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克超:临清古筝与《渔舟唱晚》

 淡味茶原创文艺 2020-07-30

渔舟唱晚欣赏

中国古筝艺术第七次交流会提交论文

临清古筝与《渔舟唱晚》

论文作者、古筝演奏:李克超

主编:高山流水

山东省临清市金郝庄镇地处临清市最东端,北临夏津县,东靠高唐县,南与聊城市相距一小时车程。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独特。金郝庄镇原隶属于清平县,1956年划归临清管辖。因与临清市较远且文化、风俗、语言等均有一定差别,被临清城区人称为“老东乡”。所谓“东乡”者,略含 “老土”、“乡巴佬”之贬义。东乡,人杰地灵,宋代名臣王岩叟、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古筝名家金葵生(字灼南)都是“东乡人”的杰出代表,在当地为人所津津乐道。

东乡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尤其地方音乐气息浓郁。较著名的传统乐种有张伴屯的吹打乐和金郝庄的古筝乐。特别是金郝庄的古筝乐,相传有400年悠久历史,有文献可考的也有200余年。

金郝庄的古筝乐是山东筝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筝乐大都指山东筝的大流派——菏泽古筝,由于多种原因,对临清筝知道的相对较少。其实大家所熟悉的古筝名曲《渔舟唱晚》(以下简称《渔》)就是从临清的传统筝曲经几代人加工后演化而成的。起初,金郝庄传统筝乐曲流传面也较窄。笔者长期生活在金郝庄当地,高祖父李守诚为晚清贡生,是早年金灼南先生的幼学教师。笔者根据近几年搜集到的文史资料,结合家乡筝人的传习情况等,就临清古筝与《渔舟唱晚》的演变过程向大家做个简述。

一、金郝庄的传统艺人及传习场所

据今人回忆,当地已知较早的抓筝者为金玉亭(约1802年生)下传金光烛(1842年生),后传金葵生(字灼南)、金以塤、候永安、李世箴等。现见金葵生家藏筝谱《敬修堂筝谱集成》注有“同治十二年正月十六日立”。证实该筝曲至少在1873年前已在该地流传。当地最著名的古筝艺人当是金葵生(本地筝人)。金葵生,字灼南,1882年3月出生于临清市金郝庄一个音乐世家。家中有大量书籍及筝、三弦、胡琴等乐器。18岁考取秀才,曾数次江南几省访求教益。1912年金根据民间传谱《双板》、《三环套日》、《流水激石》三首乐曲编创了《渔舟唱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在北京“道德学社”筝家魏子猷、娄树华有过筝艺交流。1951年应山东省文化局之邀参加山东省文艺演出团。1958年应南京艺术学院之聘,赴南艺教授古筝。1959年回到山东,在山东艺术学校教学。金先生于1976年去世。

金兰生,金葵生的胞弟,善弹筝。在民国二十五(1936)年曾与其哥哥金葵生、金光烛在济南趵突泉献艺。

候永安(字月朎),清末年出生,上世纪五十年代去世。师从金光烛、金葵生,夏津县双庙乡东亚村人,大家族后代,清代童生,外号“候大疯子”。民国初年曾在夏津县女子小学做过教师,并传习古筝、琵琶、三弦等乐器。后传许泽生、代兴绪等。

在鲁西最后一位民间古筝老艺人名叫许泽生(1924——2008年),夏津县双庙乡曹庄人,精于中医,善书法、乐器。其外祖父金檍春,金郝庄人,清贡生。因监修河道,保举六品蓝领,曾任山东郯城县令。其三舅父金光烛善筝。许泽生自幼随三舅父金光烛学习各种乐器,后又师从于候永安学习古筝。传习筝曲有“懒梳妆”、“王二姐思夫”、“平沙落雁”、“斗蛐蛐”等“慢板”。“快板”。这里的“慢板”全称“慢六十八版”,又名“双板”或“双八板”。是《渔舟唱晚》的前身曲。许泽生认为,电台民族乐器古筝独奏《渔舟唱晚》的开头和前半曲与“慢六十八板”一样,到中间改用《高山流水》是以两个曲牌合并而成的。据许泽生回忆,其邻村的侯永安和金葵生是乐友,传有“慢六十八板”、“快六十八板”、《孤雁出群》等乐曲。侯永安常说:古谱都是以六十八板为基础。如《孤雁出群》、《高山流水》都是从六十八板变化而来的。虽然变化成另一曲调,但都不如慢六十八板、快六十八板圆和有度。如《孤雁出群》的曲调的变化为孤雁哀鸣,高山流水变化为激浪澎湃、奔放流淌的宏壮。但是总不能超过六十八板的幽正雅静。侯永安不主张曲谱的多样化,他说只要将慢、快两个六十八板曲谱演奏好了就会变化多样。

许泽生的继堂外祖父,被许尊称为八姥爷,是金郝庄的财主,又善于木工。他亲手做了三个古筝,两个大的给了金葵生和金光烛,小的送给了侯永安。金郝庄的两个筝在金葵生的安排下做成了十三弦,侯永安的做成了十二弦。金葵生自1937年后从北京“道德学社”回家 以后曾创办过小学,到1958年前曾多次去省城济南演出。此间在村西头的“清凉寺”和金光烛、金兰生,还有一个称哑巴九哥的琵琶乐手常在一起合奏曲目。

在家乡的另一处活动地点,是金郝庄村东行三四公里的新集村。新集村是一个约有5000余人的大村子,且每逢农历的三、八日为集市。在集市中心,十字街的西南角的山西人开的连锁药店,字号“广兴魁”。在药店的对过是本村人刘振风开的“文茂”茶庄。金葵生和“文茂茶庄”的店主熟识,所以常在店主开展古筝和书法的传习活动。此间的学生有李世筬、刘自善等。

临清流传下来的传统乐曲,除了以上许泽生传谱的《慢六十八板》、《快六十八板》、《斗蛐蛐》、《孤雁出群》等以外,更多的见于金葵生家藏筝谱《敬修堂筝谱集成》中《三环套日》、《小银枪》、《小金枪》、《凡音》、《流水激石》、《美女思春》、《四凡头》、《百鸟朝凤》、《双板》、《单板》、《玉连环》、《一马三条箭》,以及金葵生传谱的有《紫玉吟》、《渔舟唱晚》、《幽思吟》、《平沙落雁》、《穿花蜂》、《禹王治水》等乐曲。

二、笔论《渔舟唱晚》作者署名之始末

谈到临清筝曲,不能不说的是《渔舟唱晚》这首乐曲的出处。其实,长期以来,《渔舟唱晚》就流传有“金灼南(葵生)传谱”(金谱)及“娄树华曲、曹正译谱”(娄谱)两个不同但相近的版本。两个不同版本中,娄谱流传最广,常见于考级和各种筝学书籍中。但最早见于“音乐出版社”1957年版的《古筝演奏法》(蒋萍编著)。关于乐曲简介中提到:“此曲是娄树华先生根据山东乐曲改编,经曹正先生整理……”注意,此处为“山东乐曲《归去来》改编”,到1979年《辞海》对《渔》的解释为“是近代人根据传统乐曲《归去来》改变发展而成”,此处省去了“山东乐曲”四个字。到1981年第十三期《北京音乐》报登载筝曲欣赏《渔》时讲到:“此曲是娄树华在三十年代中期根据《归去来辞》是素材改编而成……”。此时在《归去来》后面又加上了个《归去来辞》,以至于后来各种书籍中的《渔》曲均以“娄树华曲、曹正译订”,几成定论。

其实,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人对《渔舟唱晚》的作者提出过质疑。八十年代以来,先后有姜宝海、赵彩琴、徐凤仙等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文章,提出:《渔》曲系山东临清筝家金灼南(葵生)根据当地传统筝曲改编而来。此后,又有成公亮、程午加、池华、李民雄、蒋萍等筝界、乐界人士就《渔》曲发表自己的看法。

1981年山东刊物《齐鲁乐苑》中姜宝海刊登了《浅谈传统筝曲〈渔舟唱晚〉的由来》,指出《渔》曲是金灼南(葵生)根据当地筝曲《双板》、《三环套日》、《流水激石》改编成一曲的。1985年姜又在《民族民间音乐》第一期以《当真“归去来”?》为题,并对金灼南(葵生)版的《渔》曲、娄树华版的《渔》曲及传统筝曲《双板》逐节逐拍加以比对,来证实《渔》曲最早的编曲者为金灼南。对此,蒋萍在《民族民间音乐》1986年第一期发表文章《〈渔舟唱晚〉简述与姜宝海先生商榷》。

文中指出:“至于娄、金二曲的入微对照,姜先生也承认有异的节拍,是娄曲的变化发展。更有甚者是姜文中提到的‘据金(葵生)在世时讲,娄树华只学习了《渔舟唱晚》的前半部分。’那么,后半部分显然是娄先生的续作。而且娄先生仍沿用金先生授未完的曲名〈渔舟唱晚〉,足以见先辈的艺德了……”

“至于山东乐曲中到底是否有《归去来》之曲,姜先生也只能说;根据目前的资料来看并未发现过……’我想对于某些史料一旦发现即是前所未有的例子。”从蒋文中可以看出,第一:蒋萍不确定究竟有无《归去来》此曲;第二:蒋基本上承认了金传娄这一历史事实;第三:蒋萍在认可金谱、娄谱有了血缘关系的同时,也提出了“金、娄两谱的价值问题世人自有公论”,暗示娄谱价值高于金谱。

同年,程午加先生在1986年《艺苑》发表文章《关于筝曲〈渔舟唱晚〉》。文中指出,河南筝家魏子猷在1929年传给程午加的《渔舟唱晚》并附有魏曲的乐谱。由此可见,蒋萍所言“娄树华在1936年到1937年之间根据《归去来》改编”的说法可定为误传,实不可信了。

此后又有成公亮先生于《音乐小杂志》1986年第七期发表文章指出:“假如我们确认为金灼南是此曲的最早编曲者,那么他编出《渔》曲的1912年到魏子猷在北京将此曲传给学生的1928、1929年之间,十六。七年是谁把金谱传给魏子猷的呢?”此后,姜宝海回复成文中指出,魏系“道德学社”教筝者,其时金也在“道德学社”,两人在筝艺之间交流是可信的。至于金何时传给娄、传给魏尚有不确定因素。至于魏、娄何时改编过金曲尚不可知。而后山东艺术学校的赵彩琴老师也在网上发表文章《您想知道〈渔舟唱晚〉的来历吗?》。

文中指出,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金灼南就到过北平(京)的“道德学社”。当时魏子猷也在那里教筝,魏金互相交流是可信的。赵文在网上刊出了早年金灼南用工尺谱写的《渔舟唱晚》版本,以及金灼南对《渔舟唱晚》这首乐曲来历的简述。简述中提到“此曲编于改建民国的初年,共三段,每段六十八板,黄钟调。首段写渔夫在夕阳晚照的时候,风清浪静,既醉且饱,无忧无虑,扣舷而歌,有悠游自如的意味;二段写回忆封建专制时候,受到了压抑摧残,有伤感情怀;三段写天高地阔,鸢飞鱼跃,仰视俯察,触景生情,有兴致活泼的景象。末以潺湲的流水作结。”

另有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金灼南在济南时的各种演出的节目单。节目单中《渔舟唱晚》均注明由金灼南作曲。赵文讲到:“关于《渔舟唱晚》的作者问题,时至今日,我们没有看到认定作者为他人者,有一份像金先生这样非常直接的、具有说服力的史料证据,也没有人能够举出与此相反的可靠的证据来推翻以上这些史证的。金灼南作为《渔舟唱晚》的原创身份无可争辩。”
三、《渔舟唱晚》乐曲应该如何署名

对于《渔舟唱晚》作者之争,笔者曾和赵曼琴老师通电话。赵老师说:“早年曾在王金茹老师那里见过一份金灼南关于《渔》曲创作的说明,说明指出金灼南创作此曲的原因。但一会儿听说高自成先生要来,王金茹又拿不出此文来了。”其中原因,大概只有王金茹老师自己知道了。

其实娄树华先生在生前从未表示过《渔》曲的作者是自己。1957年蒋萍关于《渔》曲的署名应是曹正先生的意愿了。曹正先生是娄版《渔》曲的译谱者、古筝界的大家,对《渔》曲的传承功不可没。而《渔》曲的作者之争早在八十年代就公开化了。曹先生1998年才去世,在其生前的十七、八年中,作为知情者,曹老师为何不作出解释呢?曹正先生是如何断定该曲的编者是娄先生的呢?笔者猜测曹先生当时可能有难言之隐。

赵曼琴先生认为:“《渔》曲的创作情况,均是以某个或者某地民间乐曲原型为素材进行改编创作的。因此,《渔》曲与其说是一首创作曲,倒毋宁说是一首改编曲更为准确。既然是改编曲,不同的改编人在不同的时间改编的《渔》曲有着不同的音调,在旋律的发展和技法的应用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就不足为奇了。这样,我们避开门户之争,仅从学术角度来看待《渔》曲的改编者,如采用娄树华版本则注明是娄树华编曲,采用金灼南版本则注明是金灼南编曲。”笔者认为,学术角度不仅是乐曲的艺术本身,乐曲的历史渊源、传习过程、演奏风格,当然也是学术问题。自从程午加先生在1929年的谱本发现以来,关于“娄树华1936到1937年间根据山东乐曲<归去来>改编”的说法已被推翻,《归去来》曲应是子虚乌有。那么,娄应该是从魏本或金本改编的,而且从前文论述中可断定金传魏传娄的事实。

那么,为什么现代出版的所有书籍中仍沿用“娄树华曲曹正译定”一说呢?笔者分析,其原因有如下几条:

一、金葵生(灼南)、娄树华均已作古,乐曲不存在版权之争;  

二、书籍的主编和编委不想介入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明知历史不是这样的,谁也不想首先卷入争议之中;

三、出版社只沿用多数人的意见,只翻印旧谱。曲作者原来就有署名,翻印省时省力又省心,曲责自负,对与错跟出版社无关。

笔者认为,以上三条原因中后两条均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表现,《渔舟唱晚》标示为“金灼南曲、娄树华改编”才最符合历史真实。


四、《渔舟唱晚》金版、娄版各有千秋

关于娄谱的《渔舟唱晚》大家所熟知,见于各种出版物中,但金灼南版的《渔舟唱晚》却鲜有见之,仅见于《山东歌声》1985年第一期,姜宝海订谱;《古筝演奏法》(1989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张弓编著)王刚强整理;《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金灼南传谱。金谱分三段,每段六十八小节,每小节两拍,最后用两小节结尾。

虽然,娄版的前半部分和金版的前半部分相同,但其传达的乐曲内涵却迥然不同。听娄曲的大多数人感觉,娄曲像是在描绘有中国特色的山水水墨图——夕阳斜照在平静的湖面上,映红了天空。远处似有山有树有晚霞。一条小舟由远而近,欸乃而来。船上的渔翁慢慢地划着船桨,水面上荡起层层微澜。后半部分或远或近刮奏出一个小高潮。结尾处小船和渔人渐行渐远,消失在茫茫薄暮中……。整首乐曲起承转合有度,酣畅淋漓地描绘出一幅具有民族特色的生动的山水水墨画。

金版的《渔舟唱晚》虽然前一大段和娄曲相似,但不同之处却更像是描写渔人在风清浪静中或酒或歌,怡然自得。如果说娄版是从宏观角度描绘山水图的话,那么,金版则更像是从微观角度摹写渔人的具体表情,可以说,金版比娄版更具体、更细微。金版第二段写回忆过去封建专制时受到摧残而有伤感情怀时,曲速放慢。据王刚强老师回忆当年听金灼南弹此曲时,金将自己的感情融进乐曲中,不时发出一种气息喘紧的泣声,流露出伤感的情怀。第三段描写天高地阔,鸢飞鱼跃,仰视俯察,触景生情,有兴致勃勃的景象。曲速逐渐加快,在尾声处用一个历音结束全曲。王刚强老师说,娄谱以景见强,金谱则以情感人。

金谱通过乐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娄谱则是从宏观角度以景物的描写把听者置身于山水图画之间。虽然,金谱也有写景,但意在抒情,娄曲少有抒情,更重写景。

仅从乐曲所表达的含意来讲,似乎金、娄两曲更像是两首乐曲。像这种改编前后曲意迥然的乐曲并非《渔》一首乐曲所独有。众所周知的浙派筝曲《高山流水》就有两个版本,早年的版本较简单,技巧也很少,原为王巽之先生根据笛曲移植到古筝上来的。整首乐曲重于抒情明志,像是一位山林隐士在山水之间隐公自叹、自言自语,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伤感情怀。后来王巽之先生在自己移植版本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很大的改编,开创了隔两个八度的大撮加双托上滑音,增写了以独特刮奏技法演奏的“流水”乐段,从而使这首乐曲更像是描写大自然的巍巍高山和潺潺溪水,或汹涌翻腾的惊涛激浪,才真正有了自然景观的高山流水。

无论是娄先生改编金先生的《渔舟唱晚》,还是王巽之先生改编自己移植的《高山流水》,无疑都是非常成功的。改编后使乐曲有了更新更深的意境。然而,成功的改编绝非无本之木,没有古人的前曲就没有后人的改编。《渔舟唱晚》的前曲在1912年之前即为山东民间筝曲《双板》或《慢六十八板》及《三环套日》、《流水激石》。这些乐曲都曾在笔者的家乡临清一带广为流传,于是就有了金葵生(灼南)先生的编曲并冠以《渔舟唱晚》之曲名。后经娄树华先生改编、曹正先生译订,才就又有了现行版的《渔舟唱晚》。综上所述,经典古筝名曲《渔舟唱晚》是山东筝曲,源自临清,是笔者家乡的骄傲。
 
主要参考文献:
1、《筝学散论》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5年版姜宝海编著;
2、《赵曼琴教学筝谱》同心出版社 2004年版赵曼琴编著;
3、《古筝新韵》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年版王刚强编著;
4、《<渔舟唱晚>作者考辨》网络文章 赵彩琴撰写。
附:部分影像资料图

图一,徐泽生留下的曲牌录音磁带

老艺人留下的曲谱

徐泽生留下的工尺谱【慢68板】

徐泽生传筝曲【快68板】

金葵生传公尺谱【渔舟唱晚】

金葵生传【渔舟唱晚】简谱版

特邀艺术家简介:
李克超 ,山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郝庄古筝】传承人。临清市鲁西古筝研究会会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