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江作协】李占宏︱不负中师岁月

 陈晓春 2020-07-30

 

不负中师岁月

文/李占宏

“中师生”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会感到陌生。可是在二三十年前,“中师生”是一个令人自豪的身份,很多人为之奋斗想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也未能如愿。今天,中等师范学校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绝迹了,但是,作为一名中师毕业的我,心中感触颇多。

1993年初夏,中考前夕,当时考学填报的第一志愿为依安师范学校,因为中师毕业后可以直接回自己家乡参加工作挣现钱,有了铁饭碗,早日跳出农门,对于生活拮据的我来说是有了保障。也正因为如此,报考的优秀学子很多,但是考生择优录取,且只有一个统招定向的名额。当时报考的足有二十多人,竞争十分惨烈。直到八月中旬收到了依安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我才放心。

年仅16岁幸运儿的我,在第一学期开学时,怀揣亲友邻居借来的学费,带着他们的嘱托,只身前往依安师范报到。踏进校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那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时至今天,这句校训一直是我从教的准则和为人处事的规范。我知道此时是来到了新环境,生活有了新起点,从同学的自我介绍精彩纷呈到一周军训的挥汗如雨,从寝室兄弟排行到全班学号制定,都留下了浓浓的一笔。

与课业紧张的高中学生相比,我的中师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同学们白天上课,晚自习时或练习三笔字简笔画、或者温习当天的功课、或者组织辩论会演讲赛、或者练习普通话。早操以后的早自习期间就是练习课外选修的课程,包括声乐、军乐、民乐、舞蹈、书法、球类训练等等。周日的休息时间如果不在教室和宿舍,那一定是在球场、琴房、声乐室、图书馆等地方。离学校近的同学有的回家了,返回校园带来了妈妈炸的鸡蛋酱和家里老人亲手拌制的小咸菜,吃的是家乡的味道,感受到的更是亲人的牵挂。

中师的办学特点是“一专多能,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业学习全科,也就是音体美、语言表达能力等全面发展。三年的中师锻炼了我在书法、体育、音乐方面的能力,并且小有成就,在毕业前夕同学给我写的留言册,诸多表达此类成就的话语,“脸黑赛过李逵,演讲不用追肥,要说篮球毛笔字,除他没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书友会、声乐队、文学社等团体活动,屡次在大型文艺表演中获奖,并在全国青年书画大赛上取得佳绩。同学们鼓励我,老师支持我,家里人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三载笔墨历霜雪,一朝挥舞动春风”,这幅对联是在中师毕业会展中的书法作品,更是我三年中师生活的真实写照,得到了书法老师的高度赞扬,也得到了笔友们的认可。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依旧留存此楹联墨迹。

那段青春岁月都献给了依安师范,懵懂的、励志的怀念也都在校园的角落里留下印记。中师毕业后分配到乡下的小学,离家20里,骑自行车上下班,19岁的我挑起生活的担子,在教学中摸爬滚打、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在生活上得到了学校同事的关心照顾,还有学生家长的支持理解,我给学校带来了生机力量,像一股鲜活的温泉,学生喜欢我,喜欢我上课的严谨幽默,喜欢我平时活动的热情洒脱,我给他们讲人生,讲三国,还给他们展示快乐的自我。就这样,平淡中度过了多年,也不曾忘记中师生活的一幕幕。

参加工作辗转多处教学点,历练了自己,经历从科任到班主任、教学主任、小学校长的成长过程。秉承在中师学习的理念,运用现代教学理论模式,注重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培养复合型社会人才为己任。取得的成绩不足以自傲,但是我很欣慰,每当看到所教的孩子遍布大江南北祖国各地,我就由衷的感动。

二十多年过去了,期间有过辉煌慰藉,有过遗憾不舍,有过忧愁不甘。每每与几位当时竞争中师未成的同学回家闲谈,看到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之后各自到了高薪的岗位,心里自然的就有了落差,他们也在调侃我,感谢当时的没给他们机会之恩,我自然的一笑而过。没有进行系统的高中学习,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对我来说是短板,虽然各项能力超众,但是单就知识的系统性与大学生相比差的不是一点点。我不甘心,中师毕业后历经六年进修了专科与本科,弥补一丝不足。

中等师范学校成为了永远的历史,而我则成了没有母校的中师生……我由衷感谢三年中师生活给予自己的一切,感谢中师生活为自己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同时更深深怀念那段时光带给我的快乐。“三年一场中师梦,一纸文凭半纸空”,我会记住这句话,继续深造自己,提升自己。

我也想过,时代在进步,在变化,中师生这一篇早晚要翻过去,我不妨以平常心待之,努力过就好,为中国的乡村基层教育留下一抹背影,不负中师岁月,不负青春追求------

作者简介

李占宏,笔名书童,与改革开放同龄,龙江县作家协会会员,齐齐哈尔市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喜好古典诗词,散文,作品散见于多年前文学网络平台,多篇收录于《龙江文苑》,《北方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