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组织力建设——公司基业长青的秘笈

 天下丛林 2020-07-31

近年来,独角兽公司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常客,中国企业乃至世界企业里,独角兽公司的比重不断增大,占到全球的1/3左右。

所谓独角兽,就是指成立不超过10年,没有上市,但有10亿美金以上估值的企业。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等已上市公司不能纳入其中。

独角兽之所以能够成立,往往是找到了某一个行业的一个方式,或者是创造一个新的行业的一个方式。由于做出颠覆性创新,而由此获得指数级的增长。

据一份来自CB Insights 发布的报告显示,至2019年3月5日,全球共有326家独角兽公司估值10亿美元以上。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中国独角兽公司数量为92家,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是字节跳动旗下的今日头条,公司估值达到750亿美元。

独角兽公司往往与高估值、指数级增长等名词相联系,是年轻、有拼劲公司的形象化身。

但很多独角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大问题,有的甚至攸关生死。

这些企业在高速的发展过程中累积了不少的风险,这些问题因为高速增长而被暂时掩盖,一旦增长停滞,隐藏的毒瘤很可能会反噬企业自身。

02

企业问题出在哪?

不论任何企业,等到问题暴露再去解决总有些亡羊补牢的意味。

能被清楚看到的问题是“标”的层面,而其背的“本”才是解决问题,一劳永逸的关键。

在中国,本土手机品牌榜单上必有小米。这家成立于2010年4月的科技公司,直至2018年7月9日才正式在香港挂牌上市。

谁又曾料到,在上市之前的小米曾经跌至谷底,幸好抢救及时,这支庞大的独角兽才从一家创业公司向成熟的上市公司进化。

小米的危机爆发于2016年,却始于2015年。2014年,小米手机以6112万台的出货量坐上国内第一的位置。

2015年,出货量继续激增17%,高达6750万,卫冕国内第一。

本该续写销量神话的小米手机,2016出货量大跌近21%,被逐出TOP5。

2017年,靠着海外市场的成熟以及积极拓展线下渠道,出货量猛增59%,成功触底反弹,重回TOP5。

起死回生的小米是雷军的骄傲,他曾宣称:从来没有一个手机在大幅度下滑之后能够逆袭,唯有小米例外。

那么惊险的2016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不是用户不喜欢小米而不购买了,而是用户想买却买不到!换言之,在本来可能不出问题的地方出了问题。

小米的供应链,是小米的最薄弱的环节。

小米5发布以后,再次遭遇了产能危机。小米5发布后评价都很好,但是供应商断货,导致用户两三个月买不到货。

小米的供货不足,与小米和供应商关系不佳有关。

在供应商面前,小米曾不止一次摆出高姿态。一家日本手机物料商来华拜访雷军,却在办公室门口苦等三小时;

小米举办的供应商大会上,有几位供应商高管没穿小米发的衣服,合照时被小米供应链负责人轰下台。

这些问题究其本质,一是企业内部管理不当,二是原本的文化价值观做不到渗透到组织里面所有的单元。

03

企业组织力建设

大部分企业是重业务、轻管理,觉得如果在管理上做得太僵化了,就会限制业务发展。但没有好的管理,会成为任一高速发展公司的一个制约。

对很多失败企业而言,它们犯错根源于它的组织管理建设中间的一些根本性缺失。

对此,企业可以从责任制度、运营体系、激励机制和人才能力四个方面入手,这四块构成一个环,是企业执行力的根本基础。

第一,责任制度。确保你的事情最终做到没做到,能不能清晰的问责。

第二,运营体系。是在整个企业的流程运作中间,明确每个人的角色,以及在什么样的节点上需要有合作和交接。

第三,激励机制。激励分配是头等大事。长远而言,分钱分不好,最终赚钱也赚不好。

第四,人才能力。主要是指人才是不是形成了有效的梯队,在关键岗位上是不是有合适的人员。如果随着规模的扩大,你的关键岗位上需要的人员越来越多,可能很快在业务中就会出现漏洞。

当小米每年出货是50万台手机,供应商不是问题,对供应商来讲,50万台占它产能的比例很小,但每年出货5000万台手机的时候,对供应商来说就是个问题了。

在小米原来的成长中间,从来没觉得战略供应商管理是一个核心能力。企业需要多少个能够做好这件事的人?企业没有遇到也没有将来要面临这个问题。

很多企业在核心能力方面培养人还来不及,在一些本来貌似不是很关键的专业能力方面更是顾不上了。

但恰恰就是随着规模的急剧膨胀,原来不是问题的地方,可能变成致命的命门。

如果能够提早发现,能够比较早的去建立这四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包括人才梯队、组织管控和流程、激励分配的基础设施,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企业才更有底气去追求基业长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