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娃被罚排队自扇耳光:避免孩子被老师“特殊对待”,我们该怎么做?

 神奇麻麻在哪里 2020-07-31


瓜妈说:


这几天“幼儿园小朋友排队自扇耳光”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看到四个孩子站在老师和全班同学的面前自扇耳光的画面,我阵阵心疼。

事件被曝光后,老师承认因为几个孩子午睡期间打闹,影响其他同学休息。老师多次提醒无果后,一时间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运用不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体罚。

没有父母可以接受这种自我侮辱的方式,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无可估量。没有午睡不是什么大错,老师为了让孩子长记性,却让孩子失了人格。


类似的幼儿园老师体罚的事件,网络上见过不少。但其实真正在我们身边发生、有录像能石锤的恶性事件并不普遍。而我们父母更多担心的,其实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的那些好像被老师“特殊对待”了,但又不确定,娃也说不清楚的情况。

前段时间朋友跟我吐槽,她儿子(名字:七七)被“特殊对待”了。

那天班里一位同学妈妈自告奋勇去班里讲绘本,老师就在班级群里发了几张活动照片。

结果点开照片一看,朋友有点傻眼。每张照片里,儿子都是一个人孤零零坐在角落,感觉被“隔离”了。


↓↓↓从侧脸看,儿子不太高兴的样子。


↓↓↓甚至一张照片里,同学们都围坐一圈,而她儿子直接出画,只能露出一双脚尖和一只手。


哪个做妈妈的不敏感?朋友马上觉察出,儿子被“区别对待”了。尤其是看到小家伙一脸不高兴的表情,更是心疼。

她原本想问一下老师,但又担心如果特意去问老师,会不会让老师误以为是“问责”,伤了和气?她安慰自己,儿子平时就很活泼好动,或许违反了课堂秩序,老师做了一定惩罚。

但,自我安慰没法平息内心的不安。儿子本就不太爱去幼儿园,她担心孩子被区别对待后,心理留下阴影,往后更加不愿去幼儿园了。看到照片的当下,足足纠结了一下午。
还有这位妈妈,她感觉到儿子在幼儿园常被老师凶,导致娃已经产生了厌学情绪,但自己又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老师不对。想跟老师聊,又无从下嘴。


遇到这些情况,我们父母到底该怎么办? 怎么跟老师沟通?

在平时,我们可以做点什么,能尽量避免娃在幼儿园被老师“特殊对待”?

今天借由这两件事,我们一起来聊聊吧。没有什么大道理,都是些实实在在的经验分享,不管娃是上托班,还是幼儿园一定会有帮助。

01
发现儿子被“隔离”了?
第一步,先多方听取,梳理事件

首先,我们父母对自己要有足够的心理建设。娃总是要离开我们的羽翼,去独自面对身边一切的,去幼儿园,就是一个开始。
我们不能24小时无时无刻保护他。所以,在他身上发生一些我们掌控以外的事情,是很正常的。出现问题,不必过于焦虑,克制情绪不急躁,积极沟通了解事实、然后想办法解决。
先说说朋友家儿子七七的事儿。朋友跟我吐槽的时候,我建议她先不要自己瞎猜,也别妄下定论,第一步,应该先向老师了解一下事情真相。如果不是被“隔离”当然更好,但如果是,也趁机多了解儿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也能更好地帮娃纠正。

朋友先是很客气地向主班主任了解情况。主班主任当时不在课堂上,也不太了解。她先答复说,是因为七七身高是班级里最高的,所以安排坐在后面。

朋友感觉有些不妥。认为如果是身高问题,让孩子有种“被特殊化”的感觉,不利于孩子心理发展。就坦诚、直接地向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顾虑。(当然跟老师沟通一定要态度要缓和,不能强硬,最后朋友还用一波“彩虹屁”给回来。)

主班主任很负责任,朋友问过之后,马上去向当时上课的副班主任了解情况。得知,那天在上课前,七七用手拍打另一个同学,老师作为惩罚把他的位子稍微移到边上一点。


了解到这里,朋友的感觉得到印证,娃确实是被暂时“隔离”了一下

虽然心里不舒服甚至有些心疼娃,但冷静地想想,这本身是老师教育手段的一种,毕竟娃是违反了纪律的,惩罚也不过分,不应该太过紧张。

但当老师说“七七打人”的时候,朋友心里有点打鼓。因为对自己娃足够了解,坚信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动手打小朋友,加上老师提到的西*这个孩子,朋友知道,他是个有点特殊的孩子。因为不受控,在小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家长每日在学校陪读、帮老师一起管的。平时也经常听七七说,西*不讲话直接抢他玩具。

所以朋友就想知道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七七为什么要拍打同学西*?于是就转去向副班主任了解情况。(多方面了解事情原委,力争还原事实。

班里孩子多,副班主任也确实精力有限。她坦言,只看到七七在拍打西*,问原因孩子也说不出什么(娃应该是有点怕老师,被问的时候就不敢说话了),于是她就惩罚了动手的七七。


梳理到这里,已经很有收获了。问题由“娃被隔离”变成了“如何教娃处理同学抢玩具的情况”。

朋友说,以前七七回家说同学西*抢他玩具,她心想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都没太往心里去。现在这个一直被她忽视的问题,终于暴露出来了。所有我们在日常育儿中偷的懒,早晚有一天会以更突出的方式加倍偿还回来。

02
第二步:相信孩子,不责怪不质问,循循善诱

我建议朋友下班回家后,不要责怪、质问孩子,尽量态度平和跟娃好好聊,也从孩子嘴里了解下情况。

当天回家,朋友故作轻松地问娃:“今天有妈妈去学校给你们讲绘本,你开心吗?”。也是想了解一下今天的“隔离”有没有给娃留下不好的记忆。

娃:开心呀!妈妈你知道吗,月亮上有个小兔子的……(同学妈妈讲的是嫦娥玉兔的故事)

朋友:那你今天在学校,有没有不开心的事情发生啊?

娃:没有啊~

看来短暂的隔离,并没有对孩子产生影响。聊到这里,朋友原本的担心“娃会觉得自己不被喜欢的”情况没有发生,悬着的心也就大半落地了。

朋友继续问:那你听故事的时候,有没有和西*玩?有没有打他呀?

娃:老师叫我们搬小凳子坐坐好,可是西瓜不动。我就去叫他……

朋友知道娃有“爱管闲事儿”的毛病,了解到原来是在催同学上课,只是方法不对。于是借机引导娃:“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可以喊老师帮忙!包括如果西*再抢你的玩具,你也是直接去告诉老师就可以啦,不要自己动手拉他,更不能拍他哦,轻轻的也不可以。知道吗?

娃又说:“可是我告诉老师,他还是会抢……

朋友:那你就再一次告诉老师,总之不能先动手打小朋友哦~知道吗?还有,你愿意帮助老师管其他小朋友很好,但是要管其他人,你自己首先要做好榜样,听老师话,才能去管别人,知道吗?

娃终于点点头。

第二天,朋友把跟娃沟通的过程和结果都向老师做了反馈,请老师帮忙多留意一些七七和西*两人的互动。这一次的小“风波”也就这么过去了。

这件事虽不是大事。但经过了跟老师的这一波沟通和交流后,老师感受到了朋友对娃问题的重视和积极配合老师解决问题的态度,之后老师也增加了跟朋友沟通和交流,娃在学校有什么问题,都会跟朋友反馈,朋友也积极配合老师在家里给娃做引导。

这次事件,也帮朋友和老师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其实幼儿园老师是很喜欢家长能够主动跟他们交流的,最怕的就是家长把孩子的问题都丢给老师去解决,回家后却不管不问的。

03
不确定的情况,
怎么尽量避免娃在学校被“特殊对待”?

像朋友家娃身上发生的这种情况,父母是有机会凭一张照片去向老师了解情况的。但那些隐晦的,像开头留言那位妈妈说的,有点“捕风捉影”又不能百分百确定“娃被特殊对待”的情况,怎么办?我们怎么能防患未然,避免娃在幼儿园被“特殊对待”?

人都不喜欢被怀疑,老师更甚。我建议这位妈妈,最好不要冒失地就这件事去问老师,但可以“曲线救国”。

幼儿园一个班基本上30人左右,老师也是普通人,精力有限。不太可能对每个孩子都耐心周到,但我们可以通过提升自己在老师那里的印象分,为娃多争取一些关注度。
1、主动跟老师建立沟通渠道,在老师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
幼儿园老师,都比较喜欢家长能以合作的姿态来沟通孩子的问题。毕竟孩子某些问题,首先是来自家庭的。
我们在接送孩子的时候,能主动多跟老师聊几句“娃上课表现怎么样?”、“跟同学相处如何?”、“有没有需要改善的问题?”,以请教的姿态跟老师聊聊。
老师不是保姆,相对于那些只问娃“吃得好不好”、“睡得怎么样”的父母,老师自然会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到家长愿意积极沟通的孩子身上。
我们正常的交流就好,不用刻意相互讨好,真诚相待就可以。最让老师省心、愿意沟通、愿意多照顾到孩子的家长不是那些所谓的送礼的家长,而是能和老师成为朋友、主动沟通、不因一点小事而问责的家长。尊重是相互的,老师感受到被重视和尊重,也会有更多关注在孩子身上。
2、创造机会,参与班级活动,多刷存在感。
瓜瓜刚进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在家长群里提出过需求,邀请有特长的家长,到班级里给小娃们上一堂课。
有的妈妈,去娃们上了一堂“小主持人课”;也有心灵手巧的妈妈去给娃上了手工课……
像七七班同学的妈妈去班里讲绘本,也是主动跟老师申请的。
老师每天都在给孩子上课,其实也蛮累蛮枯燥的。有妈妈能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新鲜元素,老师们是非常欢迎的。
3、学会利用自身资源优势。
幼儿园会举办一些职业模拟体验类课程。前段时间,瓜瓜学校就邀请两位交通警察,到学校给孩子们宣讲交通规则。
如果我们本身是一些有标志性行业的工作,比如医生、警察、或公交车司机等等,可以利用自身的职业资源协调单位和幼儿园,给孩子们来一次“职业体验课”。比如参观一下医院的工作流程、到公交车总站参观公交车怎么排班运行的……
人都是感情动物。老师一旦对家长更熟悉、更了解之后,交流和互动也会越来越多。跟老师有了感情基础,再跟老师多聊一些孩子的日常,在情感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会对我们的娃注入更多关注。
瓜妈最后说:
虽然爱孩子,照顾好每个孩子,是老师的基本责任。但在很多幼儿园里,一个班几十个上蹿下跳的娃,老师毕竟精力有限,不可能时时刻刻细致入微。
有妈妈遇到事情,会认为老师不好,或者幼儿园不好,就想给孩子换个环境。给孩子换个更好的教育环境(比如师生比比较小)和更耐心的老师当然好,但是,这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可能是钱,也可能是更多的时间和巨大的心力。这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得到的。
如果做不到,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方式。一方面跟孩子沟通,尽量让他理解自己所处的情况,去接受和适应。另一反面,我们父母是不是可以跟老师保持更和谐的关系,来帮娃更适应当前的环境。
我们可以尽量在家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基础的自理能力,能遵守基本的社交规则和集体秩序等。同时尽量跟老师保持高频有效的沟通,这样就能及时了解娃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导修正。
PS:
经常有妈妈留言说找不到我们以前的文章。其实,我们所有已发送的文章都可以在公众号对话框的“文章查找”里找到哦~!
第一步:打开公众号,点击底部的“文章查找”
第二步:在搜索栏输入文章的关键词就可以啦。(不需要记住文章标题哦,只需要“关键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