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葩说李诞“救猫论”吹爆朋友圈,我们却要教孩子站蔡康永!

 神奇麻麻在哪里 2020-07-31

Cindy说:

这几日很多朋友发来消息问我威尼斯大水的情况,问我要不要撤离,还好我和土根是住在威尼斯的外围小镇,离威尼斯岛还有10分钟的车距,所以没有影响到我们。但是之前一周威尼斯的确遭遇了53年来最严重的水患,土根爸的很多朋友都在岛上停止了工作,囤了食物躲在家里。最让人心痛的是威尼斯那么多的教堂、博物馆,艺术馆、历史古迹都被淹,有说已经造成损失达10亿欧元。

其实每年的11月威尼斯都会遭遇水位上升,只是今年的特别严重,水位升高至海平面上1.87米。造成水灾的原因除了地中海台风的影响,还有一个原因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就是全球变暖冰川融化,让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城市直接遭殃。(我以前写过一篇 联合国警告,我们的孩子或将面临高温毁灭性气候?这真不是科幻片!,当气候变得恶劣,每一个人都不是无辜的,每一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

威尼斯音乐学院部分馆藏文物书籍被水浸泡,师生对受损文物进行了紧急抢救

奇葩说刚辩过“火灾,救名画还是救猫”,在威尼斯却真实面临了“水灾,救画”的难题。李诞在节目里的“救猫论”火了,但我却更信奉蔡康永说的,“艺术寄托了人们对于永恒的期待,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诺亚方舟”。

李诞的梗很好笑,但仔细想想又不太对,巴黎圣母院火灾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比圣母院更美的,是“燃烧”的圣母院?

如果有一天威尼斯真的被淹没,那是人类历史文明的大灾难。人类自己为了快速发展毁灭了这座艺术之城,也毁灭了自己曾经创造过的高度文明,这真的是太嘲讽了。

所以今天想说的,就和艺术有关。两周前我和土根爸带着土根去看威尼斯双年展,特别想来和大家聊聊带娃看展览的事儿,因为之前有一些妈妈问过我,带小娃看什么展览合适?怎么带他看?看不懂怎么办?

1

重要的不是看懂,是沉入艺术馆的氛围

土根3个月的时候,参加了爸爸在中国的第一个摄影展。那是他第一次进入画廊吧。后来来了意大利,在这个文艺复兴开始的地方,在推车里就跟着我和他爸走遍了这里大大小小的艺术馆博物馆。


其实对于土根来说,他一开始并不太清楚自己去的是哪儿,看到的是什么,有时也会抗拒(有些博物馆黑乎乎的,他就不喜欢),但逛艺术馆这件事,就跟我们周末去逛街、喝茶、吃饭一样,它是一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土根也只能“迁就”着我们一起去。

如何挑选适合孩子的展览?我和土根爸的观点是,

1.看名人名画展当然好,但也有很多小的艺术展充满了趣味,不需要特意挑选,视觉感受这件事,没有什么年龄的区分,也不要低估孩子的感受能力,有些我们大人都看不懂的作品,孩子却能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乐趣,看出自己的感受来。

比如在这次双年展上,土根最感兴趣的一个装置艺术,恰巧来自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叫《亲爱的》,可是装置却有点吓人,一根被高压气泵操控的塑料管抽打着周围的玻璃,发出劈劈啪啪的声响,路过的人都惊呆了。


我本来以为土根会害怕,甚至会担心是不是有点暴力。没想到他坐下来好奇地看了十几分钟。我没有去打搅他,就像这件作品在土根爸看来似乎暗示着某种强权;而对于我来说,我觉得像是某种亲密关系的隐喻;而土根后来跟我说,妈妈,这个绳子像蚯蚓一样“pia pia pia”,还比划给我看,对于他来说,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术。


2.即便孩子看上去对啥都不感兴趣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让他熟悉艺术馆的氛围,周围的一切颜色、线条、画面都是有潜在意义的。不要因为觉得“孩子毫无反馈”,而自己丧失了信心。

当然,随着土根长大,我们会稍微做一些引导,这种引导不是刻意的,而是看土根的兴趣点在哪里,再“顺势而为”,下面举几个例子。

2

这些带娃看展的方法可以用起来

但别带目的和功利心

1.形状颜色图案的观察

我们平时总说要做颜色形状的认知,美术馆里最不缺的就是颜色形状图案啊,而且这些颜色形状的组合又是最能引发“审美”的。


这些“和谐”的或者“充满冲突”的色块会潜移默化地映入孩子的大脑,在他将来自己画画、创作,甚至是生活里的各种选择,形成自己的“审美偏好”。
 
土根在这次的双年展上,对一个三角形的装置特别感兴趣,跳来跳去,因为他最近刚学会了“三角形”这个概念,他还给我数,有3个三角形!平时教半天,这会儿就开窍了。


2.多感官体验,发现各种形式的表达

我在5年前辞职选择去欧洲学艺术管理,有很大的一个原因,除了对艺术本身的喜爱,是想去看看这个世界上关于艺术更多的表达形式。除了我们常见的音乐、绘画、摄影,雕塑,还有各种“脑洞大开”的装置、视频,行为艺术等等,都是对生命、对情绪、对这个世界的一种“表达”,而这种表达是我们所欠缺的,我觉得多少是一种在“应试教育”下思维的禁锢。

所以我总觉得让孩子从小接触这种“多元的表达”,不仅是“开眼界”,更是让他知道,我也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这会让他在将来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有一个“思想和情绪的出口”。

而对于小宝宝来说,在艺术馆里的看,听,摸就是体验世界,以及学会“多元表达”的开始。

各种多媒体视频对于土根来说就像不同种类的“动画片”:


土根看到这些巨大的雕塑,说像他的“变形金刚”;


地上的动画投影让土根兴奋了半天,其实这个投影是从二楼往下看的,我们当时没发现,于是土根和投影一起,变成了另一件被人欣赏的艺术品;


还有这一组反应人生活的雕塑,土根兴奋地左看右看,仿佛置身了童话世界。


这所有的感官体验都是宝贵的,用不着急着去给他读“展览说明”上的意义,“观看”本身就是意义。
 
3.如果孩子实在缺少兴趣,找他感兴趣的元素激发他对这个环境的适应和喜爱

土根还很小的时候,逛一会儿美术馆就不耐烦了,他爸便抱着他,找那些土根熟悉的事物来看。

比如这只巨大的摄影狗狗,跟我们家楼上的大黑狗有点像,土根笑得不亦乐乎;

 
比如这个让土根无比迷恋的红沙发,我说你就在这儿陪妈妈看片,土根就在沙发上爬来爬去。把艺术馆当成家,也是种很温馨的体验吧;


土根也总是对和他一起逛美术馆的小朋友感兴趣,会主动上去打招呼,引起他们的注意,然后就拉着他们一起去看展。


意大利人喜欢“美术馆社交”(喜欢一起约着去看展,还有些美术馆会有免费“酒会”,年轻人都排队前往),土根这大概是最小的“美术馆社交”吧,哈哈。

还有一些艺术类的绘本妈妈可以在平时用起来,在带娃去美术馆之前可以让孩子知道美术馆里都有些啥,或者带着绘本去“按图索骥”,寻找作品的共同点,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

《小小艺术大师》

《中国艺术启蒙系列-看懂名画》

《颜色里的中国画》

当然土根也有完全不买帐的时候,如果看展已经接近尾声,我会把土根带离现场,也用不着强扭嘛;有时候展看了一半,他实在失去耐心,也只能动画片伺候了,在美术馆里看动画片算是种“行为艺术”吧。


cindy最后说:

现在国内大大小小的展越来越多,不管什么展,我觉得是带娃游玩、社交非常棒的去处,不用带什么特别的目的,也并非要“看懂”,把逛展变成你们生活休闲的一部分,彼此都没有负担,就是最好的状态。
 
其实逛展的时候,也是给孩子“规则教育”的好机会,因为美术馆是一个不能大声喧哗的地方,告诉宝宝轻声漫步,有些作品也“只能看不能摸”,土根以前常常“犯规”,现在每次去艺术馆知道要安静了,还会举起一个手指放在嘴前说“嘘”。

等娃再大一些,我们就可以更多地鼓励孩子去表达他们看展的感受,也可以和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没有标准答案哈,只是鼓励表达;还有很多意大利的学校都带着孩子去美术馆上艺术课或者创作,这种沉浸式的教育,比任何教室里的美术课都要更生动吧。


我一直觉得,懂点儿艺术的孩子不会变坏,因为他会知道合理的“情绪出口”,他也会和这个世界上的好与坏产生更多的共鸣,而有更广阔的看世事和人性的角度。

所以,多带孩子享受这些看似“无用的”艺术吧,尤其在这个越来越追求速度的世界,能够静下来看一看这些“永恒”的东西,我们才不会丢失了自己,我们才可能,离真实的幸福更近一点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