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评诗话】康学森|李遵宪诗歌读后散记

 鲁西诗人 2020-07-31

山东莘县  康学森

欢迎你,回到鲁西诗人身边

李遵宪诗歌读后散记

对于诗歌的欣赏,从文本上说我倒喜欢句子长,散漫的叙述,这里面有个前提,那就是诗歌必须言之有物,有思想有内涵有张力有悲悯的艺术情怀。李遵宪诗歌恰巧符合我的阅读习惯,因此对遵宪的诗歌我是欣赏并肯定的。反之,对那些讲究语言意境,但缺乏温度和人类精神关怀的作品,我认为就像塑料花,美艳但不真实。

作为《乡韵》杂志的编辑,我第一时间阅读着他的组诗《表达》,在这组诗里我读到了作者隐在心底的真、善、美、悲四个字。在《表达》中他写道:“我的成长没有虚构,也没有抄上近路//承受着大地的风雨滋养,喝着土井的源泉长大/自以为诗歌是我的主心骨//其实文字的硬度却比不上乡野的一小段炊烟。这种不加修饰的内心袒露比那些故作的高端要强百倍。再说善字,他又写道:“在粮食面前,你必须学会虔诚的节俭//在罪责面前,你必须学会真诚的救赎//不要给乞丐讲明吞噬和贪婪与欲望//但要允许他有污浊的表情和惊慌于崩溃的哀苦。面对弱者不要讲述贪婪和欲望。他是给他们最后一点自尊啊。还有他在《要听下去……》中有这样的句子,——盲人艺术家在街角孤立//我向铁盒里投进一枚硬币//向尊严,向疼,向信仰弯下腰来。这是诗人的良心和道义。

再说他的诗之美,诗美表现在语言美和意境美,看看他的《虫鸣与自语》,“那么快。春风就扫尽了树木枯败的恶名//或者那些嫩叶早就打开了春天的天空。作者有一颗干净的童心,大自然面前,他如一个孩子聆听着,观察着一切,并且让自己的心灵与之呼应。诗中之悲是一个人一个诗人与生俱来的情绪,在这样的情绪中,他可以对万物有一种恭悲和谦让,对弱势的人有一种尊重,这是人格的力量在支撑着的行为,具有不可复制不可模仿性。

李遵宪与我相识于八十年代末,他是一个从未离开乡村的诗人,海德格尔曾说真正的诗人是在乡村或走在还乡的路上,我的意思是说李遵宪不管身处高楼大厦还是灯红酒绿,他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乡土是诗人滋生的厚土,在土地面前,所有的生灵都会得到快乐的因子,都能活出本真。因为中国是个乡土中国,她有几千年的乡土文明,城市文明是一百年的事,所以乡村乡土乡情是诗人取之不尽的给养。

再说一句题外话,李遵宪尽管写诗几十年历史,诗的质量那么优良,但诗坛缺少他一个应有的名号,这种不公平有时是残酷的,好在李遵宪把诗歌当成自己性情与才情的展露窗口,没有当成功名夺取的武器,这也使他能够安于平静的环境自娱自乐。今天也感谢莘县文学沙龙的文友能够相聚在这里,让李遵宪诗歌有一个奇妙的春天旅行。

作者简介

康学森,中国作协会员,山东莘县作协主席,山东莘县文化馆副馆长,聊城市首批签约作家。八十年代开始发表诗歌,作品见《诗刊》《星星诗刊》《中国作家》《时代文学》等,现为民刊《乡韵》季刊主编,著有诗集《九月里的独行者》、《独立为主》,散文集《嘶哑的鲁西》等。

鲁西诗人

编辑部:

主编:张军
副主编:朱 静、高杉、姜勇、 臧利敏
责任编辑:崔会军
微信平台主编:崔会军
执行主编:董学兰、张秀功
责任编辑:安素  毕恩付
特约评论:(以姓名笔画为序)刘广涛、刘东方、宋来莹、张厚刚、阿勇、赵月斌

投稿须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