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着我汉家衣裳 兴我礼仪之邦——乐平三中举行“汉服日”活动

 田园牧韵 2018-04-21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广袖飘飘 今在何方

几经沧桑 几度彷徨

衣裾渺渺 终成绝响

我愿重回汉唐 再奏角徵宫商

着我汉家衣裳 兴我礼仪之邦

我愿重回汉唐 再谱盛世华章

何惧道阻且长 看我华夏儿郎


《左传》有云: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华夏自古以来皆有“衣冠上国”的美誉。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服饰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服饰不仅仅止于表面,它也是一个载体,服饰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无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知道你是否曾深思,为什么韩国、日本都有自己的服装,而我们却没有?不,其实我们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服装,汉服,也就是汉族人的服装。2003年,“汉服复兴”这项运动开始萌芽。历时15年,在2018年,官方终于宣布了,我们有了首届“华服日”。


为了庆祝此节日,唤回华夏传统节日记忆,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习俗,4月18日下午1时,乐平三中“三乐汉服社”在该校朝阳广场举行了一场有趣的“中国华服日”活动。此次活动不仅该校汉服社社员参与,还有乐平三中校长张敏胜及老师都积极响应此次活动,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乐平三中举办首届“中国华服日”活动


据该校“三乐汉服社”社员、高三学生朱志凯介绍,“三乐汉服社”是乐平三中的第一个汉服社。这次活动也是为了响应中国华服日而展开的一个有社会意义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展示中国民族的传统服饰,宣扬传统文化。活动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提供意见和帮助,因为是介绍性的活动,所以观看者也可以参与,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活动现场


说到汉服,

是不是就联想到了

古装剧中各种华丽的服装呢?

其实,

这些并不能完全代表真正的汉服,

汉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关于汉服的这些知识,你知道吗?


汉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所谓“交领”,就是穿起来之后,衣服左右前襟重叠,衣服两边相交成领。所谓“右衽”,就是上衣前襟右边短,左边长,穿起来后,前襟向右掩。



汉服的款式

深衣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种服装,从春秋战国时代起,一直沿革到明代。深衣从制作到穿着都有一定的制度。据汉代《礼记深衣》记载:深衣长度齐脚裸,以不露体肤和不拖地为宜。下裳要续衽钩边,用12幅布制作,与一年12月相对应。衣袖圆如圆规,背缝直如垂线。


襦裙是古代汉民族的日常衣着之一。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为上襦下裙式的一种套装。短上衣,一般长不过膝。襦裙为中国古代妇女着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短打就是“裋(shù)褐”,又称“竖褐”“短褐”,是古代汉服的一种。这里的“短”不是长短的意思。“短”“竖”“裋”3字同音,都读作“shù”。“短”通“裋”,“竖”是竖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衣。褐:麻料、兽毛编织物。短褐原意是用粗麻或兽毛编织的粗布上衣。


半臂是唐代前期女装中极为常见的流行衣着。这是一种短袖的对襟上衣,没有纽袢,只在胸前用缀在衣襟上的带子系住。半臂的衣领宽大,胸部几乎都可以袒露出来。唐代妇女们穿用半臂时,一般里面都是穿交领襦裙的,而把它罩在衫、裙的外面,有些像今日的短风衣一样。


▲身着汉服的同学们


汉服历经千年,所传承下来的不是炫目与呱噪、不是浮夸与轻乱。它自然有一种给人以沉淀的感觉,然后乍看惊艳,细看秀美。汉服可以只是一件衣服,也可以不仅仅只是一件衣服。作为一件衣服来讲,它代表着中国的传统审美,而作为一个文化载体而言,它可以引领我们接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焚香、煮茶、听琴、作画,将汉服与生活相结合,本就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




作者:汪嘉琪 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