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士国散文:由端午节想到的……

 淡味茶原创文艺 2020-07-30


由端午节想到的……

作者:朱士国
主编:高山流水

实话实说,作为一个八零后,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没有正经八百的过过端午节;甚至对它没有任何概念。去超市买几个粽子应景,一家人吃顿饺子过端午,是我现在过端午节的常态。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端午节”之与我,充其量只是书本上的一个节日词汇罢了;再或者,就是看电视或网路上,别人如何幸福的包粽子、赛龙舟度过而已……

这大概与自己是北方人有关吧!但小时候不过端午,最大的缘故还是贫穷……

作为祖辈都是农民的我来说,小时候能够不挨饿就是不幸中的万幸,哪有什么心思过这些节?更别说什么父亲节、母亲节了,都是闻所未闻……

印象最深、不得不过的只有春节和中秋。因为这两个节日,无论谁家,就是再穷也是不得不过的……

春节,自不必多言,它的重要性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是深深的雕刻在骨髓里的!无论你是什么职业、在何方、有钱没钱,都得回家过年。它于我们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个节日,还关乎传统、文化、孝道、人伦……

对于我们家来说,不得不过的另一个节日就是中秋节了!但无论是春节还是中秋,给老辈人送“节礼”是必不可少的。虽然那时所谓的“节礼”无非是几斤肉、几斤点心而已,但在那个年月,这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都是不小的开支。

印象中,即便父母手头再紧,也会提前好几个月甚至半年,把这部分的费用省下来,提前备着。因为这两个时节“送节礼”不仅仅是体现子女的孝道,更关乎老辈人的尊严。很多上了岁数的父母们,往往会早早的站在村口迎接“送节礼”的子女,然后拎着“节礼”招摇过市、相互问候、寒暄……惹的那些尚没有收到子女“节礼”的父母羡慕不已。

若是谁家的儿女生活富足,送的节礼比较丰厚,就会成为街坊邻里半年的谈资;当然,若是谁家的子女就连春节或中秋都没有给父母“送节礼”也会成为全村人半年、甚至多年的反面教材以至笑柄。有的父母为了避免这种难看,知道儿女们手头拮据,会提前把相关的费用“偷”塞给儿女,然后由儿女买了“节礼”走过场。

还有的老辈人,家里子女多、负担重,一年到头很难尝到荤腥,就盼着早已成家的子女送这个“节礼”,以便过个“熨帖”节,全家老小“打牙祭”。殊不知,很多时候,儿女们送的“节礼”,都是他们东拼西凑、甚至宁可自己受委屈,才挤出来的。我的父母就属于这一类。

印象中,每当这两个节到来,母亲就会提前盘算好几天:买谁家的肉便宜,可以赊账;买谁家的点心实惠、量足。很多时候,该送的都送了,手里实在没有一分钱了,但节还得过啊,就只能委屈自己。别人吃肉馅的饺子,我们就吃素馅的;大过节的,反正谁也不会凑着饭点儿,来自家碗里看。

别人有新衣服穿,我们追求干净就好;以至于仅有的几件像样衣服,因为平时舍不得穿,留着到过节的时候,才发现早就短了好大一截。记忆中,能有月饼吃的中秋节实在屈指可数……

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年,家里相对宽裕些,母亲看别人都自己带了油(自己种的豆子榨的)、鸡蛋(自己家鸡下的)、面粉(自家小麦磨的)去加工月饼,只交很少的加工费,就能吃上香甜的月饼;母亲就咬牙也去加工了一些来。但此月饼非彼月饼,其硬度用砖头来形容一点儿不为过,若是吃的时候不注意,真能把门牙硌掉,但我和哥哥依然啃的十分开心……

上述都是我儿时关于过节的真实记忆。写它们不仅仅是为了忆苦思甜,还为了感恩:感恩我的父母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毅然决然的供我读书;感恩儿时艰苦的人生经历,让我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感恩企业让我拥有安身立命的岗位,过上了富足无忧的生活;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让很多不可能成为可能……

特邀艺术家简介:朱士国,淡味茶原创文艺微刊特邀文艺编审,聊城市文联签约文艺创作员。中国田汉研究会会员,市政府文化创作最高奖得主。主攻相声、小品、快板的创作和表演。多次在全国、省、市大赛中获创作表演奖,多部作品被结集出版。代表作品:喜剧小品《捡拾信任》获华东六省一市小戏小品大赛银奖;小戏《信任》获2019省文化厅创作扶持;对口快书《撞车》入选中国曲协举办的全国展演;群口相声《钱权关系人》获中国曲协“包公杯”优秀作品奖并结集出版;喜剧小品《幸福代理》由著名笑星邵峰领衔主演,荣登安徽卫视春节联欢晚会,全国播出……

人生如茶

君子之交淡如水

投稿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