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之所以宋朝被蒙古灭、明朝被满清灭,全因汉族人的身上少了样东西

 海纳山藏 2020-07-30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中原王朝不断更迭,而边境敌国也是此起彼伏。

有的敌国势力较弱,屈居于中原王朝之下,成为朝奉国,但也有一些敌国实力雄厚,中原王朝抗衡不过,就被其瓜分了。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类似“蛇吞象”、“华夷之变”的事情总在不断上演。

其实,在中国古代,最大的外夷强敌莫过于匈奴、突厥、蒙古和女真四族。这其中,匈奴和突厥与中原的汉族王朝基本上呈现势均力敌的局面,在与历代王朝的对抗中各有胜负。不过,蒙古和女真的实力却比较强大,以至于,将中原王朝全面压制,并最终取而代之,掌管了整个中华大地。

先是蒙古族将宋朝覆灭,建立了元朝,后是女真族将明朝推翻,建立起了大清王朝。此外,这两个外族建立起来的王朝,都实现了对中国的统一管理。要知道,在整个中国历史当中,实现全国统一管理的只有七个,而由外族建立的王朝就占了两个。

其实,说起凶悍和骁勇善战,突厥和女真也是不相上下,但是,他们却在与中原王朝对抗的过程中,得了完全不一样的结果。作为统治西北的突厥帝国,始终没能踏足中原半步,但一个靠游牧生活的女真族,却能够先灭北宋,后灭大明,这是什么原因呢?

如果真要为这样的差距找一个理由,应该不是突厥不够凶猛,而是宋、明两朝太过孱弱了。

那么,在同一片沃土上生存的同一个民族,为什么唐朝可以鼎盛兴旺,而宋朝却变得任人宰割,成为了异族的鱼肉呢?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也曾说过:“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会被打败。”从上面两段话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外国人中,还是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真正能够击败一个民族的,不是军事和武力,而是精神层面的坍塌。

虽然,有人说两宋先后被女真和蒙古覆灭,主要是农耕文明比不上游牧文明。但是,这个说法并不能站住脚,因为,举世闻名的汉唐文化也属于“农耕文明”。

那么,为什么那时候的中国,没有陷入外敌之手,没有被匈奴和突厥打败或霸占呢?

其实,宋朝之所以成为第一个被外族覆灭的王朝,且其代表的华夏文明能被外夷征服,这并不是因为“农耕”,而是其民族精神的消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在于自从武将出身的赵匡胤,通过拥兵起义建立起大宋帝国以后,便开始惧怕有人会效仿自己,利用武力将自己取而代之。于是,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崇文抑武”的国策开始大行其道。

之后,“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思想根深蒂固,尚武精神逐渐从汉人的思想中被“剔除”,雄武有力的武将不吃香了,文弱书生开始受到重视。当然,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宋朝,并非是汉人变得文弱的开端。虽然,“崇文抑武”对“尚武精神”的杀伤力不小,但是,如果说赵匡胤就是扼杀汉族儿女雄武气概的始作俑者,显得有些不公允。因为,纵观大宋王朝,也涌现出了很多对抗外敌的著名将领。

比如:敢于笑饮匈奴血的岳鹏举,文武双全的辛弃疾等等。在北宋初年,宋军还是拥有一定的实力,在与西夏的抗衡中,宋军优势显著;而在与契丹的较量中,也是势均力敌。

不过,在对抗女真的时候,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所以,到了蒙古这边,更是败下了阵来。虽然,宋军最终抵不过外敌,但却可以看出,宋军并非完全没有抵制外敌入侵的实力。不然,在面对女真的时候,应该已经被灭了,而不是等到蒙古出手。

由此可以看出,大宋的军事实力应该是逐渐衰退的,而促使大宋军事实力走向衰落的首要原因,则在于民族精神的弱化。在宋明两代王朝,都崇尚儒学,提倡用儒学的“理”、“德”治理国家,改造社会,教化人民,使得整个国家的精神风貌都偏向雌化,缺少了血性的气魄。

虽然,在后人看来,这等同于“自废武功”的治国之道,但却是宋明两朝苦思冥想找到的“上上策”。在宋明时期,军队似乎并不是为了保家卫国抵抗外敌而存在,而是为了震慑国内百姓。因为,在当时的统治者眼中,只要百姓乖乖听话,不造反,自己的统治就能一直持续下去,江山就能永固。

虽然与宋朝相比,明朝还稍显硬气一点,没有像宋朝那样用金钱求和苟且生存,更没有用美女去换取和平。但最终,这个王朝依旧葬身于外敌之手。

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关于明朝的覆灭,从其内因上来看,皇帝的不作为和宦官们的乱政是主要因素,这在很多历史资料中都有阐述。但实际上,明朝还有一个致命伤,那就是:无论是政治统治,还是文化思想,都与宋朝一样,缺少血性,贪生怕死的人居多。所以,大明帝国在遭遇外敌的时候,同样显得弱不禁风。

正因为如此,明王朝最终只能被女真部落吞噬,真是一种耻辱。

参考资料:

【《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中国断代史系列·宋史》、《金史·世纪》、《蒙古秘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