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来作协】施恩惠︱古城记忆

 陈晓春 2020-07-30

古城记忆

文/施恩惠

        辽金古城遗址始建于辽代中期,位于泰来县西北45公里处。塔子城因城西南原有辽大安七年所建的古塔而成名,古塔虽于1953年倒塌,但这里的人们铭记着这里曾经的往事,如今回味起来还真有一番味道。

        古城的味道还要从古城的建筑遗址开始吧。辽金塔子城古城遗址呈正方形,周长4563米,这个略呈正子午的古城里面街路是延续我国古城传统的建城模式,东西五条街,南北五条路,形成了古城的子午井字型街路格局,这种格局延续至今仍没有因城镇建设而改变。现在我们来到塔子城首先看到的是古城的四面城墙的中央都有一座城门,这是1921年——1923年间,由当时的塔子城的商会组织城内的商家集资修建的,主要是防御土匪侵袭。在修建城门的同时,有人建议将原来的城墙从中间挖开形成掩体,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城墙上面的一道壕,原来巍峨的城墙就这样段为两半,由此城墙慢慢的变矮了。其实城墙逐渐变矮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1972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转发国务院11月24日《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时,传达了毛泽东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6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对国际形势的估计过于严重,毛泽东主席强调要突出备战问题,要准备粮食和布匹,要挖防空洞,要修工事。根据这些精神,1969年8月,中共中央正式决定成立全国性的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各省、市、自治区也纷纷成立各级人防领导小组,在全国广泛地开展了群众性的挖防空洞和防空壕的活动。于是人防工程规模在已有的基础上迅速扩大,人防工程的规格不断提高。塔子城这时候就组织农民在城墙内部挖防空洞,多年的雨水侵蚀,防空洞塌陷,城墙越来越矮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最高处也就只有7—8米了。

        城里的房屋建筑大多是青砖建设的,沿街商家的门面房屋前墙顶上还建有女儿墙,老字号的店铺各有特色招牌。比如,饭店门前是要挂幌的,而且回民饭店挂的是蓝色的幌,通过看幌的大小、多少、颜色就知道饭店的规模、特色。比如说,挂一个幌的就是小吃、两个幌的就可以接待较多的客人、四个幌的的就相当于现在的大酒店了。据说饭店每天早上开业挂幌也有说道,幌上面的挂钩要从外往里钩,意思是往里来财,要是新来的伙计不懂老板看到了都要指教的。古城人喜欢喝茶,而且喜欢喝红茶。当时的茶座也有几家,茶座门前挂的是烧水的壶,以示这里是喝茶的地方,其中的付家茶社最为火,因为这里每天晚上饮茶还有说书的,着实有一种老北京胡同的味道。

        古城里的老字号店铺还有许多,这里的长者经常与我说起。有保和堂药铺、于家钟表行、马家牙社、尚家工艺坊、董家照相馆等等。这些老铺子对待百姓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善待来者,这也许是古城历史的又一种文明的传承。

        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商贸意识就很强,这里曾是周边百公里的商品交易中心。城里的工匠们沿袭着先人传承下来的技法制作老百姓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周边的百姓逢年过节每每来这里进行交换。因此,古城就孕生了木业社、铁业社、皮革社、柳编社、被服厂等。那个时代远道而来的蒙古族牧民携家眷赶着嘞嘞车而来,需要住宿停车、还要喂饲马牛。在北门里的西侧则有一处大车店,里面有马夫住宿的大火炕,有喂饲牛马的马棚,还有一排排嘞嘞车停放处,煞是一番热闹的景色。住上几天后,品尝了古城里的美味,把带来的农产品换成自己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又回到他们的蒙古包里享乐去了。

        在塔子城人的记忆中,小城只有1.21平方公里,居住着6000余人。城内有传统酿造的酒厂、冰棍厂、酱菜厂、食品厂,还有粉坊、油坊、豆腐坊,另有屠宰场、瓦盆厂等等。城里的百姓就生活在这恬静的天地里。

作者简介

施恩惠,1964年11月出生,大学文化。塔子城博物馆负责人,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