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评价电影《极速车王》?

 影视资讯梦工厂 2020-07-30

过年宅家躲疫情,终于把这部片子给刷了。

这部片子质量非常高,导演几乎完美地重现了20世纪60年代赛道上那些稍显原始但又让人肾上腺飙升的赛车画面。在今日刚刚揭晓的本年度奥斯卡中,凭借令人屏息的画面调度,一举拿下最佳剪辑和最佳音效剪辑两项大奖。

两位主演也出色地演绎了卡罗尔·谢尔比(Carroll Shelby)和肯·迈尔斯(Ken Miles)两位在赛车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尤其是肯·迈尔斯,这部影片让更多的观众认识了这位赛车历史上有些被埋没的无冕之王。

不过就是影片的片名似乎有些跑题,无论是英文名还是中文译名,感觉不应该叫Ford vs. Ferrari,应该叫Ford vs. Ken Miles...

作为一个福特粉和阿斯顿·马丁粉,我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偏门小故事吧,作为大家观影时的佐料。

有轻微剧透,请酌情阅读。

1、卡罗尔·谢尔比(Carroll Shelby)自始至终都不是福特GT40赛车项目的唯一人选。

这一点强哥有过交代。卡罗尔·谢尔比与福特的相识并不是影片中那样在福特收购法拉利失败之后由李·艾柯卡(Lee Iacocca)登门拜访的。他与福特的结缘,来自于一段近乎空手套白狼的车圈轶事:

卡罗尔·谢尔比在1959年夺冠后因为心脏病结束了自己的赛车手生涯,为了继续从事心爱的赛车事业,他找到了英国AC Cars的老板对他说:我手里有一台福特最新的V8发动机,你给我一个底盘车架,这台车肯定牛逼!然后他回到美国,又找到亨利·福特二世(Henry Ford II)说:我现在手里有一具在欧洲最一流的赛车底盘,你只要给我一台你们的最新的V8发动机,我就还你一个冠军!谢尔比就这样打造出了传奇的AC Cobra。

▲Shelby Cobra 427 50周年复刻版

这段演绎十分传奇,然而事实上,福特并不是谢尔比一开始中意的对象,他看上的是雪佛兰的引擎,不过雪佛兰因为自己已经有了克尔维特,因此拒绝与谢尔比合作,谢尔比才转向福特,而此时福特正苦于没有参与运动赛事,而被雪佛兰“今日夺冠,明日大卖(Win on Sunday, Sale on Monday”的营销策略打的市场份额连连下滑,因此李·艾克卡极力说服亨利·福特二世开始参与运动赛车,双方一拍即合。因此,亨利·福特二世其实从1962年就已经决定要进军勒芒了,李·艾克卡与谢尔比也早就成了老相识。

GT40项目最初是交给Lola的首席工程师埃里克·布拉德利(Eric Broadley)进行开发,并且邀请了率领阿斯顿·马丁夺冠的约翰·韦尔(John Wyer)担任车队经理。由于在1964年参赛成绩一直不理想,福特才紧急换帅,将项目交给了卡罗尔·谢尔比。不过后来约翰·韦尔又成立了自己的赛车公司JWA,并使用GT40 MKI以私人车队身份帮助福特又夺下1968和1969年的勒芒冠军。采用海湾石油(Gulf Oil)涂装的赛车也成为经典。后来约翰就转战保时捷了,这是后话。

▲1963 Lola Mk6 GT

1965年项目依然不见起色,3辆GT40 MKI在勒芒全部退赛,谢尔比也遭遇信任危机,不像影片中那样靠着一段演说说服了亨利·福特二世,而是在剧中恶人里奥·毕比(Leo Beebe)的操纵下,将项目拆给了三个团队,由美国的Shelby American和Holman-Moody以及英国的Alan Mann团队共同推进,以确保1966年取胜,卡罗尔·谢尔比和肯·迈尔斯为车型开发了轻量化的7.0L排量V8发动机,取代之前的4.7L排量V8,车型进化为GT40 MKII。

因此1966年福特派出了8台GT40 MKII和6台私人车队的GT40的强大阵容以对抗法拉利的13车阵容。所以在1966年福特的夺冠阵容中,其实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福特厂队的。

▲1966年勒芒起跑线上,遍布着GT40

2、不得不提的阿斯顿·马丁

熟悉汽车的朋友可能知道,20世纪80年代阿斯顿·马丁曾经被福特收购,后来又在金融危机前夕被出售。其实阿斯顿·马丁与福特千丝万缕的联系,从20世纪60年就开始了。

正如影片开头所交代和大家所熟知的,卡罗尔·谢尔比在GT40项目之前,是一名阿斯顿·马丁车队的车手,曾经驾驶过阿斯顿·马丁如DB3,DB3S,DBR4,DBR1等等的经典赛车,并且驾驶DBR1赢得了1959年的勒芒24小时全场冠军。

当时福特想要进军欧洲赛场,在收购法拉利失败的情况下,就一定需要一支深谙欧洲赛场精髓的团队帮忙,而在20世纪50-60年代期间,如果算上超豪属性,纵观整个欧洲,除了法拉利,真正能够与法拉利抗衡的,非阿斯顿·马丁莫属。别忘了,1959年阿斯顿·马丁在勒芒击败的,也是法拉利。

而从阿斯顿·马丁光荣退役的美国牛仔卡罗尔·谢尔比,将两个品牌巧妙地联系了起来。

GT40是基于Lola公司的Lola Mk6改造而来的,因为Lola Mk6搭载了福特的V8发动机,这样改造起来最为方便。而在1967年阿斯顿·马丁也发布了基于Lola T70 Mk3赛车打造的Aston Martin Lola,巧了不是?到后来2008年和2011年,阿斯顿·马丁又联合Lola打造过原型车组别的赛车,就是来自于彼时的渊源。

GT40项目的首任车队经理是来自从1947年大卫·布朗收购阿斯顿·马丁就开始运营阿斯顿·马丁车队的约翰·韦尔(John Wyer)

福特GT40项目的车手阵容高手云集,不少是卡罗尔·谢尔比在阿斯顿·马丁时的队友。比如Phil Hill,Graham Hill,Lucien Bianchi,Innes Ireland,Maurice Trintignant(原谅我名字就不一一翻译了)

而据说在20世纪80年代福特收购阿斯顿·马丁的运作中,也是卡罗尔·谢尔比在暗中牵线搭桥的...

3、无冕之王肯·迈尔斯

作为一个车迷,真的很高兴有这样高质量的赛车故事片向观众讲述肯·迈尔斯的故事。具体的故事就请大家去观影吧。

在大量的资料中,包括肯·迈尔斯的好友,传记记者以及媒体们都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于当年肯·迈尔斯遭遇的愤慨以及惋惜,正如电影中所述:

“They robbed you.”(他们抢走了你的冠军.)

▲影片截屏

因为如果肯·迈尔斯夺冠,他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在同一年夺得戴通纳24小时(Daytona 24H)、赛百灵12小时(Sebring 12H)以及勒芒24小时(Le Mans 24H)三大著名耐力赛事的大满贯车手。而他对整个GT40项目的成功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实际上,尽管电影中已经将这一段矛盾冲突演绎得无比激烈,依然不及在现实中那么让人唏嘘。

这里插播一句,影片中为了让对立更突出,肯·迈尔斯没能参加1965年的勒芒,但实际上他去了,与他搭档的是布鲁斯·迈凯伦(Bruce McLaren),对,就是那个现在成为一个品牌的迈凯伦。

影片中临近比赛结束肯·迈尔斯驾驶的1号车仅仅领先布鲁斯·迈凯伦的2号车4分钟,1号车只要放慢速度让2号车追上来就可以。现实中,1号车领先2号车达到4圈之多,这是无论如何都放不了水的呀,然而就在比赛的最后时刻,1号车在一次进站中竟然装错了刹车总成。。不得不再次进站更换总成,4圈的领先优势瞬间化为乌有。

而且肯·迈尔斯当时勉强同意同时冲线的条件是ACO“承诺”比赛中可以认定并列第一,谁知冲线之后就因为“8米之差”被裁定为第二,痛失大满贯。

▲1966年勒芒24小时耐力赛福特以包揽领奖台的结果成功兑现在欧洲赛场击败法拉利的诺言

而仅仅就在2个多月后,肯·迈尔斯就在测试GT40 MKIV原型车J-Car的时候因为事故身亡,直至今日,都没有人成就大满贯的伟业。

另外分享2个小彩蛋:

4、早期的汽车风洞测试竟然是用毛线的?

影片还还原了早期汽车进行风洞测试的场景。在你的印象中,风洞测试应该是这样的:

不过,在缺乏计算机仿真的情况下,想要得到车身表面各个位置的空气动力学特征是比较困难的。于是汽车工程师就想出了这样的办法:

▲影片截图

对,就是在车身上粘满毛线,根据它们随风飘动的方向来确定车身表面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不过在现实工作中,这样粘着毛线在赛道上开,一是车手驾驶困难,二一个给工程师仔细观测也不方便,用望远镜远远看着显然不靠谱。这项工作一般都是在风洞中静态进行的。

而且在开发GT40 MKI,MKII和MKIII的时候应该都没有用到这个工具,只有在开发全新造型的MKIV的时候才用到了这样的风洞测试方法。

▲福特工程师在风洞中测试GT40 MKIV原型车的造型

5、夺冠喷香槟的开创者——丹·古尼(Dan Gurney)

前面提到福特GT40项目的车手阵容十分强大,其中有一位也浑身都是故事。他的名字也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他就是丹·古尼。他也是一位赛车史上的著名车手,早在谢尔比在为阿斯顿·马丁服役的时代,他就是谢尔比在欧洲赛场的老对头。

后来谢尔比凭借着Shelby Cobra建立了自己的车队后,他就成为了谢尔比麾下的车手。这一点在影片的一开始就有描写。

1966年的勒芒中丹·古尼驾驶的GT40 MKII因为机械故障遗憾未能完赛。

1967年GT40夺冠后,由于车身来自英国制造商Lola,夺冠车手是英国人布鲁斯·迈凯伦,被人诟病这不是属于美国人的胜利,于是谢尔比的团队打造了GT40 MKIV。GT40 MKIV采用了全新的造型,并且使用铝制车身,相比GT40减重了30kg,同时派出丹·古尼和A·J·福伊特(A·J·Foyt)这对美国本土车手,一举赢得冠军,成就了美国车手驾驶美国赛车“完美地夺冠”,并且成为历史的唯一,这样的剧本也是没谁了。

▲1967年勒芒24小时GT40 MKIV赢得全场冠军

而更让人津津乐道的,可能是丹·古尼拥有的两个“专利”。

一个就是在上面的冲线照片中,大家可能注意到,这台车驾驶员的顶部有一个特别的凸起。这是一个专门为丹·古尼做出的调整。身高1米93的他无论如何都坐不进40英尺高的GT40里,不得已,只好稍稍修改车顶,而这一改,还成为了标志性设计,被称为“Gurney Bubble”,有这个车顶的赛车,就是丹·古尼的赛车无疑了。

而另一个则更具标志性,如今各种赛车的夺冠时刻,车手都会喷洒香槟以庆祝胜利,而这一传统是何时发端的呢?

”我当时激动不已,所以当他们把那一大瓶酩悦香槟递给我的时候,我就摇了摇瓶子,开始向摄影师、其他车手、亨利·福特二世、卡罗尔·谢尔比和他们的妻子喷洒。那真的是一个非常美妙的时刻,不过我都不知道我就这样开启了一项传统,直到今天,这种传统一直在全世界的赛车领奖台上延续。“

对,就是在1967年的勒芒24小时最高领奖台上,丹·古尼的神来之笔,为那天的胜利增加了更多美妙的回忆,也对后来的赛车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后来丹尼尔·里卡多(Daniel Riccardo)所发明的鞋饮就是进化版本了。免费电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