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子在意大利被小伙伴“霸陵”,老爸要冲到幼儿园去找校长……

 神奇麻麻在哪里 2020-07-31


Cindy说:
土根之前都挺喜欢上幼儿园的,天天高高兴兴地去。但上个礼拜二早上忽然说不要去,还气呼呼地说,我不喜欢幼儿园!我说,你之前不是说喜欢幼儿园,喜欢老师和小朋友吗?怎么又不喜欢啦?土根说,我不喜欢老师和小朋友!
 
娃的脾气三天两头的善变,我也就没多想,土根最后还是磨蹭着去了幼儿园。当天我去接他的时候,他显得不太高兴,我说你咋啦?他说,我不喜欢Luca了!

Luca是班里另一个中国小朋友,比土根大1岁(混龄班),老师之前跟我说过,土根和Luca很要好,经常在一起玩。我说为啥不喜欢Luca啦?土根说,Luca打我!我说,你跟他说不能打人吗?土根说,他打我头!我说,那你下次大声告诉他,不能打人,不能打你的头!
 
孩子之间的打闹很正常,我还是没往心里去。直到两天后上学,土根在教室门口抱着我哭,我才意识到问题有些严重啊。
 
1

那天我正送土根到教室门口,跟土根说拜拜,土根眼睛一红,扑到我怀里来不让我走。

老师都觉得有点奇怪,本来到了幼儿园头也不回的土根怎么就忽然粘妈妈了。老师摸摸土根的额头看有没有发烧。我说没有烧。我蹲下来问土根,为什么哭?是因为Luca吗?土根点点头。

我跟老师说,土根说了好几次Luca打他。

老师恍然大悟,跟我说,因为Luca喜欢和土根玩,但是土根喜欢和所有小朋友玩,有时候Luca就会生气打他,老师其实看到都会阻止。你跟土根说,老师会保护他的,不用害怕。

我看着泪眼婆娑的土根,跟他说,不用害怕,老师会保护你的,或者Luca打你的时候你就大声告诉老师,好吗?

土根点点头,老师拉着他的手进了教室。

 
2

我和土根爸说这个事,还带着调侃说,土根的“好基友”搞家暴啊……

土根爸蔑了我一眼说,如果一直这样可不好啊,土根都害怕得不愿意上幼儿园了,得跟老师说给土根换个班级或让这个孩子换个班。万一影响他正常社交呢!

虽然我知道这个事情需要去解决,可我从没想过要严重到“换班”的地步。

土根爸说,我得找他们校长去聊聊。

我说,还不至于吧,我觉得可以看看这几天土根的反应再决定,老师答应了会保护土根,也应该让老师和Luca父母多教育孩子和人相处的方式,不然我总感觉有点草率,万一到了别的班里这个孩子还不得欺负别的小朋友。

但土根爸第二天还是去了幼儿园,了解更多情况。

 
3

土根爸说,土根一到幼儿园,Luca就迎上来了,故意歪戴了一个眼镜,惹得土根哈哈笑。


班主任老师说,Luca就是这样的,总是很滑稽,但当土根不跟他玩了,他就控制不住要打人了。所以土根对他是“又爱又恨”。

老师说,她会特别注意他们俩的,让我们放心。

土根爸看情况并没有那么严重,才放下心来,也就没有再去要求找校长。

当天土根回来,心情好像还不错。

我问土根,今天Luca有打你吗?土根说,有。

我说,他又打你了?土根说,嗯,小朋友都让他不要打人。

我说,那老师有保护你吗?土根说,有。

我说,那你有告诉Luca不可以打你吗?土根说,嗯。

我说,那你说了他还打你吗?土根说,嗯。

我说,打人是Luca不对,但是并不是他不喜欢你,其实他是喜欢你想和你玩才这样,但表达的方式实在让人不喜欢!如果以后你警告他了,他还打你,你可以打过去!

土根说,我不喜欢打人!


4

土根爸在旁边怂恿,他再打你你就打回去啊!还做了几个拳击的动作。

土根在一旁看了傻乐。
 
土根曾经在2岁的时候,有一次为了抢玩具把一个比他小的孩子推得老远,把我吓了一大跳,抓住他的手严厉批评了一顿。那时侯我有点担心他的“霸道”性格,但慢慢地,我发现他变成了“和平主义”者。

其实我并不担心土根在这件事上表现出的“小懦弱”,他就是这样“不惹事”的性格,老师也跟我反馈我很多次,土根的性格很大气。

不是所有孩子你教他要“打回去”,他就真的能打回去的,所以没必要纠结孩子怎么不懂反击,其实他心里自有杆秤,何况关键时刻他知道会有老师和父母伸张正义。不得不说这一点有点像我,这辈子没打过架也几乎没和谁红过脸(除了土根爸),但也真没受过啥欺负。因为我总觉得那些“嚣张”真的都是“纸老虎”,背后常常有不为人知的心酸。


5

也因为这点,我有点担心Luca,当土根说“小朋友都让他不要打人”,我就能想象到他被其他孩子指责、孤立的场面。

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数据,杜克大学的约翰.科伊教授曾针对校园社交中很多10岁的孩子做了一个关于“欢迎度”的研究,他们发现孩子可以被分为5种基本类型:15%的孩子是“受欢迎的孩子”,45%是“被接纳的孩子”,15%是被排挤的孩子,另外还有5%左右是被忽视的孩子。还有20%左右的孩子很难被定义。


而在这些类型中,真正可能遭受社交创伤的“高风险人群”,正是那些一直被排挤的孩子,包括“被排挤-顺从型”和“被排挤-好斗型”。
 
而对于其他几个类型的孩子,父母用不着过分担心。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社交疼痛”,但大部分都不至于发展成“社交创伤”。
 
土根的这件事,我们及时和土根,以及老师沟通了,让他知道有老师和父母会帮助他,他并没有因为同伴而害怕上幼儿园,也没有害怕再去交朋友;我也庆幸我和土根爸最终没有过度参与这件事,让土根或Luca换班级。

当然,我是对土根爸对这件事的这种“在意”和“迅速去找老师”充满感激,因为我们首先起码要了解事件的原委和严重程度,才能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式。就怕你以为是孩子的“小打小闹”,最终让孩子成为了“霸凌”的牺牲者。


但是,对于大部分孩子的“社交疼痛”,我们要做的是信任孩子的自愈能力。在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的著作《儿童社交的爱与痛》里面,他写道:朋友间的矛盾或者暂时被小团体排挤之类的事,不会对孩子造成永久性的伤害。他们可能会伤心,但不会有危险。

在这件事里,我觉得土根也得自己去面对一些这样的“社交矛盾”,他能看清自己的底线,也会更懂得拒绝别人和自我保护。
 
前天放学的时候,我看到Luca的爷爷来接他,就和爷爷聊聊了几句,爷爷说,Luca的父母做生意,很忙,没什么时间管他。
 
我忽然明白,Luca的这种“扮滑稽”和“占有欲”,也许都是想唤起别人的关心和爱吧,真的希望他的父母能多陪陪他,让他真心懂得如何去“爱别人”。


Cindy最后说:
 
这几天我问土根有没有和Luca玩,他说没有,他和另两个小朋友玩。
 
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喜不喜欢都是如此简单;孩子的世界也很复杂,随时充满了矛盾和心思,但只要他们能拥有并享受友谊,就是最重要的。
 
在《儿童社交的爱与痛》的序里有一句话说,无需永恒于一个人,但要恒定于一个事:友谊。理解友谊最好的方法就是去交朋友,并在这个与他人联结的过程中,学会关爱他人,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感受爱,被理解的喜悦,以及对生活的热情。

而作为我们父母,书里给出的建议是,对孩子的社交痛苦感同身受,但不要过头。关于儿童社交,大部分情况下,父母能做的很少在孩子正式走入社交生活之前,你能教给她的都已经完成了,爱与依恋,支持与接纳,而社交,是他一个人迈向成长的战场。”

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孩子建立良好、稳固的依附关系,那会在孩子面对同伴排挤、或者被群体裹挟不得不从众的时候,给他们带来无限的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