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华服日:华夏有衣,襟带天地

 天下丛林 2020-07-31

前两天,三月初三上巳节,大家是否有放下手头上的事情,暂时逃离世俗的繁琐,贴近大自然踏春郊游、临水饮宴呢?

也正是这一天,第二届中国华服日在古都西安的曲江落下了帷幕。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又云: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中国华服日选定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这天也是传统节日上巳节,相传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黄帝就诞生在这一天。之所以将中国华服日定在黄帝诞辰,旨在不忘根本,以期继续前进。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便有五十六种民族服饰。华服又称汉服,是华夏文化的一部分,是汉民族的优秀传承。

传承华夏传统服饰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汉服传承

汉服是什么?

汉服是杜甫《丽人行》中的“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是李贺《秦宫诗》里的“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是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中的“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相传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史记》中记载:

“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汉服定型于周朝,并在汉朝形成完备的体系,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 ,就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许多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的许多特征。

汉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个独特的标志。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传承至今,汉服也历经了岁月变迁。但在近代外来文化的入侵下,呈现出了一点式微的苗头。

文化先要有根其后才能茁壮成长,不忘过往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中国华服传承千年,历久弥新,积累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汉服不应当被遗忘,它应当被传承。

汉服礼制

华夏乃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礼”这一字,自周朝礼乐文化开始,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重“礼”,吃有吃饭的礼仪,行有出行的规范,而穿,也有穿衣的礼制。汉服有汉服的礼制,这也是汉服区别于其他民族服饰的重要特色:

交领右衽

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领”;交领的两直线像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

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汉服在历代变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变的“交领右衽”传统,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相互契合。

褒衣广袖

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汉服的袖子又称“袂”,其实都是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与交领代表的地方相对。

袖宽且长是汉服中礼服袖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显示出雍容大度、典雅、庄重、飘逸灵动的风采。

纹章配饰

汉服的纹章极其丰富,周礼“以纹为贵”代表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汉服的纹饰上喜欢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图纹,如“六合同春”、“五谷丰登”、“锦上添花”等图案。同时,依据不同的场合,也会选择不同的纹饰。

而在汉服配饰方面,汉服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当然,其他配饰还有例如披帛、袜、帔、香囊(香包)、剑、绶、印、笏、牙牌、革带、玉带等等。

复兴传统

余秋雨曾经嘲笑复兴汉服是文人的做作,讽刺说:

“在欧美各国的服装极大部分都已经‘made in China’的时代,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在对中国服装实施‘反倾销’的狂潮中,我们的文人再悲情激昂地呼唤‘汉服’,是否让人觉得有点过于做作?中国文人啊,稍稍做点有意思的事情吧。”

余秋雨先生实际上弄错了一件事情,复兴汉服,归根究底,不仅仅是为了复兴一套服饰,更重要的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服饰之美,乃是中华文化之美的一部分;复兴汉服,也是为了领略传统文化之美。

所谓文化,需要重视才得传承,记得曾经见过一个新闻,说是一位美丽的中国姑娘,只身一人身穿汉服在英国街头吹笛卖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只有我们自己重视自己的文化,然后别人才会重视我们。

欧洲有洛可可式华丽的洋服,日本有端庄雅致的和服,韩国有鲜艳秀丽的韩服,而中国作为东亚文化的始祖,也应当有属于自己的、代表自己的汉服。

“着我华夏之裳,兴我礼仪之邦。”

一件汉服所承载的,是深沉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仪。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我曾听闻,华夏有衣。霓裳如梦,襟带天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