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江作协】赵庆海︱我的凯哥

 陈晓春 2020-07-31

 



我的凯哥

文/赵庆海

  

       凯哥是大伯家哥姐们最小的一位,长我两岁,同时也是最年长的七零后。
       大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就担任小村的支部书记。因工作出色,七十年代后期调入镇里企业办工作。后举家搬迁至十二华里外的景星街(gai),这在那个年代来说绝对是“进城”了!
  自幼与凯哥同玩,他这一走,我亦随之而去,成了大伯家的常客。大伯主抓乡镇企业,父亲又在本村西北砖厂“打更”,所以砖厂拉砖的大胶轮子就成了我的班车,学龄前的我往往是上午坐车回家,一看中午家里吃的还是大饼子,稀的只有几根土豆丝的土豆汤,于是下午又坐车返回大伯家!
  大伯家正在备考的四姐一看,又回来了!也难怪,谁让大伯家的伙食比俺家好呢?其实也是大碴子下饭豆,只是炒土豆片时放的油比较多,香呀!而且人多热闹呀,一到中午,来街(gai)里办事的乡亲们都聚在“老支书”家休息、打尖,两三桌人是常事儿。谁有为难遭灾的事,大爷大娘都尽力帮忙去办。更主要的是凯哥可以领我玩呀:一小,二小,三八,四百,五中,苗圃,电影院……管它有钱没钱,咱先遛遛看看!
  整个家族平辈中,我是年龄最小的。可能得到的偏爱多一些。身为助产士的大娘是方圆百里有名的接生婆,很多人是从她的手中来到人世间,用当今流行语来形容也是位未穿着白衣的“天使”!慈爱的她从来没有嫌弃我这个埋汰孩,淘小子。倒是叔伯大姐家同龄的“大”外甥,幼时对于我这个“小老舅”有些“不敬”,没少挨大姐“收拾”,不过没关系,都是孩子嘛,快乐最重要!


  记得一次中午大娘出去接生无人做午饭,凯哥领我和同龄的外甥去粮食饭店就餐。吃的是筋饼和豆腐脑。那个年代的筋饼又薄又香,相当“筋道”,口感非常好!令人欲罢不能。已然少年的我平常鲜有尝食,即使是吃,也只是单要筋饼。这次真奢侈,居然还点了豆腐脑!时过三十五年,仍然记得这顿“大餐”!
   上初三的凯哥,就逐渐展露出了才华。崔健的“一无所有”,我就是从他的低吼中耳熟;张德兰的“春光美”,也是从他忘情的吟唱中能详。
       1993年春高三备考阶段,为了给紧张的神经放松放松,我邀同桌去刚刚退伍回乡的凯歌处欣赏他的书法。凯哥当初入伍即被连长指定为文书,可见其书法功力。谁料他却抱着吉它边弹边唱,声情并茂,情景交融,令我俩耳目一新!时过多年,杨姓同学仍然记忆犹新,经常提起!并且从欢快的歌声和幸福的神情来判断,凯哥应该是在恋爱中!
       果不其然,前一年在景星镇电影院“七、一汇演”中演唱《采蘑菇的小姑娘》的那个青春靓丽的音乐女教师,后来就成了我的嫂子!
  她的嗓音那个高呀,李琼的《山路十八弯》都轻车熟路,收放自如。那些年卡拉OK刚刚兴起,所以每每有大型活动,他们二人的演唱必不可少。而且保留曲目一定有《敖包相会》!二人就这样夫唱妇随,跨越了世纪,已然来到了21世纪的20年代。期间,在众多哥姐及凯哥夫妇二人精心照料下,瘫痪在床、双目失明的大娘“顽强战斗”了十六年。那些年凯哥凯嫂每年都组织一次家族自驾游,融入自然,浓聚亲情。且连续多年,在春节期间举办温馨大家族成员参加的乒乓球比赛。他们的孝心事迹、文化氛围获得了“龙江县最美家庭”的美誉,一度登上了《鹤城晚报》。而我那个身高1米9的大侄子也在沈阳工作定居。

 
     近几年,凯哥凯嫂又痴迷上了健康有氧,愉悦身心的骑行。摄影技术精湛的凯歌,不但有单反相机,最近又有无人机助力!所以骑行路上有声有色,有视频,有图像,记录下了每一个精彩的瞬间。特别是2017年,他们所在的景星骑行追风队用时四天,骑行六百公里,往返柴河风景区,轰动景星小镇,且拍摄的照片也异常精美。身为景星镇文化站站长的他确实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为小镇居民做出了榜样!这些年,如果走在小城的街头,你会发现,身着鲜艳的骑行服,脚蹬山地车的他们着实是景星小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