会乱套。  

解决了买什么的问题,接下来要考虑到哪里买?现在卖菜的地方很多,超市、集贸市场、批发市场、路边菜摊等等。但是什么菜到什么地方买?什么地方的菜新鲜什么地方的菜环保什么地方的菜便宜,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有心人要根据自己居住地周边的具体情况来摸索规律才行。在黄石这个地方,我周末一般都在集贸市场买菜,那里品种比较多,挑选余地大,菜也比较新鲜。平时则多在路边菜摊上买点小菜。这些不进集贸市场卖菜的多是邻近的菜农,卖的都是自家种的菜,特别新鲜,价格也稍微便宜一些。卤菜最好到知名品牌店去买,如“周黑鸭”、“陶然楼”或者“乐山7号“等等,他们批量制作,周转量大,相对新鲜保险。最不靠谱的是超市里的卤菜。有一年过年,我在某超市买了两斤卤牛筋,回家用胡萝卜烧了一半,一股怪味儿,根本就不能吃,80元钱的东西就生生地扔了!后来才知道,超市有些卤菜是用卖不完的变质材料制作的。  

最后是怎么买的问题?同样的菜,质量、价格差异很大。所以要多比较,细观察。我一般先绕着菜场转一圈,边走边看边问价。一圈下来,心中大致有个底了,再来买。现在这个社会道德缺失,有些东西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比如买肉,死猪肉注水肉都会碰到,一不小心,就会上当。至于缺斤少两的事情,也是很普遍的。所以要用心学习和积累,眼睛能看得出成色,鼻子能闻得出异味,双手能掂得出重量。有一次碰见一个钓鱼的老兄卖罗非鱼,鱼又大又新鲜,价格也很便宜,五块钱一斤。几个围观者一人抢了一条,排着队等他称。我不想排队,把手上的鱼掂了一下,对他说,其实不用称了,大概一斤二两,给你六块钱算了。他不服气,说有一斤半,问我赌不赌。我问他怎么赌,他说如果真是一斤二两,不要钱送给我。要是有差异,每差一两我要多给他一块钱。那有什么问题呢?称!结果,平平一斤二两,丝毫不差。这老兄也很爽,笑哈哈地把鱼双手奉送给我了!  

买了几十年的菜,已经进入逛菜场逛超市有瘾的境界。不仅是在家如此,即使出差,每到一处,只要有可能,我都不会放过逛菜场的机会。我曾经在桂林买过越南米椒和荔浦香芋,在昆明买过鲜蘑菇和牛肉干巴,在哈尔滨买过俄罗斯大列巴和烤红肠,在成都买过张飞牛肉和陴县豆瓣酱,在广州买过盐鸡和烧鹅,在济南买过大葱和煎饼,在青岛买过虾皮和淡菜……..,家人能高兴地品尝到各地的特色美味,我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感。  

按理说,摊上我这个爱买菜的另类,我家老伴应该是知足了。你能够想象她还有不满意的地方吗?有!她经常批评我不会讨价还价,是个“苕”。我不管她怎样批评,继续按自己的套数出牌。其实我是自有道理的:人家辛辛苦苦种、采、洗、运,清清爽爽地摆在我面前,任我在那里挑三拣四掐头去尾,人家还要给我陪笑脸,我已经得到了最大的愉悦。只要价格不是太离谱,谁还忍心、还好意思,去还那几毛钱的价?!当然我也不愿意老挨批评。所以每当老伴看到我买回的菜特别水灵、于是带着疑问打听“几多钱一斤”时,我的报价总要比实价少五毛或八毛。于是老伴高兴了,我也高兴了,哈哈……!  

[黄石文坛]王建福的随笔《跟谁去旅游?》

[黄石文坛]王建福:沉重的《魔庄》

[2018端午特刊]王建福的散文《端午是一个念想》


 王建福,在黄石工作的武汉人。年轻时曾在《长江文艺》,《湖北日报》、《中国故事》,《五彩石》,《黄石日报》等报刊发表小说、故事、散文。曾获得文化部颁发的首届政府奖“群星奖”银奖,省文化厅颁发的“楚天群星奖”银奖、优秀社文奖。之后离开文坛二十年。退休后写点小文章,出版有散文集《人间有味》(江苏人民出版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