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松喝18碗酒还能打老虎!古人的酒量究竟有多大?

 螺蛳王老师 2020-07-31
真相只有一个

古人喝酒动不动就是“一日须饮三百杯”,武松随便吃个午饭都18碗酒下肚,喝完还轻轻松松和老虎干了一架,结果还打赢了。 

难道古人的酒量都这么好的吗?是现代人退化了吗?有了疑问就得解决,今天螺蛳君就来和大家说道说道这背后的奥秘。

1. 古时的酒和现在的酒不能混为一谈


酒是怎么出现的?

据西汉著作《淮南子》记载:“清酿美酒,始于耒耜。”是谷物长芽发霉天然发酵而成的。所以古人喝的是纯手工的发酵酒,和现在的蒸馏酒完全不同。

而且当时酿造的技术有限,做不到无菌生产,导致制作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微生物,过滤也不彻底,酿出来的酒呈淡绿色且浮有杂质,所以这种杂质很多的酒也被称作浊酒或绿蚁。

范仲淹有诗:“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白居易亦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中的“绿蚁”指的就是漂浮在酒面上的绿色泡沫,这酒卖相是惨了点儿,但胜在量大、价格便宜,颇受文人百姓的喜爱。

元代前,以自然发酵型米酒、黄酒为主,果酒、杂粮酒为辅,元代后,才逐步出现蒸馏型的高度酒。

2.度数不高,喝起来像甜酒


古代早期的酒是以谷物等农作物为原料,加入酒曲,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经过一段时间自然发酵而成的,所以酒精含量并不高。

秦朝时候,酿酒用的是曲、蘖[niè]两种酒母;

到了汉朝以蘖酿造的醴(甜酒)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麦子为原料来制造酒曲;

到了唐朝酿酒技术更加先进和娴熟,以大米为原料,用曲母培养红曲,让发酵和糖化更完美;

到了宋朝,从北方游牧民族那里得到了一些基本的蒸馏技术,酒的度数才达到了今天普通啤酒的度数,能到10度的酒已经是上品了;

到了元代,蒸馏器传到了中国,才制出白酒,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烈酒逐渐盛行开来;

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出现了“双蒸法”,通过二次蒸馏,才制出了50-75的高度白酒。

所以,宋元之前人们喝的大都是以高粱或大米为原料的发酵酒,度数较低,技术好的也许可以到20度,技术差的也就和啤酒差不多了,大约是3~5度。

所以,很多古人爱喝酒,更多的是将酒当做一种解渴的饮料。别看水浒传里面武松能喝18碗酒,要是等量酒精换成今天的白酒,也就不到一斤。

3.度量衡和现代标准不一样


随着酿造工艺的不断发展,酒的浓度不断提高,人们的酒量也就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汉朝的司法部长于定国是“饮酒可至数石而不乱”,唐朝的李白只需斗酒便可写诗百篇。宋人窦苹在《酒谱》里也说:“古之善饮者,多至石余,由唐以来,遂无其人。”不是因为唐朝人的酒量变小了,而是因为从隋朝开始改变了度量衡。

比如西汉的1升相当于现代的300毫升,东汉的1升不足现代的200毫升,唐朝的1升相当于现代的600毫升。按此算来,李白饮酒1斗,相当于今天的6000毫升,加之酒精度不高,也就相当于今天10瓶左右的啤酒。

此石非彼石,此斗非彼斗,后来者自然无人再敢随便吹嘘自己能喝一石酒了。

4.喝酒时间长,且有夸张成分


古人喝起酒来,通个宵达个旦,再是平常不过的,这酒自然也就下去得多。

而且从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中还可以发现,这夸张、拟人的手法,古人用的是相当好,什么“白发三千丈”、“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桃花潭水深千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说起喝酒来,那自然也是个个“酒量海同宽”。

别看武松喝了18碗很厉害的样子,你要能喝得了半斤白酒的话,武松都不一定喝得过你!

结  语


所以,不管是“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的魏晋名士刘伶,还是能喝“百斛”的孔子,那些我们熟知的酒神,喝的都是像米酒、黄酒这种度数很低的酒,不仅不醉人,还甘甜解渴。

而且啊,现在电视剧里的文人骚客、赤脚大汉们喝的酒都是清澈见底,没有一丝杂质的,古人表示:那都是假的!我们没有这个口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