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秦文学】丁 天:【​芳华岁月 情满中师——品《中师那些事儿》】

 三秦文学 2022-08-27 发布于山东






芳华岁月 情满中师

——品《中师那些事儿》

文/丁 天

谭照楚先生的长篇小说——《中师那些事儿》,我是在他的作品研讨会上拿到这本书的。文学评论家在研讨会上对《中师那些事儿》的溢美之词,强烈地感染了我。于是我便认真地拜读了一遍,果然读出了中师校园和中师生特有的味道。
我之前并不认识作者,这次便用《中师那些事儿》,神交了谭照楚先生。他毕业于安康二师,并以优异的成绩保送至汉中师院历史系深造,毕业后分配到汉滨区大竹园初中任教,后调任到汉滨区江北小学任教,并担任校长和党支部副书记。期间荣获过省市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好校长、科研兴校明星校长等荣誉称号。工作之余,笔耕不辍,有大量文学作品见诸报刊。其中的《中师那些事儿》,便是他的最新力作。
《中师那些事儿》以作者中师学习生活为坐标,以主人翁赵弘毅为作者原型,回忆了他和同学们火热的三年中师生活和学习,全面展现以赵弘毅为代表的的农家子弟传统的勤奋好学、纯真朴实和为人善良的优秀品格和一代中师学生“思想活跃、积极上进、学习刻苦、能力突出、素养全面”的时代特征。
这部正文分四十个章节共19万字的小说,相对于波澜壮阔的社会大潮而言,不算是吸人眼球的高大上题材,它只是社会生活侧面中的一朵生动浪花。但这朵浪花在这个年代重新绽放,确实唤醒了一代中师生曾经激情燃烧的芳华岁月。
《中师那些事儿》这部作品采取倒叙的写作手法,很技巧地用“楔子”作为一个章节,将第二师范学校28年前的九一级五班49名同学聚集起来,重温当年的普普通通的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以及主体班会课等,在原班主任汪老师“当你们的老师真好。往事如烟,岁月如歌,能和你们重逢是缘分,相知是福分。我会加倍珍惜这份福源,用心尽力回忆起那些曾经陪你们一起走过的青春岁月”的极富感染力的演讲中,将同学们记忆的闸门一次次打开,让赵弘毅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再次回到了28年前……
作品中的赵弘毅睿智而好学。是一位胸怀理想,生活乐观,热爱教育,追求进步的中师生。他一入校,跃入眼帘的便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闪闪发光的门头牌匾,作为承载父母“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而取其“弘毅”的赵弘毅,“学高、身正”这一“师范”要义,便成了他终身奋斗的方向和标杆。三年的中师学习和生活,让他的身高与学高同步增长,在最后推荐的48名报考沔中师范学院的优秀考生中,只有两位榜上有名,他便是其中之一,一直成为中师生中的佼佼者。
作品中的“中师”味道浓烈而甘甜。它用朴实的文字见证了二师艰辛的创业历程,二师虽由县城搬迁至梁州地区,办学条件大为改善,但依然在城郊,距离梁州城区较远,中间还有一段荒蛮之地,成为社会混混的浪荡之所,一度不断威胁着中师生特别是女生的人身安全,但就是这样的环境,文化氛围浓厚,文艺活动多彩,师生精神饱满,校外关系和谐,一跃成为当地一所名校。
作品中的二师治校情怀严谨而纯正。那“一为主、两渗透、三为先、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大获成功,备受业界的肯定;九一级五班的第三任班主任汪建安老师严宽相济的管理模式,也备受学生推崇,赵弘毅尝试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也引起了师生的热议和借鉴,由此,二师九一级五班的的教育水平始终领先于同级的其他班级,而二师的整体教育水平又始终领先于城区的一师,让二师的师生倍感自豪和骄傲。
作品的九一级五班团队精神凝结而聚力。无论是文化课还是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以及演讲、书法、朗读、即兴作文、文学比赛等,赵弘毅所在的五班处处独占鳌头,那些充满着激情昂扬的口号,诸如“兄弟,你高,高家庄的高”“幼师班的姑娘,体育班的汉,普通班的娃子靠边站”“五班加油!班级老五,如狼似虎!我看对手,猫抓老鼠!”等高扬在每一个赛场的空域,全面展现了五班不服输、不能输的精神风采。
作品中的校园生活丰满而情趣。二师校园的上空,始终歌声嘹亮,书声朗朗,那《问情》《回娘家》《好人一生平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冬天里的一把火》《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等90年代初青少年喜欢哼唱的歌曲,唤回了一个个青春年少的青春记忆。那《人生》《平凡的世界》《简爱》《少年天子》《穆斯林的葬礼》等一部部励志小说,始终激荡着每一位中师生逆境崛起的奋斗情怀。

作品中的中师生青涩而纯洁。对于性朦胧阶段的赵弘毅而言,与同桌的女同学、与幼师班的女舞伴的相处,兼有爱情、友情、亲情的复杂成分,特别是与女同桌那心境荡漾时故意延时0.1秒的对视,背女舞伴涉水渡河那段情窦初开的朦胧爱情的勃发,真可谓描写的恰到好处,入木三分,准确透视了那个时代、那个年龄、那个职业纯真的内心世界。
作品中的历史典故独特而鲜活。譬如,读史记有关刘邦在逃亡途中几欲舍弃儿女独自逃命等流氓无赖的描写;晋武帝的佳丽三千,为留住晋武帝的公羊车,获取良宵一刻,便在自家门口给青草撒盐,或将发情的母羊拴在自家门口以吸引公羊车停留的描述;毕业的班会上,班主任汪老师对《红楼梦》独辟蹊径的新解和“想做事,先做官”以及温水煮青蛙、上帝赠与的鱼竿和鲜鱼等故事的深度剖析;国学大师叶圣陶那经典教学方法的经典解读等等,犹如吃腻了日常饭菜后的新品种,都诠释的非常可口和精到。

作品中的反面曝光恰当而现实。显示出作品不粉饰生活、不刻意掩饰的“莫言”精神。诸如复读生被举报,赵弘毅由此获得了上中师的机会,而多次落榜的周磊却得了失心疯,落水而死;同学孟非的书法考核不过关,在内行的建议下,买了两包祝尔慷香烟塞给了书法老师,便通关放行;赵弘毅相邻的宿舍男同学过生日,邀请女生一同“烛光嗨呸”,被公寓楼管家余老头发现,以违反校纪要挟举报,舍长紧急用两包白沙烟搞定;高年级的猛男在食堂巧使“碗底沾饭菜票”计谋,被炊事员当场揭穿后的大闹天宫,还有九一级五班饭票失窃事件因无法侦破的无果而终;包括满身正能量的赵弘毅,因体型瘦弱体育考试不过关,也采取与同班同学孟非偷梁换柱的办法,让其代考过关等等,都描写的很情趣,很生活,很人性。这些阴暗面的谨慎曝光,不仅没有损伤《中师那些事儿》完美主题的表达,反而衬托出作品更加的灵动与活跃。
作品是作者人格镜像的映射。作者对中师的留恋,在作品中倾注那份的情感,真挚而清洌,豪放而细腻,应该是一代中师人的集体回望。作品风鹏正举地承载了作者献身教育事业的初心与使命、奉献与担当,也让我等对当年的中师有了全新的认识,便自觉融入并一同散发着那个中师年代的缕缕情怀。这种情怀,正如作者在后记中追记的那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为了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压力,在全国范围内从初中生中招生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农村小学任教。经过近20年的培养,全国大约有400万学习优秀的初中生涌进了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农村教育的中坚力量。直到九十年代末,全国便逐步取消了中师教育。由此,有人感叹:“中师生是一代有远见,却退出历史舞台的过客,他们看着时代瞬息万变,却因为脚步太沉重而追赶不上时代。”渐行渐远的中师生时代,便成了一个时代鲜红的历史记忆。

中师生当年都是十七八岁的孩子,是一群仰望星空、数星星的人。“他们犹如一把把蒲公英的种子,洒在祖国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坚守在偏僻、荒凉的乡村中小学。”“一代中师生也许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负重前行,于平凡为伍。”中师生之于中国偏远地区教育而言,“是中国教育的大幸,而之于个人,用一生的芳华,零落于中小学校有限的平台,从个人取得的发展成就而言,是遗憾。”因为他们“扎根于穷乡僻壤,微薄的工资,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给孩子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他们对不起家庭,对不起自己,但对得起别人家的孩子,对得起祖国的教育。”由此,还在坚守农村教育的中师生发出了无限感慨:“曾经,我们天真地以为我们是上天眷顾的骄子,也曾经以为自己是风,最后才知道自己是草。”
可以看出,在作者的心中,“中师生虽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中师生的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也为新时代重振师范教育指明了方向。”由此,作者笔下的赵弘毅鲜活的像一团火球一样,燃烧着中师生三年愉快而充实的火红生活的烈焰,成为当年中师生中一个最炫、最酷的时代符号。
这部文笔生动,结构严谨的作品,很讲究章法,为呼应“楔子”首章情节而收尾有力。在毕业晚会上,班主任汪老师煽情的演讲,勾起了师生间有说不完的回忆,道不完的珍重,滴不尽的泪水,最后在“亲爱的朋友请握一握手,从今以后各奔西东,不管相逢在什么时候,我们是永远的朋友”的缠绵惆怅的《送战友》歌声中深情告别,各奔西东......
我这个读者,是有点毛病的,在赞美的同时,总爱挑刺。这部充满着精气神的完美作品,大家都说它是纪实小说,但从现有的题材上讲,它没有使用真名、真姓、真地名,就是一部虚拟化的小说。当然,如果把他换成真名真姓真地名,变成纪传体小说,那便有高尔基笔下童年三部曲其中的味道了。我以为,从小说可以虚构的角度上讲,还有继续升华的空间。譬如,自然环境描写的相对不充分,在环境衬托语境方面,还略显不足;写作的叙事性过多,在人物之间直接对话表达意境方面,还略显不足;故事情节中的平面化色彩过重,有小河流水的清澈,尚缺大江奔流的激越,在矛盾冲突的渲染方面,还略显不足。当然,我的这些胡聊滥侃,并不影响这部小清新文学散发的汩汩清香,也不会抑制它在文学传播中的浩然正气。
最后,祝《中师那些事儿》大鹏展翅,遨游文坛!

本文图片来自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丁天,曾用名:丁天地,男,汉族,陕西省旬阳县人,1965年8月生,党员,研究生学历,高级绿色建筑咨询工程师,房地产策划工程师。先后在乡镇、县直、市直等单位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任职。出版有长篇小说《汉城风云》、通讯集《心路历程》、中篇小说《抗疫日记》等,现为陕西省书法协会理事、市奇石协会名誉会长。


往期回顾


【三秦文学】丁天地:【娟娟溪流,汩汩而出——品《追影记》】(书评)

【三秦文学】丁天地: 【悼念袁隆平院士】

【三秦文学第三届“年味”征文陕西027】丁天地:【牛年,才是年 ——献给就地过年的农民工】(诗歌)

【三秦文学】丁天地:【关于“一记响亮的耳光”的对话】(小小说)

【三秦文学】丁天地:【战“疫”日记之三十五】

【三秦文学】丁 天:【流金岁月,光华灿烂——品《流金岁月》画册有感】

三秦文学团队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文学总顾问:鹏   鸣
平台总顾问:边士刚
平台法律顾问:李木子
顾  问:

段恭让 白忠德   邓汉章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崔启昌   昆  仑    史  波

李   静    杨  强

策  划:李书忠 
平台讲师:方 天
宣传推广:鼎文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慧质
总 编:鱼儿姐姐   徐萱波
主   编:白云故乡   杨洪民    处  寒
副主编:长青山人  陈杰
编 委:

唐桂英    米兰花    刘马陵  谭文群

凤尾竹    吴远红    张小鱼  梦而诗

刘旭平    冯   彪    莲  生    刘军英

王宝群    润   隆    喝    茶    张晓强

孙传志    吴风平    秦岭人家    

王   飞    秋日私语    南友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